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是針對早慧少年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在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建議下,中國的部分大學開始招收少年大學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都曾招收少年大學生。
少年班的創辦,可以說是寄託著時代和國家對人才的渴求。
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大學停止招生少年大學生,現在只剩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仍在辦少年班。
我國最早的少年班是中科大的少年班,1978年3月,21名來自全國的少年經過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首批中科大少年班學生,平均年齡僅14歲。這些學生是老師到各地發掘而來的天才少年,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之處。
中科大少年班是否成功?
中科大的少年班至今已經辦了42年,這42年裡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這些人才主要活躍在企業界、科教界、金融界。
當中的一些天才是入了外國籍成了外國的院士,這也讓少年班頗受爭議,大家紛紛發問:培養的人才都去哪了?
四十多年來,中科大少年班共培養出5位院士:
張亞勤,1978 級少年班學生,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百度公司總裁。駱利群,1981 級少年班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杜江峰,1985 級少年班學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副校長。顧建軍,1987 級少年班學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教授。莊小威,1987 級少年班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教授。以上5位院士,只有1位是中國的院士,其餘4位是外國的院士,這著實讓人覺得惋惜。
少年班培養出5位院士,這是該贊還是彈?
過半教授留在美國高校任教
2005年,少年班畢業後擔任的教授的人,在海外與國內的人數比例為3.31:1,到了2014年,該比例為1.19:1。如今,這個數據是多少暫時還不知道。
在2014年的數據來看(最近這幾年的數據沒有公布),少年班共培養了202位教授,但是有106人位教授在美國任教,其中2人是美國科學院院士,7人是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等等。這些在境外大學的教授,指的是擔任終身教職序列或終身教職助理教授以上的學者。
少年班成功與否,很多人表示不知該如何評價!
說他不成功吧,但他培養出的院士有5位,還有200多位教授,單看培養人才是成功的;
說他成功吧,又好像說不過去,因為培養出的院士和教授,過半是為外國效力的!
但總歸是有好的方面,少年班越來越多的教授選擇回到中國,在海外與國內的人數比例正在下降。
暫時在國外任教,並不能說他們就不愛國,但願他們那顆愛國之心未被磨滅。
美國院士駱利群: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留學生回國
人才出國深造,避免不了人才流失,從1872年的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到今天的留學生,都會有留在國外從此不歸國的了,也有很多入了外籍。
中科大的駱利群,從少年班畢業,1986年1月獲得公費留學生資格,1987年進入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進入史丹福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能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說明他的國籍已經是美國了。
2008年,他受邀到北京大學演講,演講中,他回顧了自己的科研道路,他還說到:
「隨著國家的一步步往前走,回來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你們看,饒毅等一小部分人已經回來了,而且我相信今後十年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的、前往國外留學的大陸學生,會回來發展我們自己的科學。」
從少年班培養出的教授國內外的比例來看,駱利群說的也有些道理,是越來越多人回到中國,但整體來看,還是有很多學生沒有回國。
有人評論駱利群教授這番話:自己入了美國籍,成了美國院士,自己沒有回國,卻在間接呼籲別人回國,這就可笑了。
也有人猜想,或許駱利群教授在未來某一個時刻,會重新入中國籍,像楊振寧院士一樣,最終還是回到中國。
結語
對於人才離開中國到美國,我們很難去評判他們什麼。清華的才女顏寧的出走,引起大家熱議,顏寧博士出站後,回到清華大學任教,但十年後,她選擇了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對於顏寧的出走,大家有各種猜測。
楊振寧院士是這樣評價的:
「我不認識顏寧,我只是聽說她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她在大家看好中國發展前途的時候,突然跳槽到普林斯頓,這裡面一定有複雜的原因。不過我想這件事是很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