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天才敗也天才——「中國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謝彥波之隕落

2020-10-08 東方紅太陽昇

謝彥波最喜歡的運動是滾鐵環。1978年的秋天11歲的時候,謝彥波胸前戴著紅領巾,滾著自己心愛的鐵環,走進中國科技大學的校門,走進第一屆「天才少年班」,由此開啟他開掛的人生。


和謝彥波一起走進少年班的,還有13歲的寧鉑、12歲幹政等少年。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天才」、「神童」的光環一直圍繞著他們。


寧鉑是當時公認的「中國第一神童」,2歲半會背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算100內數學題,4歲學會了500個漢字。後隨父母下放,沒學可上,便在家待著翻大人的書。他翻閱中醫書,很快就會開藥方;翻看圍棋書,沒多久就能與大人對弈;翻看唐詩宋詞,即能吟詩作對——所有的這一切,都發生在他9歲之前。

寧鉑出名的原因是因為和當時兼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對弈,最終寧鉑以兩盤全勝的戰績完勝。


幹政的出名,則是因為回答「切瓜問題」對答如流。

——當時少年班的招生老師出題:對一隻西瓜橫豎各切多少刀後會有幾塊西瓜?

——數字不斷上升,12歲的幹政卻始終張口便說出答案,招生老師驚為天才。


謝彥波小時候卻沒有表現出一點兒早慧的跡象,他不愛講話,即使開口,連第一人稱的「我」也不會用。餓了就說:「彥波要吃飯!」渴了就喊:「彥波要喝水!」媽媽嘆氣說:「唉,這孩子,像個榆木疙瘩,長大準沒出息!」

謝彥波上學後仍不喜歡開口講話,老師問他問題,他也不回答。但是,這個不聲不響的學生,數學成績卻特別好,次次考試100分。

後來有人說,謝彥波身上有著一些「阿斯伯格症」的特徵,牛頓、愛因斯坦、貝多芬、比爾·蓋茨等超級天才,兒時都具有這種症狀,特徵是溝通能力極差,但在某些方面擁有超常的天賦和能力。

一天晚上,爸爸檢查謝彥波的作業,發現這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竟做起高年級的數學題來,小彥波解釋說:「五年級班裡在上課,我在一旁聽了一會兒就全會了!」

老爸發現兒子接受能力強,求知慾也很旺盛,便指導他自學起來。謝彥波也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嚴格的作息時間表:每天清晨6:15起床,經過十多分鐘的體育鍛鍊,然後開始學習。放學回家,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即開始超前自學數學,晚上8:30睡覺。

天天如此。學累了就去滾會兒鐵環。

就這樣,他在小學三年級就把初中的數學攻下來了,四年級就學完了高中數、理、化,到五年級時已開始鑽研大學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解答了數以千計的習題。

小學畢業時,中國科技大學派專人來對他進行面試,結果發現他的數學相當於大學一年級水平,其他各門功課也都達到高中畢業水平——科大少年班對他打開了大門。


1982年,謝彥波以優異的成績,提前一年大學畢業。15歲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跟隨於淥院士讀碩士,18歲又跟隨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讀物理學博士。

研究原子物理,經常要計算光譜。有一本被學界廣為引用的專業書,裡面有國際著名實驗室做出的權威光譜數據。但是謝彥波僅用心算,就算出那些數據是錯誤的。他不放心,後來又手算一遍,果然是錯誤的——不久,最新的實驗結果表明,他算對了。

超凡的計算能力,深厚的理論功底,使謝彥波如神一樣地存在,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相信,首屆少年班中的這位天才少年,將最有希望摘取中國第一枚物理諾貝爾獎。

就連「第一神童」寧鉑也曾說:「我看遍20多屆少年班成員,是最聰明的人就是謝彥波。」

不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謝彥波的博士卻沒有畢業。

「他沒能處理好和導師的關係,博士拿不下來。」少年班的班主任汪惠迪老師說,「於是轉而去美國讀博士。」

當時的班主任汪惠迪還是位年輕的姑娘,卻不得不替孩子們理髮、縫衣服等。實事上,因為少年班的孩子都還未有足夠自理能力,給孩子們衝牛奶、煮雞蛋也是老師每日的必備功課,汪惠迪便是孩子眼中的「汪媽媽」。

