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上大學16歲讀博,曾經的「神童」讓人失望,小學不只看成績

2020-12-06 騰訊網

如果問父母,孩子在小學階段什麼更重要?相信大多數家長的回答是成績。但真的只要成績出眾就能解決學業中的大部分問題嗎?或許人生並沒有這麼簡單。

不知道是否有人記得當年的那個「神童」張炘煬,這名男孩兒在10歲的時候,就以505分的成績考入了大學,成為全國最小年齡的大學生。

你以為他的光輝歷史就此結束了?當然不是,13歲的張炘煬通過了碩士研究生的複試,再次成為了大眾關注的焦點,2011年,16歲的他沒有停止向更高學歷進階的步伐,而是勇往直前,成為了一名數學博士生。

看到如此「簡歷」,是不是讓很多家長為之心動,如果自家孩子也能夠成為一名「神童」,是不是可以少走些彎路,活得更開心,更瀟灑呢?

其實曾經的「神童」讓人失望,他的人生發展並沒有很多父母想像中的那樣順利,父親張會祥認為,孩子雖然像個「小大人」,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還有所欠缺,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還達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將來不一定能和同齡人很好地相處。

對於現在的張炘煬而言,也曾表示自己已經到了戀愛的年齡,雖然很想談戀愛,但不知道該如何與女孩碰撞出火花,畢竟學校的女孩都比自己大很多,甚至有些女孩已經結婚了。

從張炘煬的例子中,父母就能夠看出,孩子在小學階段,不能只看成績,還要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否則即使培養出了「神童」,孩子的未來也不會很順利。那麼聰明的父母應該在孩子小學階段,注重哪方面的能力發展呢?

一、孩子的自信是面向未來的基石

孩子的自信是由一件一件成功的事情打造出來的,因此想讓娃獲得自信,最好的方式就是幫助他們在某一項技能或某一件事上,獲得充分的自信。

這個自信的方向不應該由父母來決定,而是由孩子來負責。如果孩子喜歡昆蟲,那就需要了解昆蟲的一切;如果孩子喜歡樂器,那就需要將一門樂器進行到底。

當孩子擁有了一項別人很難超越的技能時,他便擁有了自信,這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會產生助推的效應。

二、孩子的生活習慣更關鍵

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學習比孩子取得的成績更加重要,當他們走入社會之後,領導不會看到孩子的成績,卻能看到他們的表現和結果。

因此孩子如果處於低年級階段,父母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習慣是:回家先把作業完成、自主安排學習計劃並能有效地執行

為了讓孩子把習慣堅持下去,父母要每天從心底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隨時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發掘孩子更多潛能。

可能在短時間看不到孩子的進步,但父母和孩子只要願意堅持,便能收穫不一樣的結果。

三、孩子的基礎學習能力是自我成長的前提

父母的陪伴畢竟是有時效的,你們不能陪伴他們一輩子,就需要教會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基礎能力的學習就是需要培養的,對於計算能力和詞彙能力,自然不必多說。如果家長有時間,可以讓孩子養成每天朗讀15分鐘的習慣,讓他們抽空看看報紙和書籍。

