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頻出的中科大少年班,開設42年後,人才分布美國比中國多10%

2020-12-05 奈落瑾夢

他們踏星辰而去,他們攜日月而歸,他們手握山河,他們笑對天下,他們心生無畏,他們鬥志昂揚,他們如風過林梢,他們如雨掃窗臺,他們,是少年。

1974年,我國人才稀缺,國家對於人才的培養正處於瓶頸期,急需優秀人才來推動我國的發展建設。因而於同年5月,有李政道針對這一現狀提出了少年班建設的設想。

經過層層的上述,最後通過周總理向毛主席提出該建議,以全國為範圍,各省城為單位,搜羅年紀較小且極具天賦的「天才少年」,提前進入大學學習,勵志以為國家培育出一支少而精的少年科研隊伍為最終目標。而這隻特殊存在的教育隊伍被稱之為「中科大少年班」。

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1978年3月中國科大正式成立了少年班,並於同月8號,舉行了第一期少年班的開學典禮。

四十二年前的三月,經過全國範圍的選拔推薦,有21名天才人才被選入中科大,成為首屆中科大少年班的學員。他們之中最大的有16歲,最小年僅11,雖然才能性情各不相同,卻都是經過千挑萬選而進入少年班的「神童」。

昔日神童,今朝高僧

人生之舟,滿載信念,有舍有得,若想走得更遠,便不要執著於眼前的縹緲。

每當談論到少年班或者是神童這一話題時,寧鉑,這一現代版的「傷仲永」往往都會被提及。這位少年的出場以及人到中年的突然退場謝幕皆極具戲劇性。有一年全國的報紙、雜誌突然都聚焦到一名少年身上,他便是轟動當時的「第一神童」,也是中國第一位被破格錄取進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學員,當時的他年僅13歲。

身為「神童」的他締造了不少神話,二十年後仍有人將其與張華、朱伯儒並列稱之為「時代人物」。然而身為「神童」的他,同時也是一個沒有權利選擇人生的「無助少年」。

成長像是年少無知的我們與「魔鬼」所做的一筆交易,我們用不諳世事的純白與天真爛漫的童真與其交換成長所需的勇氣。

而被迫成長,是被冠以神童之名,卻無法選擇喜愛的天文被強制安排理論物理的心灰意冷;是初出茅廬卻被帶上過多的高帽,擁有過多的注視、掌聲的心生畏懼。

寧鉑雖曾直言,進入少年班他不後悔這個選擇,但三次報考研究生,卻又臨時怯場,事實告訴世人他「後悔了」,太多的目光在注視著他,身上背負著太多的期許,他懼怕失敗,更承受不起失敗的所帶來的後果。

每個人都在蒼茫大地中扮演一個角色,他們擁有著各自的身份,猶如提線木偶般按照身份過著「自己」的生活,他們享受被捧到高處所帶來的鮮花和掌聲,卻又無法接受從高處墜落的恐懼。進入少年班看似是有一種很榮耀的事情,人人都羨慕他們年紀輕輕就能進入大學,今後的成績不容小覷,這般的榮譽用的話便是一種動力,用的不好便是摧毀一個天才的最後那根稻草。

年少成名,還是個孩子的他便承受了太多,從1978年入校到2004年離開科大,25年裡寧鉑做過太多「掙扎「,然後他必須服從人們的安排,必須按照他們所期許的方向發展,因為他是寧鉑,所以哪怕陷入自卑的痛苦也不得不武裝成一個天才的模樣。

世間行人匆匆,凡塵之事何其雜亂。不是所有人能成為偉大的人,但是用偉大的愛去做平凡的事情卻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人活在世間,有太多的逼不得已,也有太多的迷糊彷徨,然而期盼已久的成長可能就在一瞬之間。

寧鉑的成長在2003年,也是在那一年他終於做回了自己。他選擇了出家,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他並不是墜落神堂,他只是看透了世俗,看淡了名利,想去追尋真正喜歡的東西,他仍是神童,出了社會入了佛堂,他在佛學的成就依舊無人能及。

飽受爭議也無須解釋,少年憑事實說話

如今42年過去了,少年班的學員一屆又一屆的畢業、遠行,回頭展望,我們必須承認,進入少年班的學生先天是比普通人智力要高出不少,就拿寧鉑來說,他兒時便展現了高於常人的智力,被媒體推上神壇,卻又無情地將他推了下去,壓力和捧殺促使他最後選擇了出家,但是他在佛法上的造詣頗深,還俗後,其在量子力學、中醫、佛學等課的教導傳授上也成就不凡。