而這些頂著「天才」頭銜的孩子們,幾乎完全被剝奪了作為孩子的天性,原本應該屬於他們的玩樂也被無情剝奪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斷的學習、分析、實驗。

謝彥波的鐵環早丟在床下面,鏽跡斑斑了。


自然,這些神童們也無法像普通孩子那樣循序漸進地學會人際關係的相處學問。

「人際關係這一課,心理健康這一課,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落下了。」班主任汪惠迪遺憾地說,「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

後來,經過李政道的推薦,謝彥波得以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跟隨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學習。

當時的世界物理界,菲利普是凝聚態物理研究方面的國際權威,並因此在197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自然,跟著他學習的謝彥波,也成了備受矚目的諾貝爾物理獎種子選手。

眼看著,一直被國人吹捧為「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兒童」謝彥波,似乎在一步步靠近他的目標。

菲利普普遍被描述為一個深邃而傲氣的人。而對這位教授來說,謝彥波的性格中最令人無法容忍之處,那就是比他本人還要傲氣。

心高氣傲的菲利普教授遇到了比他還要心高氣傲的謝彥波,兩個人之間註定少不了摩擦的火花。

謝彥波將自己的論文交給菲利普教授,菲利普教授看後怒火中燒,冷冷的對他說:「你的英語一竅不通,等學好英語再說。」

高傲的謝彥波不怕艱辛,硬是花了兩年時間學習拿下了文學碩士學位,再一次自信滿滿的將自己修改完善的論文交給導師。

這次,菲利普教授乾脆直截了當對他說:「你論文裡的觀點都是在批評我理論的錯誤,我是不可能給你通過的。」

謝彥波不甘心,拉著菲利普教授在黑板上向演示,竭力嚮導師論證自己理論的正確性。

正當他興致勃勃地演示時,菲利普突然說他太太要找他,徑直就走了。


謝彥波不理解,不明白,因為他認為自己沒錯。

他繼續堅持不鍥不屈不撓地找菲利普解釋,堵他在教室裡,往他家裡跑,一定要說服他接受自己的論文。


江湖流傳。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謝彥波摸到安德森的住宅,安夫人開的門,見謝彥波一隻手插在好像藏有槍枝的口袋裡,神色慌張。老太太嚇得魂飛天外,一邊穩住謝彥波,一邊打電話找來謝彥波的推薦人李政道教授,讓李教授把他帶走。


早在1974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就向中央政府提出過創辦少年班的設想。他建議從全國選拔少數的大概在十三四歲左右比較聰明的少年去大學培訓,這也促使了1978年第一期少年班的創建。

九年過去了,最終謝彥波也沒能說服他的導師菲利普。自然,也沒有拿下博士學位。

最終,謝彥波親手結束了他人生中富有傳奇色彩的「謝彥波神話」,被組織上接回了中科大。


同樣鎩羽而歸的還有他少年班的同學幹政。當年16歲的幹政,在全國物理赴美研究生考試中獲得第二名,進入普林斯頓大學。

他與謝彥波的軌跡驚人的相似:都在普林斯頓,都是學理論物理,都與導師關係緊張。

回國後,汪惠迪老師曾勸在家閒著的幹政再去讀博士,幹政表示他不想讀書了,他不信花一年時間還找不到一份工作。

一年的努力最終化為了泡影。幹政開始逃避世事,他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與世隔絕,還有傳言說他瘋了。

回到國內的謝彥波徹底從神壇跌落了下來,之前環繞在他身邊的欣賞、羨慕、敬仰眼神,迅速暗淡下去,隨之而來的是失望、鄙夷甚至蔑視。

一個年僅25歲的青年面對如此大的變故,其內心的翻滾可想而知。

好在,他在中科大找了一份教學的工作。

此後,天才的謝彥波不算華麗的轉身,成為理學院的一名副教授,他的課程是:物理學中的群論。

在持續不斷的煩惱中,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這位「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才結束了往日的夢想。