相關焦點

  • 那個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24歲成教授的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一年取得碩士學位;17歲進入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讀博,21歲博士畢業,24歲即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史上最年輕的教授;31歲那年榮獲麥克阿瑟基金會頒發的「天才獎」和有著「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莫扎特」。
  • 11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的謝彥波,為何會被遣送回國?
    這位被稱為神童的謝彥波直接跨越了初中和高中階段,小學畢業即被中科大錄取,15歲時又考取了碩士研究生,18歲開始攻讀博士學位,然而他的讀書生涯卻在博士階段出現了問題。
  • 現實版「謝爾頓」,8歲讀大學,9歲讀博,父母卻因一場糾紛,差點毀了他
    4歲上小學,9歲就即將大學畢業。他的智商145,堪比霍金、愛因斯坦。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更是堪比照相機。往後讀碩還是考博,世界名校都有如探囊取物。讀大學時,9個月就學完了所有課程。課餘,輕鬆編寫了一個寫作機器人程序。
  • 比利時9歲神童退學赴美讀博,父母卻被抨擊炒作
    近日,BBC報導稱比利時9歲神童在西蒙斯在即將獲得大學學位的時候退學,轉而飛赴美國讀博,並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其實,如果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的話,西蒙斯將在12月份畢業,然後順利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大學生。對於校方的這一安排,西蒙斯的父母在社交媒體上明確地表示了反對,並痛斥學校是「騙子」。在多次協商未果之後,西蒙斯的父母便給孩子辦理了退學手續。據悉,神童西蒙斯出身於醫生家庭,其智商高達145,因此他從4歲開始讀小學,6歲上中學,並用1年的時間快速完成了中學6年的課程,並於2019年3月開始上大學。
  • 那個9歲高考,10歲讀大學的天才少女,不過裹著神童的一塊遮羞布
    」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於襁褓,穎悟發於齠齡「這是古人對神童的解釋,古人當中有不少人從小就表露出了神跡,孔子三歲在沒有人教的情況下學會了祭祀禮儀,王勃13歲寫出《滕王閣序》,白居易不到一歲就能識字……現代隨著孩子開智比較早,神童也是一茬接著一茬,中科大還有個少年班,裡面接收的全是神童,12、3歲考上中科大的人。
  • 山東00後神童,小學用2天半上完,10歲考上南科大,後來如何
    在2008年10月的高中校園裡,能看見一個僅有129cm身高的小朋友來回攢動,此時的蘇劉溢只有八歲。這次他不是來玩的,而是入學。這個年僅八歲的孩子,究竟有什麼本事,能以幼童之齡,進入高中讀書?這或許正和蘇劉溢強大的學習能力有關。
  • 那位11歲上大學,18歲讀博的神童謝彥波,為何被美國列為潛在威脅
    在現代醫生上有一種病症叫做阿斯伯格症,它類似於孤獨症,多發於兒童時期,主要表現為孩子的人際交往出現障礙,以及與人溝通困難等。以往我們總認為天才都有一些怪癖,實際上像牛頓、愛因斯坦等人,都是阿斯伯格症的患者。
  • 16歲的「讀博」天才少年,卻被父母逼著在北京買房,如今如何?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國神童的故事數不勝數,一個13歲的研究生,一個16歲的博士生天才少年:張衛楊從小就表現出和其他孩子不一樣的天賦分,但因為畢業後父母逼著他在北京買房,非常搶手,引起了社會各層面的關注,如今十幾年過去了,曾經的天才少年如今是"泯然眾人矣"還是繼續被"天才兒童"的光環填滿?
  • 9歲讀高三,16歲考上北航博士,逼家長北京買房,如今活成這樣
    大多數人都認為,神童固然有一定的天賦,但是卻不知道感恩,以研究生前途為由要挾父母,這樣的人即便是進入社會,最終也終將被淘汰。不過,也有人調侃地說,神童還是有一定的能力的,10年前北京的房價正值低谷期,如果當時他的父母咬咬牙買下一套房,現在至少可以少奮鬥十幾年。
  • 15歲讀研、18歲讀博,天才少年卻被美國列為潛在危險,讓其回國
    從小沒有父母在身邊,在隔輩親的溺愛之下,他連第一人稱也不會用,總是會說「彥波要吃飯,彥波要喝水,彥波要……」這卻讓他的母親感到非常的失望,直嘆氣說:「這孩子,像個榆木疙瘩,長大準沒出息。」但是他的父親卻不以為然,他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有靈氣,要是加以引導,肯定大有出息。在那個年代,不愛說話時間久了,就會被人視為另類。看著兒子孤僻的性格,爸爸也很著急。
  • 11歲考入中科大的「神童」,現在怎麼樣了?
    神童確實存在,誰家要是出個神童,豈不是燒了八輩子的高香?可是我並不贊成神童過早開發,「傷仲永」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採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
