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少年班》,不知道各位想到的是什麼。或許有人會以為是前幾年的一部電影,《少年班》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五位「天才少年」被神秘導師慧眼選中,組成「世界數學大賽」攻關小組,從此早於同齡人開始苦樂交織的大學生涯。今天我要講的此「少年班」非電影《少年班》,但他們存在著相同之處。所以,此「少年班」是什麼呢?
1978年,我國出現了一種針對早慧少年的特殊教育模式——少年班,當時在中國僅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三所高校設有少年班,設立少年班其目的就是為了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物,最終推動中國教育和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
最初幾屆少年班學生的優異表現,培養出了許多棟梁之材,例如:百度創始人之一馬東敏、哈佛大學正教授莊小威、前中華網總經理陳曉薇等。但是好景不長,社會上給的關注度太多,學校布置的課業任務也很繁重,家人更是滿懷期待,這些種種都給「神童」們帶來很多壓力。
他們感到恐懼、選擇逃避,更有甚者,形成了很嚴重的心理疾病,毀掉了自己的一生,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謝彥波、幹政、寧鉑三位。
第一位:寧鉑
後來,寧鉑只能繼續學習最不喜歡的物理,變得不愛和人交流,成績也越來越差,各大媒體又開始紛紛報導寧鉑沒有早年間的那種天才表現了,又一個傷仲永出現之類等等。
在後來的3次研究生考試中,寧鉑連考試都不敢去參加,因為他擔心別人對他失望;家人想讓他出國,結果考託福時也失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讓寧鉑越來越自卑,整個人越發頹廢。最終,寧鉑選擇了遁入空門。
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時代需求的產物,如果青春可以重來,我絕不會再讀少年班。」
第二位和第三位:謝彥波和幹政
謝彥波和幹政比起寧鉑,他們的遭遇可以說更加坎坷,雖然也是小小年紀便天資聰穎,但是因為從小離開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一些問題便出現了,那便是自理能力差,不懂得如何與人交流,導致人際關係惡劣。
謝彥波、幹政雖然學業出眾,但卻都與導師產生了難以解決的矛盾。謝彥波先是與國內導師不合,出國後又得罪了新導師安德森教授,情商實在是讓人感慨,最後當了一名普通的教師。幹政就更可悲了,他在國外就讀期間同樣與導師產生了矛盾,導致遲遲拿不到博士學位,最終幹政患上了精神疾病,終日把自己禁錮在房間裡,從此消失在眾人的視線裡。
三大神童是時代的產物,是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寵兒也是時代的棄子。所以現在的教育方式就應該讓孩子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走,父母也要多多陪伴,如果忽略了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什麼神童最終都會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