首屆中科少年班的絕大多數學員都有著不凡的成就,就這個結果來說,中科大少年班的創立還是非常成功的。

寧鉑、謝彥波、幹政等人,談論到少年班就鐵定會被提及,社會媒體皆認為這是中科大少年班的「失敗」典例,但換個角度想想,他們的「失敗」何嘗不是媒體捧殺的功勞呢?說是「失敗」,但是他們的「失敗」在普通人眼中仍是高攀不得的。

世人只看得見「神童隕落」,只會抓著他們所認為的「錯處」不依不饒,卻不想從中科大少年班走出的天才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創新,不斷地為國家發展建設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他們不屑爭論,他們只憑事實說話。截至至今,少年班已有四千餘人順利畢業,四十年間少年班培育出了五位院士。

如今世界各地都遍布了中科大少年班學員的足跡,據粗略統計美國和中國的人數居然分別佔總人數的51%和41%,還有部分分布在英國、香港、加拿大等地。

少年班的學員自畢業後大部分都是以到國內外教育科研機構繼續深造為主,55%的學員畢業後轉攻企業界,其餘少年相繼進入金融界和科教界。大家都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不斷地發光發熱。

只要你嘗試過飛,體驗過天空的廣闊,日後哪怕你漫步在鄉間小道,你也會仰望天空,因為那是你曾經展翅翱翔過的地方,正因為你曾經到過,所以你渴望再次回去。近年,少年班畢業生在美國留學深造後紛紛回國,以學術報效祖國。

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出自中國,終將學成歸來,將所學所知皆投入到讓祖國更加偉大的事業當中。據統計,少年班歷年畢業生中,海外與國內的人數比例明顯縮減,回國人數直線上升。

人本來就是散落的珠子,文化就是那根強韌而柔軟的細線,把珠子串聯起來成為社會。少年班的學員們就是這串珍珠中格外耀眼的那幾顆,若經過細細打磨,必將綻放光彩。蒙塵的珍珠終將綻放光彩,國外的花花世界迷惑世人,但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加,一些遺留外界的「珍珠」皆會相繼回歸。

