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寒窗苦讀十餘載只為考取一所理想大學,一定程度上現在的高考制度和過去的科舉制度一樣,過去科舉是為國家政府機關選拔人才的大考。
而現在高考褪下了過去仕途高升的政治背景,實現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化。當然高考的含金量依舊很高,通過高考登上人生新臺階同樣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但除此之外,一些天才少年班偶爾會出現在新聞資訊中,選拔頂級人才從小培養,這就是高校少年班的意義所在。
高校少年班不同於高考,是通過自主招生來尋找生源,對於天生智力超群者,他們對常規通識教育的掌握遠超同齡人。
那麼其他人要讀12年的課程內容他們可能可以在很短的3-5年內掌握;又或者一些孩子從小就在某方面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賦,高校的天才班招收的就是這種人,大家習慣於稱這類孩子為「神童」。
古代「童子舉」的發展
儘管給孩子貼上「神童」的標籤,進行特殊選拔遭人非議,但實際上「神童選拔」在古代早已有之,現在有高校少年班,過去同樣有「童子舉」,是專門面向神童的選拔。
有關童子舉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在《後漢書》中有記載,「洪武十五年,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說的就是童子也可以得到封拜。
在漢代的童子舉制度中,通過孝廉考試的童子可拜為「郎」,童子舉在漢代就出現,一直到三國時期後中斷。
這類另類的科舉一直到唐朝時期再度興起,唐朝是古代中國教育鼎盛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綜合實力強大讓更多的百姓在求生存之餘有了更多的可能去讀書。
唐高祖時期出現了唐代的童子舉萌芽,不過當時多是舉薦,沒有形成完善體系。到唐高宗時期,童子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被納入了科舉制度中成為了科舉制度中的一個分支。通過童子舉,朝廷也可以從中選拔人才。
不過童子舉這一制度的爭議一直存在,不同統治者對童子舉的態度不一,作為選拔人才的方式,童子舉時而興時而廢,和傳統的科舉考相比」地位」要低很多。
不過從後來者的角度看,童子舉至少為當時的統治者培養了一些人才,包括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就是通過童子舉選拔出來的。
到了宋朝,科技的發展被證明有助於民生,因此宋朝的科舉考一方面受到統治者的高度認可,另一方面民間參與的熱情高漲,連帶著童子舉也重新得到了認可。在崇尚文官不尚武的國家氣氛下,童子舉的地位有所提升,一直到宋朝南遷後這股「熱度」才有所消散。
宋朝的童子舉也受到過阻礙,不過相對而言要比唐朝好的多,即使是在童子舉被罷免後,罷去的也僅是其作為「科舉制度下一個分支」的事實,但該舉行的童子舉依舊會進行。
根據當時的制度,童子舉主要是按需求來,比如有位置空缺了,通過童子舉補充這部分,這一點和現在的事業編、公務員崗類似,有明確的「崗位需求」才招人。不難看出雖然古代童子舉時常遭到反對,禁止,但一定程度上童子舉在歷史上是站穩腳跟了的。
童子舉參試不簡單
既然是選拔神童的考試,門檻自然是要有的,在唐朝時期,11歲以下,熟讀經書的孩子被允許參加考試。
簡單看就是對年齡以及閱讀量上要要求,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到宋朝要求有所改變,據《選舉志》記載,「凡童子十五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州升諸朝,爾天子親試之」。
這段話說的是童子舉的晉升之路,不超過15歲的童子,有機會通過州縣的層層選拔,一直到中央,經國子監等考試、複試後有機會到皇帝面前參加最後的面試大考。這一待遇和科舉考中的狀元相比都不遑多讓。
而對參與考試並且獲得優秀成績者政府也會給予獎勵,比如有機會立馬拜官或在成年後拜官,總的來說只要在童子舉中獲得良好的成績,就有機會給自己獲取一個直接就業名額,未來其他同齡人還在為找工作而發愁,而通過童子舉考試並取得優異成績者已經提前拿到就業offer了。
在童子舉較為規範的宋朝,根據殿試排名會授予優秀者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五經出身,五經及第以及童子出身等等。
儘管聽上去很誘人,但選拔的絕對數量要遠少於科技考,因此後來者認為,童子舉的存在有一部分原因在於統治者希望藉此對外釋放信號,要鼓勵孩子讀書。
設立童子舉的影響
以上提到,童子舉是推薦制,地區範圍內有哪家的小孩展現出較好的學習天賦,當地官員也樂於向上推薦。
推舉行為在當地會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百姓們知道官府重視後,會更願意從小培養孩子讀書。民間社會的教育熱情提升,有助於統治者從社會中選拔人才為朝廷所用。
除了教育宣傳外,客觀上童子舉還推動了古代的教育發展,童子舉的出現讓教育提前,過去教育的起步較晚,一些人寒窗苦讀多年,再考上功名已經不再年輕。而將學堂教育提前,童子舉功不可沒。
童子舉可以看成是現代啟蒙教育的先行模板,不過區別在於童子舉也是應試教育,而現代的啟蒙教育更注重培養孩子提升認知能力,因此用現代的高校少年班來作對比最為貼切。
如中科大等的少年班,通過自主招生一些天賦異稟的孩子能獲得更適合自己的教育。隨著科學發展,學習前人知識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而天才少年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一束縛,如此才能更好地往前沿靠攏,進行研究性學習。
天才少年班雖然多有被詬病之時,但其實從古至今,這類小眾的天才教育都有其意義所在。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