謝彥波雖然和正常人一樣結了婚生了女兒,但他的興趣愛好卻與普通人很不一樣。閒暇時,他唯一的愛好便是:算題目,算量子化學,用數學辦法計算分子反應、能量。

上課時,謝彥波雖然邏輯縝密、聲音洪亮,可他卻總有一些看起來怪異的舉動,比如,當他擦完黑板猛回頭時,會發出「謎之一樣」的微笑。

關於謝彥波「蒙拉麗莎式」神秘微笑,有的學生解讀為:「謝神童心裡說,你們都是蠢貨這樣一想,他就忍不住笑起來了。"

謝彥波的大師兄寧鉑,1982年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19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講師。

同年,他第一次報考研究生,但報名之後就放棄了考試;第二次,他前進了一步,完成了體檢,隨後又放棄了;第三次,他又進一步,領取了準考證,但在走進考場前的一刻退縮了。

後來他對別人解釋說,他是想證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樣才是真正的神童。

但汪惠迪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只是過分地懼怕失敗。」


2002年,寧鉑前往五臺山出家,很快被學校領回去;一年後,他「成功」遁入空門。

他曾引用高爾基的一句話形容自己:「我的心眼,是皮肉上熬出來的。」

相關焦點

  • 天才變瘋子?最有望拿諾貝爾獎的神童謝彥波:他的隕落原因及現狀
    《名人病了》第2章 :80年代天才兒童謝彥波的隕落和他的《廣義相對論》1978年,隨著高考的恢復,中國科技大學的「天才少年班」橫空出世,也正是在這一年,11歲的天才兒童謝彥波滾著一隻鐵環走進了大學校門。11歲,本是普通孩子讀小學五年級的年紀,謝彥波卻直接跨過初中、高中進入了大學。第一屆和謝彥波一起進入少年班的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寧鉑、幹政等。
  • 40年前,那位11歲考上中科大,立志拿諾貝爾獎的謝彥波,結局怎樣
    40年前,那位11歲考上中科大,立志拿諾貝爾獎的謝彥波,結局如何說到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相信各位一定會脫口而出是楊振寧。不過,楊振寧在1957年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諾貝爾獎時,他其實已經是美國國籍。直到2015年,他才主動放棄美國國籍重回中國。所以,楊振寧這個諾貝爾獎,只能算是華人界第一個,並不能算是中國人第一個諾貝爾獎。
  • 天才變瘋子?最有望拿「諾獎」的神童謝彥波:他的隕落原因及近況
    可惜的是,這一天才卻並沒有像他們想像當中的有如此成就,而是在巨大的挫折之下,逐漸活得像一個瘋子,這位天才是誰呢?中科大少年班是一個神奇的存在,這樣一個班級已經開辦了30多年,幾乎可以說是集中科大全部的資源在培養那些孩子,這些年裡,這裡走出過非常多的天才,有些人從中科大少年班畢業之後海外留學,然後留在國外科研,還有一些則是回到中國從事學術活動。
  • 11歲上中科大,最有望拿諾貝爾獎的謝彥波,為何最終「泯然眾人」
    而我們中國,最近一次獲得諾貝爾獎是在2015年,獲得者是中國首位醫學獎獲得主屠呦呦女士,她創製了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而曾經有那麼一個人,他有望獲得諾貝爾獎,可是結局卻是不盡人意。他就是謝彥波,是1978年高考恢復之後,中國科技大學成立的「天才少年班」裡歲數最小的天才兒童。《傷仲永》應該大家都聽過,而這位天才兒童就是《傷仲永》的典範。
  • 11歲從小學直接進入中科大,師從諾獎得主的謝彥波,現在怎麼樣了
    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推動中國科技、教育和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在中科大無人不知,少年班有一個繫著紅領巾、滾著鐵環的天才。本科及碩士研究生階段他也是順風順水,提前一年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的研究生,15歲上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讀碩士,師從於淥院士。18歲讀博,師從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中國博士沒讀完,去了普林斯頓大學,跟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做固體物理理論工作。
