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父母,孩子在小學階段什麼更重要?相信大多數家長的回答是成績。但真的只要成績出眾就能解決學業中的大部分問題嗎?或許人生並沒有這麼簡單。
不知道是否有人記得當年的那個「神童」張炘煬,這名男孩兒在10歲的時候,就以505分的成績考入了大學,成為全國最小年齡的大學生。
你以為他的光輝歷史就此結束了?當然不是,13歲的張炘煬通過了碩士研究生的複試,再次成為了大眾關注的焦點,2011年,16歲的他沒有停止向更高學歷進階的步伐,而是勇往直前,成為了一名數學博士生。
看到如此「簡歷」,是不是讓很多家長為之心動,如果自家孩子也能夠成為一名「神童」,是不是可以少走些彎路,活得更開心,更瀟灑呢?
其實曾經的「神童」讓人失望,他的人生發展並沒有很多父母想像中的那樣順利,父親張會祥認為,孩子雖然像個「小大人」,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還有所欠缺,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還達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將來不一定能和同齡人很好地相處。
對於現在的張炘煬而言,也曾表示自己已經到了戀愛的年齡,雖然很想談戀愛,但不知道該如何與女孩碰撞出火花,畢竟學校的女孩都比自己大很多,甚至有些女孩已經結婚了。
從張炘煬的例子中,父母就能夠看出,孩子在小學階段,不能只看成績,還要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否則即使培養出了「神童」,孩子的未來也不會很順利。那麼聰明的父母應該在孩子小學階段,注重哪方面的能力發展呢?
一、孩子的自信是面向未來的基石
孩子的自信是由一件一件成功的事情打造出來的,因此想讓娃獲得自信,最好的方式就是幫助他們在某一項技能或某一件事上,獲得充分的自信。
這個自信的方向不應該由父母來決定,而是由孩子來負責。如果孩子喜歡昆蟲,那就需要了解昆蟲的一切;如果孩子喜歡樂器,那就需要將一門樂器進行到底。
當孩子擁有了一項別人很難超越的技能時,他便擁有了自信,這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會產生助推的效應。
二、孩子的生活習慣更關鍵
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學習比孩子取得的成績更加重要,當他們走入社會之後,領導不會看到孩子的成績,卻能看到他們的表現和結果。
因此孩子如果處於低年級階段,父母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習慣是:回家先把作業完成、自主安排學習計劃並能有效地執行。
為了讓孩子把習慣堅持下去,父母要每天從心底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隨時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發掘孩子更多潛能。
可能在短時間看不到孩子的進步,但父母和孩子只要願意堅持,便能收穫不一樣的結果。
三、孩子的基礎學習能力是自我成長的前提
父母的陪伴畢竟是有時效的,你們不能陪伴他們一輩子,就需要教會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基礎能力的學習就是需要培養的,對於計算能力和詞彙能力,自然不必多說。如果家長有時間,可以讓孩子養成每天朗讀15分鐘的習慣,讓他們抽空看看報紙和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