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舉——中科大的少年班,古代選拔「神童」的制度

2021-01-13 碧蘭聊育兒史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寒窗苦讀十餘載只為考取一所理想大學,一定程度上現在的高考制度和過去的科舉制度一樣,過去科舉是為國家政府機關選拔人才的大考。

而現在高考褪下了過去仕途高升的政治背景,實現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化。當然高考的含金量依舊很高,通過高考登上人生新臺階同樣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但除此之外,一些天才少年班偶爾會出現在新聞資訊中,選拔頂級人才從小培養,這就是高校少年班的意義所在。

高校少年班不同於高考,是通過自主招生來尋找生源,對於天生智力超群者,他們對常規通識教育的掌握遠超同齡人。

那麼其他人要讀12年的課程內容他們可能可以在很短的3-5年內掌握;又或者一些孩子從小就在某方面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賦,高校的天才班招收的就是這種人,大家習慣於稱這類孩子為「神童」。

古代「童子舉」的發展

儘管給孩子貼上「神童」的標籤,進行特殊選拔遭人非議,但實際上「神童選拔」在古代早已有之,現在有高校少年班,過去同樣有「童子舉」,是專門面向神童的選拔。

有關童子舉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在《後漢書》中有記載,「洪武十五年,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說的就是童子也可以得到封拜。

在漢代的童子舉制度中,通過孝廉考試的童子可拜為「郎」,童子舉在漢代就出現,一直到三國時期後中斷。

這類另類的科舉一直到唐朝時期再度興起,唐朝是古代中國教育鼎盛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綜合實力強大讓更多的百姓在求生存之餘有了更多的可能去讀書。

唐高祖時期出現了唐代的童子舉萌芽,不過當時多是舉薦,沒有形成完善體系。到唐高宗時期,童子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被納入了科舉制度中成為了科舉制度中的一個分支。通過童子舉,朝廷也可以從中選拔人才。

不過童子舉這一制度的爭議一直存在,不同統治者對童子舉的態度不一,作為選拔人才的方式,童子舉時而興時而廢,和傳統的科舉考相比」地位」要低很多。

不過從後來者的角度看,童子舉至少為當時的統治者培養了一些人才,包括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就是通過童子舉選拔出來的。

到了宋朝,科技的發展被證明有助於民生,因此宋朝的科舉考一方面受到統治者的高度認可,另一方面民間參與的熱情高漲,連帶著童子舉也重新得到了認可。在崇尚文官不尚武的國家氣氛下,童子舉的地位有所提升,一直到宋朝南遷後這股「熱度」才有所消散。

宋朝的童子舉也受到過阻礙,不過相對而言要比唐朝好的多,即使是在童子舉被罷免後,罷去的也僅是其作為「科舉制度下一個分支」的事實,但該舉行的童子舉依舊會進行。

根據當時的制度,童子舉主要是按需求來,比如有位置空缺了,通過童子舉補充這部分,這一點和現在的事業編、公務員崗類似,有明確的「崗位需求」才招人。不難看出雖然古代童子舉時常遭到反對,禁止,但一定程度上童子舉在歷史上是站穩腳跟了的。

童子舉參試不簡單

既然是選拔神童的考試,門檻自然是要有的,在唐朝時期,11歲以下,熟讀經書的孩子被允許參加考試。

簡單看就是對年齡以及閱讀量上要要求,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到宋朝要求有所改變,據《選舉志》記載,「凡童子十五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州升諸朝,爾天子親試之」。

這段話說的是童子舉的晉升之路,不超過15歲的童子,有機會通過州縣的層層選拔,一直到中央,經國子監等考試、複試後有機會到皇帝面前參加最後的面試大考。這一待遇和科舉考中的狀元相比都不遑多讓。

而對參與考試並且獲得優秀成績者政府也會給予獎勵,比如有機會立馬拜官或在成年後拜官,總的來說只要在童子舉中獲得良好的成績,就有機會給自己獲取一個直接就業名額,未來其他同齡人還在為找工作而發愁,而通過童子舉考試並取得優異成績者已經提前拿到就業offer了。

在童子舉較為規範的宋朝,根據殿試排名會授予優秀者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五經出身,五經及第以及童子出身等等。

儘管聽上去很誘人,但選拔的絕對數量要遠少於科技考,因此後來者認為,童子舉的存在有一部分原因在於統治者希望藉此對外釋放信號,要鼓勵孩子讀書。

設立童子舉的影響

以上提到,童子舉是推薦制,地區範圍內有哪家的小孩展現出較好的學習天賦,當地官員也樂於向上推薦。

推舉行為在當地會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百姓們知道官府重視後,會更願意從小培養孩子讀書。民間社會的教育熱情提升,有助於統治者從社會中選拔人才為朝廷所用。

