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oe McDermott等
編譯:七君
來源:把科學帶回家(ID:steamforkids)
今年,傳奇伊朗裔女數學家瑪麗安·米爾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英年早逝,死時年僅40歲。新聞媒體的報導中把她稱為天才,因為她是唯一一個獲得了數學界的諾獎——菲茲獎的女性。米爾札哈尼在青少年時期就獲得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金牌,並且在31歲時就成為史丹福大學的教授。
▲ 瑪麗安·米爾札哈尼
面對像米爾札哈尼這樣的人,人們很容易把他們的成功和天才聯繫在一起。這些天才一定是從小開始就嶄露頭角,人生一路順風順水。
但是如果把這些天才的人生抽絲剝繭,就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米爾札哈尼出生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裡,爸爸是一位工程師。在她的幼年時期兩伊戰爭爆發,一家人都生活艱難。好在等到她上中學的時候戰爭結束了,她被一所選拔嚴苛的女校錄取了。
在那個時候,米爾札哈尼還沒有和數學結緣,她當時酷愛的是小說,常常在回家的途中去買書看。
中學的頭幾年裡,米爾札哈尼的數學成績並不好。但是一次她的哥哥給她講了一個著名的數學難題,這讓她燃起了對數學的興趣。後來發生的事就可以在數學史上查到了。
所以,米爾札哈尼的背景很特殊嗎?看起來並不是。大多數諾獎得主小時候平平無奇,與「神童」二字無緣。
愛因斯坦很遲才開口說話,因此一度被家裡的傭人以及學校的老師以為是智障。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中,他的大部分科目都掛了。最終他得以入學靠的是數學和物理的高分。
開始工作以後愛因斯坦過得也不順心。畢業後一開始他找不到教職,在瑞士專利局的時候得不到晉升,因為他對機械並不在行。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從這種種事例以及下面闡述的研究可以看出,神童和成年後被世人公認的偉人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大多數神童最終的結局是變得默默無聞。
成就和天賦之間的關聯究竟強不強?在學術界這個問題的火熱程度不亞於任何一個社會熱點。
智商研究領域的先鋒人物,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劉易斯·特曼(Lewis Terman)曾在1921年跟蹤研究了1470個美國加州人一生。這些人在當時的智商測試上都擁有高分。但奇怪的是,他們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成為他們那個年代的偉大思想家。連特曼本人也對這一點感到非常困惑。
▲ 劉易斯·特曼
實際上,因為小時候智商不夠高而沒有被特曼選到跟蹤名單的人裡,倒出了2位諾獎得主——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茨(Luis Alvarez)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
▲ 路易斯·阿爾瓦雷茨(左)和威廉·肖克利(右)
特曼的研究結果並不是特例。在後來的百年智力研究中,堆積如山的證據顯示,智商遠遠稱不上是成就的決定因素。
更關鍵的是,大量研究明確顯示,人的大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智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3歲就能編程的小孩長大後未必能夠成為時代的寵兒。
在所有的環境因素中,教育和心理學的研究都指出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學前教育對處於逆境中貧困兒童的救贖作用。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從1997年開始追蹤約3000個3歲左右兒童的成長發展。這項名為「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有效教育計劃」(EPPSE)的研究的結果曾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引用,並且促使英國為3-4歲的學齡兒童提供免費的學前教育。
該研究發現,如果家長從小就讓孩子接受早教,那麼孩子不但不容易在基礎教育過程中輟學,還會在高考中有更好的語文和數學成績;接受了高質量早教的兒童的自控能力和社會能力均更好,同時也更不容易患上多動症。
在這項研究中的3000個孩子中,有24個逆襲的經典案例。這24個孩子裡有約有五分之四來自貧困地區,超過一半的人來自單親家庭。但是通過訪談發現,這些逆襲者的父母或者身邊的成年人非常看重和支持教育。
教育服務機構 High Performance Learning (高績效學習)的創始人德博拉·艾爾(Deborah Eyre)教授提出,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除非有認知缺陷,大多數人都能夠達到所謂的天才能夠達到的水平。但條件是,他們必須要被教會對待學習的端正態度,而且要具有下面這些高成就者的共同特質——好奇心、韌性和勤奮。
弗羅裡達州立大學的知名教育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Anders Ericsson)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對音樂、記憶、體育等許多領域的高成就者進行研究,他並不認為天賦是高成就的核心。
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一萬小時理論就是埃裡克森提出的。一萬小時理論指的是,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普通人也能成為專家。當然了,刻意練習並不是題海戰術,因此盲目的刷題無法使人成為學霸。
一萬小時理論當然有很多支持性的證據。比如許多普通學生經過記憶術的訓練後,記憶能力就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在普通人眼中就可以成為「記憶大師」。
一萬小時理論並不是橫空出現的超前理論,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學者意識到了後天或者說養育環境對成就的決定性影響。
上世紀80年代的著名美國教育學家班傑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研究了一群在某些領域裡頂尖的人才,比如芭蕾舞、遊泳、鋼琴、網球、數學、雕刻和神經科學裡的頂級選手。
布魯姆採訪了這些人和他們的父母,詢問了他們的家庭環境以及教育方式。結果發現,這些頂級人才都有刻苦訓練的習慣,而且他們從小開始就對自己的領域產生了持續的濃厚興趣;這些人的父母也有非常強的職業道德準則。
愛因斯坦並沒有被兒時獲得的「智障」標籤打倒,同樣的,他也沒有給自己貼上「天才」的標籤。他曾經寫道,「並不是我聰明,只是我和問題相處較久。許多人說偉大的科學家靠的是智力。他們錯了,這些人靠的是秉性。」
米爾札哈尼也是一樣。她也曾經寫道,「誠然,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就是發出『啊哈』的那一刻。新發現帶來的喜悅就如同在山頂上將風光盡收眼底的感受。但是大多數時候,對我來說數學研究就像在獨自登山,這座山上既沒有前人開闢的道路,也看不到盡頭。」
執著,是這一男一女兩位世人公認的「天才」的共同心路歷程。
長按二維碼關注魯稚的陽臺(ID:luzhi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