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和天才是遙不可及的,被稱之為「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擁有超高的智商,在別的孩子還蹣跚學步的時候,他們已經表現出驚人的天賦,不是一歲會讀書,就是三歲會彈鋼琴,或者能夠口算出複雜的數字運算,他們可以輕鬆完成對別人來說很難的學習,是無數家長和孩子羨慕和膜拜的對象。
曾幾何時,天才少年總是被媒體青睞,是被爭先恐後報導的對象,尤其是美國,在20世紀曾經掀起過「神童熱」,對神童的追捧達到了空氣那的高度,他們跟電影明星、體育明星和工業大亨一樣,擁有眾多的粉絲,在那個時間段,也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天才兒童,但如今,這股熱潮卻早已銷聲匿跡,是因為天才減少了,不值得宣傳了嗎?真實的原因遠沒有這麼簡單。
被宣傳的神童,結局如何?
1、八歲成名的伊莉莎白·本森
本森在1913年出生於美國,三歲就自學了拼寫,她能一周看完十幾本書,13歲時就成為大二的學生,出版了自己的書籍,據說他的智商達到了驚人的214分,而我們所熟悉的愛因斯坦智商也只達到了165,美國對伊莉莎白本身進行了大肆的宣傳,但大學畢業後的她卻在公眾視野中消失,四年後發現他已經結婚,住在紐約的一間小公寓裡,她不是科學家,也不是研究員,是一個很普通的出納員。
2、十歲的天才詩人
科瑞恩也出生在1913年,十歲的他就成為了全美國著名的詩人,被美國的媒體爭相報導,但在20世紀的30年代到90年代,科恩基本上沒發表過任何的文學作品,他相繼在幾所大學裡擔任過教師,後來就徹底淡出了公眾事業,撰寫他本記的一個朋友稱,他變成了一個非常安靜的人,厭倦了人們一直把他當作神童看待。
3、天才男孩兒西迪斯
西迪斯也是20世紀最著名的神童之一,父親是心理學家,母親是醫學博士,他很早就展現出了數學天賦和驚人的語言能力,據說他還是個嬰兒的時候就能從1數到100,18個月大的時候就能閱讀《紐約時報》,3歲時還自學了拉丁語,11歲被哈佛大學錄取,他的事跡登上了媒體頭條,但1937年,美國的一本雜誌曾追蹤當年的一些神童的生活軌跡,其中就包括西迪斯,他住在一間破舊的小屋子裡,表示一看到數學公式就噁心,西迪斯最終去世的年紀是46歲,不知道他是否因為神童這個稱號而痛苦呢。
天才和神童的背後,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壓力
1、不能自由地成長
一個孩子一旦被定義為神童,那麼他的人生跟普通孩子就會截然不同,不管是來源於父母還是外界的壓力,都會讓他受到過多的關注,他的一言一行都會跟神童掛鈎,稍有差池就會被指責和質疑,所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孩子的潛力也是需要引導和保護的,做不到保護反而肆意的破壞,就會出現江郎才盡的結局,而這樣的心理落差不僅讓大人難以接受,孩子也會從掌聲跌落到嘲諷之中,可想而知他的成長將會變成什麼。
2、情商欠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創造力特別高的天才,人際關係和情商方面都相對要差一些,比如凡高,被說成神經病,根本沒有朋友。畢卡索對周圍的人更是非常冷漠。其實上天是公平的,給予你一定天賦的同時,可能就會在你身邊奪走一些東西作為代價。情商高的人勢必要考慮別人的感受,他們的自我感受就會被約束,也就會缺乏創造力,而那些天才,更熱衷於自我的感受。他們更能集中精力,因此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社會關係就會受到限制,被打上情商低,不好相處的烙印。
而一些天才兒童,過早地考上大學。不管是心理年齡還是實際年齡,跟周圍人都格格不入,天才的光環更讓他們高高在上,所以他們也沒有機會去鍛鍊自己的情商。
3、內心孤獨
高處不勝寒,太過有天賦的孩子,是無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的,他們高高在上,身上的標籤大於一切,他們為了標籤而活,很難真正找到自在,他們討厭被追捧,討厭被定義,內心的感受無法排解,也沒有人關注他們的心理成長,所以天才多數都會隕落,泯然眾人矣。
不光是國外,我國古代也有不少天才,比如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出生在名門之家,很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據說六歲就會作詩,九歲的時候就能對一些書籍進行批註,更不用說博覽群書了,按說他的人生能夠取得非常大的成就,但結果卻令人失望。因為情商堪憂,他的仕途非常不順利,接二連三地被貶,父親也受到了牽連,因此他的內心十分受煎熬,才二十幾歲就離開了世界。
天才的成長,不應該被打擾
無可厚非,天才的確存在,但他們不是明星,也不需要被大眾所熟知,讓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安靜地成長,才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天才的過度追捧,只能害了孩子,我們也不提倡孩子跳級,在該有的童年做該做的事,這才是成長最好的事,不然,再有天賦也會「傷仲永」,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