請相信每個人都聽說過「傷仲永」的故事,一個有天分的孩子,在環境的影響下,最終卻成了普通大眾中的一員,最後卻沒有聲音。
不過,這並不是一棍子打死所有天才,雖然古今中外,有姜太公、羅素等大器晚成的典範,但也有不少人,在青年時代,就顯露崢嶸,開始脫穎而出,一個名叫陶哲軒的少年,顯然就是這樣。
陶哲軒的父母,都畢業於香港大學,其中父親是小兒科醫師,母親梁蕙蘭是數學教師,1972年夫婦二人從香港移民澳大利亞,1975年陶哲軒出生在阿德萊德。
也許是家境優越,從小陶哲軒開始就顯露出不同凡響的一面,3歲時他就上了私立小學,與比自己大兩歲的孩子們相處融洽,陶哲軒的功課也很好,但僅僅幾個月後,由於小陶哲軒不知道如何與大齡同學相處,有一位具有豐富教育經驗的母親,決定不再放手,把她送回幼兒園。
但在梁蕙蘭的培養下,陶哲軒在幼稚園期間,幾乎所有小學的數學課程都迅速學習,最後母親讓他加入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
1980年時,5歲的陶哲軒第二次進入公立學校,學了五年級的相關知識,兩年後,陶哲軒已開始接觸微積分,小學校長對這孩子非常驚訝,主動勸說隔壁的一所中學,破例允許陶哲軒到學校去聽中學的數學課。
而且,到了8歲,陶哲軒參加了美國高考 SAT考試,在數學部分,居然獲得了760分的高分,這個數字,超過了大多數十八九歲的美國年輕人,引起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費弗曼的驚嘆,事實上,最早費弗曼就曾評價過陶哲軒是否是天才:「還好我們做了肯定回答,不然今天我們就是傻瓜了。」
最後通過專業智商測試,陶哲軒的指數終於達到了230分(普通人中的80-120),要知道140是可以稱得上天才的,而陶哲軒的智商甚至比愛因斯坦的165還要高,在陶哲軒年輕的時候已經這麼耀眼了,現在又怎麼樣?事實上,在1989年,曾斬獲數次數學奧林匹克比賽金獎的陶哲軒,在14歲時考入弗林德斯大學,17歲時獲得碩士學位,來到美國普林斯頓,跟隨斬獲諾貝爾的施泰因教授學習,到21歲時,陶哲軒已成為普林斯頓最年輕的教授之一,24歲時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
數學界,陶哲軒開始運用他的研究成果,在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等十多個重要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數學界的大師。
時至今日,陶哲軒已45歲高齡,在他身上斬獲的許多榮譽,包括菲爾茨獎、麥克阿瑟天才獎、艾倫·沃特曼獎等一系列著名獎項,被譽為「數學諾貝爾」。
陶哲軒於2009年首次回到中國,在清華大學主樓報告廳作報告。到2015年,陶哲軒宣布證明了困擾數學界80多年的難題:艾爾德什差異性問題的存在,再一次引起了業界的關注,從目前來看,陶哲軒並不負自己的名聲,也希望他能在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