除了教育宣傳外,客觀上童子舉還推動了古代的教育發展,童子舉的出現讓教育提前,過去教育的起步較晚,一些人寒窗苦讀多年,再考上功名已經不再年輕。而將學堂教育提前,童子舉功不可沒。

童子舉可以看成是現代啟蒙教育的先行模板,不過區別在於童子舉也是應試教育,而現代的啟蒙教育更注重培養孩子提升認知能力,因此用現代的高校少年班來作對比最為貼切。

如中科大等的少年班,通過自主招生一些天賦異稟的孩子能獲得更適合自己的教育。隨著科學發展,學習前人知識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而天才少年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一束縛,如此才能更好地往前沿靠攏,進行研究性學習。

天才少年班雖然多有被詬病之時,但其實從古至今,這類小眾的天才教育都有其意義所在。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少年班」40年:神童也是人
    提到少年班,我們總是會聯想到「神童」,四十年前的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範圍內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更經常地,是被稱為「神童」。毫無疑問,「少年班」見證了重新重視知識與人才的改革年代。
  • 天才定製培養的「少年班」,四十年過去,昔日神童現狀如何?
    四十年前的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範圍內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更經常地,是被稱為「神童」。「我實際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
  • 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2年,謝彥波、寧鉑的同學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個突破口就是對早慧少年進行超常規的培養。」 ——李政道在中國,有一個特殊的教育存在,那就是中科大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可以說在全球都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因為它招收的是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來接受大學教育,是針對一小部分特殊群體(智商超群的少年)實行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
  • 歷經四十餘年的中科大少年班,究竟培養出了什麼樣的一群人?
    幾年前的一部電影《少年班》,讓人們認識到了一個特殊的教育存在,那就是中科大的少年班,電影裡的少年班最後以失敗而告終,那麼,現實中的中科大少年班,這個截止目前經歷了40年的特殊存在,培養出來的究竟是天才還是庸才呢?
  • 天才頻出的中科大少年班,開設42年後,人才分布美國比中國多10%
    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1978年3月中國科大正式成立了少年班,並於同月8號,舉行了第一期少年班的開學典禮。四十二年前的三月,經過全國範圍的選拔推薦,有21名天才人才被選入中科大,成為首屆中科大少年班的學員。
  • 曾經的少年班「神童」在哪裡?
    在上個世紀年代末,大學辦了少年班,招收那些高分的少年神童上大學,它與恢復高考等舉措一起,對於撥亂反正,消除「白卷英雄」和讀書無用論的負面影響,對於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不少人認為少年班是「揠苗助長」,不利於青少年成長。
  • 史上最可怕的中科大少年班,看完後忍不住感慨太牛了
    少年強則國強說到中科大,不得不提到鼎鼎有名的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暘說。中科大少年班,起初叫「預科班」,後來改名叫「少年班」,最初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倡導下,在鄧小平、方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和推動下於1978年創立。
  • 天才聚集少年班,利弊得失看一看
    可參照招收和培訓芭蕾舞演員的辦法,從全國選拔很少數,約十三四歲左右的、有培養條件的少年,到大學去培訓」李政道教授情牽祖國科技、教育事業的拳拳赤子之心,提出的創造性建議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得到回音。直到1978年3月,來自全國各地經專家推薦的21名同學匯聚合肥,少年班才正式成立。
  • 中科大創辦少年班42年,培養出2000多名神童,他們成才的有多少?
    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在著名科學家李政道等人的努力下,加上當時的教育方法多樣性的要求,在1978年時,中科大就成立了少年班,為那些天賦高超的學子一個全新的舞臺,讓他們得以跳過以高中為主的冗長的學習階段,直接進入大學教育,進而為國家快速輸送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英才。
  • 科大少年班今年報考超2000人 複試人數不到報考總數3%
    今天上午,來自全國各地的「小神童」將在中國科技大學參加科大少年班的複試。記者了解到,這些「小神童」是從全國2000多名報考考生中層層選拔出來的,能夠參加科大少年班複試的考生比例不到報考總數的3%。  記者了解到,這些娃娃考生年齡最大的也只有16周歲。根據中科大少年班報考要求,他們必須是出生於2001年及之後的考生,同時要求是高二及以下的考生才能報考。
  • 11歲考入中科大的「神童」,現在怎麼樣了?
