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學院大廳內的校友牆。
新華社合肥9月20日電(記者王正忠、陳尚營、張錚、周暢)位於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日前發布了一則消息,百度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馬東敏女士,以個人名義向該校捐贈了1億元人民幣。這是這所學校創辦60年,獲得的金額最大的個人單筆捐贈。
馬東敏是中國科大少年班1985級學生。她的巨額捐贈,讓很多人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帶有神秘色彩的中國科大少年班。
少年班是中國針對早慧少年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中國科大少年班已經辦了40年,是這種超常規教育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實踐者之一。
1978年,中國科大招收首批21名少年班學生,平均年齡14歲。40年過去了,少年班的畢業生已達1589人。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在國內外著名學府、科研機構脫穎而出。
進入少年班學院大廳,科學界「牛人」的名字掛滿牆面:1981級駱利群,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1985級杜江峰,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1987級莊小威,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教授;1996級尹希,31歲晉升為哈佛大學正教授,打破華人記錄……
少年班有著成功和輝煌,但在外界看來,少年班帶有神秘、傳奇色彩,國內外對這種教育模式也有著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那裡都是年齡很小的「神童」「天才」,把他們集中起來教育,扼殺了個性;也有人認為,少年班招收的是「偏才」「怪才」,作用並不大。
「少年班選材不以低齡取勝,更不是選所謂的『偏才』『怪才』,他們需要經過高考檢驗,注重全面素質。」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暘說。
15歲的紀聽喬來自廣東,從小記憶力驚人,是中國科大少年班2018級的新生。「三四歲的時候,我看了一本人體醫學百科方面的書,很快就能背下人體206塊骨頭的名稱。」紀聽喬說,上小學就開始看十三經、二十四史,對於這些難懂的古書,表現出異於常人的理解能力。
有意識培養智力超常的少年,尊重他們的個性,但並不放棄對綜合素質的考評,這是少年班一直以來堅持的教育模式。
在校內,他們是普通的大學生,喜歡看電影、玩抖音(中國一款流行的短視頻APP),也喜歡跑步、踢球,只是他們的年齡普遍要比其他班的學生小兩三歲。
「除了少年班的標籤,在其他方面,我不覺得和其他同學有什麼不一樣。」讀地球物理專業、今年已大四卻只有19歲的朱元昊,保持著午間和晚飯後彈吉他的習慣,他還喜歡寫詩、下圍棋,也是學校志願者組織芳草社的常客。
少年班的學生並不封閉。學校按照拔尖科研人才需要的數理化等基本功要求,少年班學生先按照數學、物理專業水平的課程,進行一年的基礎通識教育;第二年在全校範圍內自由選擇學科平臺,進入各學院學習;第三年再自主選擇專業學習方向。
「先不分專業、再自由選擇」是少年班的教育創新。一定程度上,大二之後,少年班就是一個「虛擬班級」,每個人都自由選擇自己的課堂,只有開展集體活動時才回到這個班級。
在陳暘看來,少年班的目的,不是選拔神童、培養神童,而是要給愛科學、有潛力的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與最初成立少年班時的選拔方式不同,如今的少年班學生選拔更加合理成熟。
除了對年齡作出要求,要想進入少年班,還必須參加全國統一高考和學校的校內測試,通過之後才能進入複試。少年班目前入學的新生大多在16歲左右,不再像開辦之初那樣低齡。
和外界猜測不同,複試選拔沒有專業的智商測試,而是通過筆試、現學現考、面試等多個環節。考慮到少年班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從1986年開始,少年班還引入了心理測試,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以防他們背負太多包袱。
「進入少年班,就會發現身邊『牛人』的確很多,會激勵大家更加努力學習,但少年班學生肯定並不是只會圍著書本轉。」朱元昊說。
已經大四的朱元昊,面臨著繼續深造還是工作的選擇,「不管最終去哪兒,我都會感謝少年班。」
少年班大四學生朱元昊在校友牆前駐足。
少年班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蘭榮說,科大有70多個社團組織,其中多個社團的負責人是少年班學院學生。「少年班學院有個『第二課堂』,給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課餘生活,如少年班講壇、選課經驗分享會等。」
蘭榮說,少年班學院還有一個特別活動——「成人禮」。因為這些學生入學時大都未滿18歲,在校期間,學院每年會組織一次集體「成人禮」,用這種方式告訴他們,成年意味著責任與擔當。
「有特長、更聰明一些的孩子,讓他們接受特別的教育,這是因材施教,少年班40年的實踐也說明這種模式是可行的。」陳暘說,從2018年開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也開始招收少年班學生。(圖片均由新華社記者陳尚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