  • 12歲上中科大,17歲哈佛讀博,31歲哈佛教授——物理學家尹希
    讀小學時,尹希一到周末就喜歡「賴」在家裡,手裡捧著的書,居然是大學的微積分課本。媽媽認為,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肯定看不懂,就把書收起來了。可後來,她發現兒子還是對微積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尹希的爸爸經常帶他到實驗室做實驗。尹希當時比較有興趣的是爸爸大學時候的量子力學課本。
  • 14歲上大學,22歲轟動國際。在天才面前偽神童有多可笑
    文/木頭嘎嘎和棉花球導語:這兩天我們看了太多的神童,看了這些孩子的簡歷和科研成果真是了不起,他們都是葫蘆娃轉世嗎?一出生就會打妖精嗎?當然不是!可在這些神童的背後,他們的父母是不是有多度消費孩子的嫌疑,處於什麼理由刻意的把自己的孩子包裝成神童呢?
  • 「神童」魏永康13歲上大學,但被中科院勸退,母親後悔其教育方式
    什麼叫做神童,13歲考上985大學,名聲在當地家喻戶曉,有人曾說,「可能有人不知道當地縣委書記的名字,但這位神童的名字在我們這裡絕對是不可能沒人知道。」頭頂這麼多光環的神童,就是曾火爆全國的魏永康。一個從小就成為別人家孩子的神童,卻在考上大學後遭遇了滑鐵盧。到底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好好說一說。
  • 14歲讀大學,17歲讀博,31歲獲得菲爾茲獎,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
    他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米那卡·格羅斯教授在對其進行測試後發現,他的IQ高達230,遠超愛因斯坦、牛頓、霍金。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陶哲軒,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1975年7月17日,陶哲軒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陶哲軒的父親陶象國和母親均畢業於香港大學。父親陶象國在上海出生並在香港受教育,後來成了一名兒科醫生。母親梁蕙蘭是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高材生,曾做過中學數學教師。童年時的陶哲軒不僅是個濃眉大眼的萌娃,更是早早地顯示出了過人天賦——兩歲時,他就開始教比自己更大的孩子數數;三歲時,還會用洗滌劑在玻璃上噴寫算術。
  • 14歲天才神童,高考成績750分,當狀元上清華,如今過得怎樣了?
    小學課本上,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有個農民為了讓自己莊稼儘快長大,產出糧食,每天都會把幼苗拔高一點。沒過多久,農民的莊稼就比鄰居的高出了一截。農民滿心歡喜的坐等豐收,結果他的幼苗卻因為拔苗助長,過早的枯萎。這種愚蠢的行為,成了反面教材一直被人譏笑。
  • 13歲高分考上大學 "神童"生活弱智肄業回家
    面對這樣一個普普通通,性格內向得有些過分的大男孩,相信很多人都不會把他和「神童」這個詞聯繫起來,但是從兩歲開始到17歲,魏永康的超常智力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方神童」的故事。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學只上了二年級和六年級,1991年10月,8歲的魏永康就跳到了縣屬重點中學,也跳過了他的童年。
  • 14歲上大學,23歲拿博士,一位「昔日神童」的迷茫與歸來
    ,點開一看是這麼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曾經的「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在也只是做簡單的科普工作?」問題說明是:「看他的資料,兩年學完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這算是開掛的人生吧?但這麼多年過去,似乎在科研領域沒有太大成就,只能是做做簡單的科普,這算不算又是一個方仲永的悲劇?」
  • 15歲碩士,21歲博士,曾經的神童,如今卻被當精神病
    然而在現實的30年前,中國同樣也出了這樣一件事,這位神童11歲就進了中科大少年班,15歲讀碩士,21歲讀博士,師從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利普·安德森,原本是最有望拿到諾貝爾獎的天才少年,卻在若干年之後被當成了「精神病」。
  • 10歲神童高考超一本線68分 大學是否錄取未確定
    東南網6月30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建芳) 6月8日,本報獨家報導福州10歲「神童」小冷參加今年高考,他的目標是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記者昨日獲悉,他在今年高考考出了574分的好成績,超出我省本一線6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