  • 隕落的北大少年天才到自殺的程式設計師,奧數和低情商的百年戰爭
    二,北大的少年天才班在20世紀80年代,為了培養我國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物,在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的提議下,成立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生於1966年的謝彥波是中國第一代被冠以「天才」的神童,80年代初,他還曾被預言:是中國最有望奪取諾貝爾獎的存在。
  • 天才變瘋子?15歲碩士,21歲博士,曾經的神童,如今卻被當精神病
    然而在現實的30年前,中國同樣也出了這樣一件事,這位神童11歲就進了中科大少年班,15歲讀碩士,21歲讀博士,師從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利普·安德森,原本是最有望拿到諾貝爾獎的天才少年,卻在若干年之後被當成了「精神病」。
  • 那些曾經備受矚目的天才兒童,後來怎麼樣了?|勞倫特·西蒙斯|東京|...
    在閒暇之餘,Laurent喜歡看Netflix的劇集、和朋友一起玩手機遊戲等,當他不想吃晚飯的時候,他也會像常人一樣鬧脾氣。天才兒童和普通孩子一樣,會面臨自身的局限和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問題,這些都需要空間和時間去消化。不知Laurent的未來會如何,但希望這個9歲孩子可以快樂地生活,驚人天賦可以得到良好的培養,可愛的個性也能得到珍惜。
  • 40年前,那位11歲考上中科大,誓拿諾貝爾獎的神童,如今還好嗎?
    在楊振寧取得諾貝爾獎後,我國曾出現了一位很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天才,他差點就成為了本土首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但世事難料,經過一些變故後,他的諾貝爾獎成了遙不可及的幻想。,1966年出生於湖南,誰能想到這位嬰兒未來會是新中國以來最傳奇的物理天才呢!
  • 他有可能是中國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天才曹原再次獲
    不過,事情也並非是絕對的,有的時候總會出現一些天才,他們會將我們無法企及的門檻化為通途。這之中就包括了一位少年天才,他的名字叫做曹原。曹原不僅讀書超於常人,在21歲的時候就對石墨烯的研究做出巨大突破,連續兩次入選自然雜誌封面。人們紛紛推論,他也有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諾獎得主。那麼這位天才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 15歲讀研、18歲讀博,天才少年卻被美國列為潛在危險,讓其回國
    小時候的「外濁內清」真正的天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天才。謝彥波小的時候是在鄉下和奶奶一起生活的,直到臨近上學年齡,才被父母接回城裡。或許是從小沒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對他們有些陌生,又或許是天生性格內向的原因,他總是不愛開口說話。
  • 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2年,謝彥波、寧鉑的同學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昔日的第一神童,媒體當初將他推上神臺,後來又將他狠狠推了下去,他成為了媒體的一枚棋子,活躍在各大媒體的文筆之中,成為「傷仲永」以及抨擊中國教育的典型案例。而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謝彥波,他是78年首批進入少年班中年紀最小的一位,由小學直接進入了少年班。那個時候他才11歲。
  • 打敗德國天才的中國天才多年後出家,德國選手獲「諾貝爾獎」
    這位中國天才也是如此。打敗德國天才的中國天才多年後出家,而德國選手則獲得了「諾貝爾獎」。那麼他是誰?。曾在87版《紅樓夢》中飾演林黛玉的演員陳曉旭,因出演這個角色哭成了一名。大家都被黛玉的柔美打動了,但她從此玩不下去了。她常常認為自己和黛玉無法分離,最終出家入佛,尋求內心的平靜。其實並非巧合,選擇出家皈依佛門獲得平安的不止陳曉旭一人。許多人加入寺院,但在過去他們大多因無家可歸而出家。