    神童確實存在,誰家要是出個神童,豈不是燒了八輩子的高香?可是我並不贊成神童過早開發,「傷仲永」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11進入中科大少年班,15歲讀碩士,18歲師從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攻讀博士。讀博期間,他又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那麼,謝彥波的神童屬性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原來,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彥波的爸爸驚奇地發現孩子竟然可以解高年級的數學題目。
  • 當年矚目的「少年班」和「神童班」,後來為何取消?最終黯然退場
    《傷仲永》中的仲永,就是很小的時候便可以出口成章 的神童,小小年紀的仲永,寫出的詩歌得到人們的讚嘆。那些從小便擁有著出色才能的人,被人稱為神童。現在社會有很多人興辦一些少年班或者神童班,來培養一些有天賦的孩子,使其發展的更加優秀。少年班和神童班非常實行,許多人都紛紛讓自己的孩子就讀少年班或神童班,但如今這樣的群體卻逐漸的消散,為何?
  • 中科大少年班錄取名額公布,來看看「小天才」們來自哪所學校
    說到少年班,大家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天才班」、「神秘組織」吧,不得不說,少年班給人的感覺便是神秘,說白了就是我們平常人根本接觸不到,也沒可能接觸了,畢竟都這麼大了,智商就擺在那了。少年班的兩大特點便是智商高、年齡低。
  • 中科大自旋磁共振實驗室團隊一半來自少年班 習近平點讚
    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杜江峰告訴總書記,年輕的科研團隊中,有一半來自科大少年班。習近平稱讚道:「後生可畏啊! 據介紹,現在的中科大少年班學院,由三部分學生組成。第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少年班學生,這些年齡16周歲以下的非應屆高中生,先高考、後複試;第二種是教改試點班,是從當年高考錄取的普通本科生裡選拔出來的尖子生;還有一種是創新試點班,對象是年齡17周歲以下的非應屆高中生,他們是先面試再高考。如今,每年進入少年班學院的學生約300人,其中少年班50人、教改試點班100人,創新試點班150人。
  • 高二學生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 高考成績超一本線104分
    今年6月,廣州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廣附」)「00」後學生鄢浩明、呂力行與高三學長們共赴高考考場,取得了理科589分和579分的成績,分別高出理科一本線104分和94分,成功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簡稱「中科大少年班」)。  1978年,中科大少年班創建,專為國家挑選和培養超常少年。
  • 神童班火熱招考,拿什麼安撫應試焦慮?
    據悉,今年八中少兒班和素質班共招生66人,錄取率近2%,每50人中錄取1人。(6月14日《京華時報》)  北京八中少兒班,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神童班」。它創建於1985年,是北京八中與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市教科所合作的中學超常教育項目。了解到八中少兒班的「身世」,你就明白考這個「神童班」競爭的白熱化程度。而且,初中高中連讀的模式,免去小升初、中考的周折,4年後直接參加高考。
  • 他是中科大少年班學霸,科研成果舉世矚目,拒絕國外高薪只為報國
    接下去我們要了解的這位科學家,他年齡不大,但本事不小:他是中科大少年班的學霸,他14歲上中科大,18歲獲得中國科技大學頒發的郭沫若獎學金,22歲時,他成為科研界的翹楚——他的科研成為舉世矚目。更為難得的是,他果斷拒絕國外的高薪聘請,只為一心報國,他就是95後的學霸兼「研霸」——曹原。
  • 少年派裡他為林妙妙果斷放棄少年班?那是因為他清楚少年班超可怕
    說起少年班我們要追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的環境是教育資源稀缺,希望通過集中優勢教育資源到少數天才少年身上,達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效應。這就是建立少年班的初衷。這些少年班的孩子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知識荒原」指當時的社會背景:缺人才,缺教育資源。而」少年突擊隊「,意味著他們身上背負的重任。
  • 全上海今年就他一個人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鋼琴、素描都8級,早讀上...
    今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一共錄取了48位新生,唯一的上海學生是閔行中學高二年級的徐小航。要知道,兩年前他的中考成績在學校裡並不名列前茅,這次能邁入少年班的大門,也算是成功「逆襲」了。
  • 中科大神童寧鉑三次棄考研究生,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三考研究生
    寧鉑著名的中科大神童,寧鉑,他曾經棄考過3次研究生考試。寧鉑是上世紀80年代的天才代名詞。13歲被推薦上中科大的第一屆少年班,被稱為中國第一神童。他本科畢業後,留在中科大當老師。19歲成為中科大最年輕的講師。本科生在大學是不夠混的。寧鉑要考研。第一次,報了名,僅僅報了名,什麼也沒幹。第二次,完成了體檢。第三次,領了準考證。但都沒有踏進考場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