在我看來中科大少年班孕育的英才,哪怕身處國外,依舊會有一顆愛國的心,待爾等學成歸來,終將為祖國發展事業矢志奮鬥。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2年,謝彥波、寧鉑的同學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1974年5月,物理學家李政道率先提出了開設少年班的想法。當時國家人才培養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社會生產力十分落後,急需要優秀的人才推動國家發展建設。李政道建議說:「可參照招收和培訓芭蕾舞演員的辦法,從全國選拔很少數,約十三四歲左右的、有培養條件的少年,到大學去培訓」,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
  • 中科大少年班校友現狀,是否人才都跑到美國去了?
    日前,世界頂尖學術雜誌《自然》發布了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位居榜首的是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的中國學生曹原。這位被稱為「天才少年」的青年學者,在14歲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併入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
  • 她是中科大少年班女天才,留學後加入美國籍,如今怎麼樣了
    真正讓人覺得遺憾的是另外一群留學生,他們是祖國全力培養的人才,結果留學外國之後,個個改換國籍,到頭來卻成為他國科學家。今天,本文講述的就是如此一位留學生,她是中科大少年班女天才,留學後加入美國籍,她就是莊小威。
  • 史上最可怕的中科大少年班,看完後忍不住感慨太牛了
    作為中國學術精英的「黃埔軍校「,儘管只有41年的辦學歷史,但畢業生在各行業所取得的驕人成績,「我敢說,國內沒有任何一個學院能超過我們。」中科大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暘說。中科大少年班,起初叫「預科班」,後來改名叫「少年班」,最初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倡導下,在鄧小平、方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和推動下於1978年創立。
  • 中科大少年班錄取名額公布,來看看「小天才」們來自哪所學校
    說到少年班,大家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天才班」、「神秘組織」吧,不得不說,少年班給人的感覺便是神秘,說白了就是我們平常人根本接觸不到,也沒可能接觸了,畢竟都這麼大了,智商就擺在那了。少年班的兩大特點便是智商高、年齡低。
  • 中科大少年班培養出5位院士,其中4人是外國院士
    少年班是針對早慧少年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在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建議下,中國的部分大學開始招收少年大學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都曾招收少年大學生。少年班的創辦,可以說是寄託著時代和國家對人才的渴求。
  • 中科大創辦少年班42年,培養出2000多名神童,他們成才的有多少?
    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在著名科學家李政道等人的努力下,加上當時的教育方法多樣性的要求,在1978年時,中科大就成立了少年班,為那些天賦高超的學子一個全新的舞臺,讓他們得以跳過以高中為主的冗長的學習階段,直接進入大學教育,進而為國家快速輸送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英才。
  • 天才定製培養的「少年班」,四十年過去,昔日神童現狀如何?
    四十年前的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範圍內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更經常地,是被稱為「神童」。「我實際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
  • 歷經四十餘年的中科大少年班,究竟培養出了什麼樣的一群人?
    幾年前的一部電影《少年班》,讓人們認識到了一個特殊的教育存在,那就是中科大的少年班,電影裡的少年班最後以失敗而告終,那麼,現實中的中科大少年班,這個截止目前經歷了40年的特殊存在,培養出來的究竟是天才還是庸才呢?
  • 天才少年曹原的誕生地-中科大少年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接受大學教育。時至今日,中科大少年班依然是天才們的聚集地。在中科大少年班學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2016年,中科大少年班招生要求,必須是2000年以後出生的(16周歲),高二(含)以上的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具體流程,當滿足年齡條件後,提出申請,參加普通高考,然後根據考試成績,擇優進行面試。
  • 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尹希,加入美國籍,現在回國應該讓他入境嗎?
    說起中科大少年班,那是出了不少頂尖人才,其中有一個少年叫尹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3歲被中科大錄取,31歲成最年輕哈佛教授,不能不說是個天才少年。不過有點讓國人不太喜歡的是,他出國留學後就沒打算回來,直接加入了美國國籍,成了美國人。
  • 莊小威:中科大少年班難以打破的神話,42歲與諾獎擦肩引公憤
    提到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少女莊小威,至今學弟學妹們都將她奉為神話——美國科學院最年輕華裔院士,哈佛大學雙聘教授,34歲就能擁有同名實驗室,42歲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引起華人界的憤慨和爭議……1972年,莊小威出生於江蘇如皋市。
  • 「少年班」40年:神童也是人
    提到少年班,我們總是會聯想到「神童」,四十年前的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範圍內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更經常地,是被稱為「神童」。毫無疑問,「少年班」見證了重新重視知識與人才的改革年代。
  • 天才聚集少年班,利弊得失看一看
    1974年5月,從大洋彼岸歸來已久的李政道教授,在詳細考察國內科技、教育情況之後,寫了一份《關於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的建議書,通過周恩來總理遞給毛主席。書中諫言:中國要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研究隊伍」,「理科人才也可以像文藝、體育那樣從小培養。
  • 「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95後「天才少年」曹原
    原始稿源:中國科學報當地時間5月6日上線的Nature雜誌,因中國的一位「天才少年」而格外受關注。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論文。
  • 中科大的少年班很厲害嗎?很多人說這是「神一般的存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我國985、211高校,它的少年班一直受到大眾的關注,很多優秀的人才湧現,成為各個領域優秀的人才,很多人說少年班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不妨來看看少年班的神奇之處吧。少年班的培養方式從1978年以來,中科大一直舉辦少年班,全國各地的優秀少年少女可以報考,資格很高,現在總共有三千個本科生在少年班畢業,屬於精英教育模式。這些孩子的智商都比較高,在各方面表現突出,達到考核就可以來少年班學習。
  • 12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讓哈佛大學打破慣例,卻選擇加入美國
    中科大是國內名氣很高的一所高校,在某些方面甚至能蓋過清華北大的風頭。其中中科大少年班更具有代表性,可謂是國內最厲害的少年班。很多少年班的學子如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今天分享的這位也是中科大少年班的一員,他就是神童。
  • 震動世界的95後天才曹原,曾讀3人天才兒童班,在校長辦公室上課
    倫敦時間5月6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自然》上連發兩篇石墨烯論文。在《自然》連發2篇論文,由此可以說明,中國的曹原很牛!他是震驚世界的人物!
  • 天才少年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4歲發表4篇自然,曾拒美國綠卡
    「天才少年」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4歲已發表4篇自然,曾拒美國綠卡!24歲中國天才曹原歷史上,天才並不罕見,但是像曹原這樣的超級天才,可能就不多了。那麼,超級天才曹原到底有多強呢?「天才少年」曹原曹原,1996年出生於四川成都,後隨父母前往了深圳,並在11歲時被選入了深圳耀華實驗小學超常班。並在隨後的3年時間裡,完成了小學六年級、初中、高中所有課程學習。
  • 中國科學天才留學美國後,放棄中國國籍,成了美國人
    12歲考上中科大少年班,17歲到哈佛大學讀博士,31歲被評為哈佛大學正教授,尹希絕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天才。但最終,我們國家自己培養的人才,卻移民美國,徹底成為了美國人。少年天才,物理神童世界上從來不缺少天才,古有甘羅十二歲做宰相、曹衝六歲稱象、蔡文姬六歲辯弦音……但和這些古人比起來,少年的尹希也絕對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