  • 神童謝彥波:15歲讀碩、18歲讀博,為何被美國列為潛在危險?
    天才兒童謝彥波,得益於父親的引導  1966年底謝彥波出生在湖南,  他的父親是湖南醫學院的物理老師,是個極有文化的人,  他們一家住在醫學院的家屬院裡。  但是因為愛才之心,導師還是讓他研究生平安畢業,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他未來可期,可能會成為世界上年齡最小的博士的時候,變故發生。
  • 11歲上大學,15歲讀研18歲讀博的中國天才,最終為何會淪為瘋子?
    謝彥波是一位天才少年。小時候他跟著奶奶長大,父親是湖南醫學院物理教師,1歲那年他就被送去鄉下,由奶奶撫養長大。他的童年很單純,每天聽的就是鄉下的鳥叫蛙鳴,和奶奶的搖籃曲。而在這個過程中,謝彥波的父親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兒子是個天才,他喜歡學習,而且接受知識非常快,之後,謝彥波的父親就開始教他一些超出他那個年齡的知識,但是謝彥波都吸收得非常好。  二年級時,謝彥波就開始做高年級的數學習題,三年級時學完了整個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四年級學完了高中階段的數學知識,五年級開始學習解析幾何與微積分,並解答了許多習題。這一切,都讓謝彥波成為當地非常有名的神童。
  • 那位11歲上大學,18歲讀博的神童謝彥波,為何被美國列為潛在威脅
    以往我們總認為天才都有一些怪癖,實際上像牛頓、愛因斯坦等人,都是阿斯伯格症的患者。 但並非所有患有阿斯伯格症的人都能化身為一代傳奇,因為一旦無法與人進行正常交際,對於未來發展的影響是不可估計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有一位患有阿斯伯格症的少年天才,他11歲就進入大學,18歲開始讀博。本來應該在自己的領域取得傑出的成就,但他卻被美國讀博時列為潛在威脅遣送回國,這期間發生了什麼?
  • 一本人人都能輕鬆讀懂的諾貝爾獎天才簡史
    這是漫畫題材又一次被高考作文選中,說不準你哪天看過的漫畫就成了考試原題了呢?再來看看近年的圖書暢銷榜,漫畫圖書逐漸成為主流。因為對孩子來說,讀書必須有趣,有吸引力,他們才會喜歡看。以漫畫形式的講述知識,不僅內容有趣,形式輕鬆,還不用死記硬背也能看懂,一口氣就能輕鬆讀完一本書,何樂而不為呢?
  • 中國三大天才神童,曾就讀於科大少年班,如今怎麼樣了?
    四十多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全國範圍內精挑細選出21名少年,組成了首個「少年班」,這21名少年,當時年齡最大的才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在這21個孩子中,有三個當時已經家喻戶曉的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而當時中國這三大天才神童,曾就讀於科大少年班,如今怎麼樣了呢?
  • 80年代被認為是天才神童的三個人,如今怎樣了,成為社會棟梁了嗎
    80年代被認為是天才神童的三個人,如今怎樣了,成為社會棟梁了嗎2005年,7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屆少年班成員重返昔日母校,並為母校捐贈了一塊價值10萬元的「少年班」紀念雕塑。雕塑上刻有班上每個成員的名字,有張亞勤,也有寧鉑、謝彥波和幹政。(下文出現的少年班均指中科大第一屆少年班)在中科大的校史館裡,關於「少年班」的陳列櫃中,曾任微軟中國董事長的張亞勤,他名字在陳列櫃中最醒目的位置。與之相比的是,在幾張寧鉑、謝彥波和幹政的照片下面,僅僅只有「少年班同學」這幾個字。
  • 麥克阿瑟天才獎華裔得主:沈偉出名陶哲軒最出色
    中新網9月24日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從1981年創辦以來,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致力於大力支持和鼓勵在創造和改善未來方面有能力並做出了承諾的個人和機構,到今年為止已經為超過500名傑出的個人個機構提供豐厚的天才獎學金(genius grants),其中獲獎華人約1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