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被認為是天才神童的三個人,如今怎樣了,成為社會棟梁了嗎
2005年,7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屆少年班成員重返昔日母校,並為母校捐贈了一塊價值10萬元的「少年班」紀念雕塑。雕塑上刻有班上每個成員的名字,有張亞勤,也有寧鉑、謝彥波和幹政。(下文出現的少年班均指中科大第一屆少年班)在中科大的校史館裡,關於「少年班」的陳列櫃中,曾任微軟中國董事長的張亞勤,他名字在陳列櫃中最醒目的位置。與之相比的是,在幾張寧鉑、謝彥波和幹政的照片下面,僅僅只有「少年班同學」這幾個字。
可能現在的年輕人不怎麼了解寧鉑、謝彥波、幹政這三個名字,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他們仨可是家喻戶曉的神童,那個時候,全中國的報紙、雜誌、電視都在報導他們,還有人專門出書講述他們的故事,這樣的書在當時極為暢銷。然而這三個天才神童,如今的命運卻令人唏噓,雖然沒有「泯然眾人矣」,但早就已經銷聲匿跡。
曾經屬於他們的時代
「那是寧鉑和謝彥波的時代。」曾經少年班的成員張樹新說,「那時他們在整個國家都是絕對的明星。」
寧鉑2歲半就能夠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5歲上小學, 6歲讀《中醫學概論》和使用中藥,8歲能下圍棋並熟讀水滸。
1977年,因為一封推薦信,寧鉑被破格錄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大更是為他特地開設少年班。此後,「超前教育」在中國開始萌芽,而寧鉑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破格進入大學的學生。那個時代,寧鉑是全民追捧的偶像。之後又有一些少年陸續加入少年班,其中就包括公認的神童謝彥波、幹政。謝彥波十一歲上中科大,十五歲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讀碩士,十八歲讀博士,中科大的老師們都看好他,認為他有希望在二十歲前獲得博士學位。
在中科大少年班裡,寧鉑和謝彥波是新聞媒體的寵兒,報導寧鉑是因為他最有名,被人們稱為「第一神童」、「神童中的神童」,而報導謝彥波則是因為他年紀最小。與之相比,幹政受到的宣傳要少一些,但是在一本名為《神童的故事》的暢銷書上,寫有例如「幹政切瓜」等諸多故事。這些少年班的天才們,尤其是三大神童,被國人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學有所成,然後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為中國的科研事業貢獻力量。
當神童不再耀眼
可是多年以後,每當說起少年班,中科大校方必定會提及張亞勤,用以證明少年班教育的成功,然而當初耀眼的三大神童卻無人問津。
神童教育究竟有何問題?為什麼曾經最耀眼的三大神童如同流星般一閃而逝。「當時各個方面的因素,宣傳、壓力、體制、教育方式,都對這幾個特殊的孩子不利。可是,我們眼看著這一切發生卻無能為力。」當時少年班的班主任汪惠迪這麼說,她替三個孩子難過的同時,卻並不感到意外。少年班成員秦祿昌說:「那個年代需要一個寧鉑去喚醒人們對於教育和科學的重視,這種需要形成巨大的壓力,最終卻壓垮了寧鉑。」捧得越高,摔得越慘,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當年的那個著名班級裡,秦祿昌並不受到重視,然而他現在在美國北卡大學物理系和材料系擔任教授,因其領先國際的研究成果而被稱為「納米博士」,享譽世界。
同樣不受重視的張亞勤,如今是百度公司總裁,他還曾經擔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微軟中國董事長等諸多職位。這些孩子並不是失去天賦的方仲永,是大人們的急功近利斷送了他們的未來,寧鉑想去學自己感興趣的天文學,可學校的老師不允許,逼著他學物理,還逼他考研;謝彥波學習優異,但是人際交往和處理問題方面一塌糊塗,他和兩任博導都產生了矛盾,以至於拿不到博士學位;幹政後來據說是出國了,到現在都杳無音信。
所以成功的定義是什麼,這些孩子的童年是多麼的成功,萬眾矚目,可是他們長大後呢,還能不能算成功呢。後來寧鉑前往五臺山出家,他擔任佛學講師後,曾有記者聽他講課,見他語速飛快,記憶力驚人,不看講義就知道是第幾頁多少段,依舊那麼聰明。出家並不意味著落魄,誰又說得準未來寧鉑會不會成為佛教大師呢。以上就是筆者給大家分享的中科大三大神童的故事,讀完之後你有什麼感想呢,歡迎在下方評論交流。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關注小編哦,我們會持續為您提供有價值的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