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只做我覺得有趣的事情,所以基本上就跟玩兒一樣。」——尹希。
他認為自己並非天才,只是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保持初衷,不斷深度研究。並認為自己的人生並沒有可驚訝的,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天賦特長而已,將自己的潛力不斷激發,那些異於常人的特點,不斷發光,如同夜空中漫天的繁星一般,閃耀在屬於自己的人生長河。
一、 大家眼中的『天才神童』
9歲的尹希就讀於北京八中少兒班;12歲的尹希成為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裡年齡最小的學生;17歲的尹希來到美國哈佛大學碩博連讀,研究方向為弦論和量子場論;22歲的尹希打破本校博士不得在本校繼續博士後研究的慣例,留校研究工作;24歲的尹希在哈佛大學物理系先後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2015年9月,未滿32歲的尹希任哈佛大學正教授,他還獲得過「豪華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他是那年的唯一的獲獎華裔。
這些讓人瞠目結舌的榮譽,讓我們對尹希教授不得不發自內心的感嘆和佩服,羨慕他是從先天就優秀於普通大眾的人。可他卻對『神童』這個詞並不贊同,他說「我覺得神童這個詞對我來說非常怪異。稱一個人為神童,這個人好像跟其他人都不一樣,覺得你是一個在馬戲團表演的角色」。在尹希教授的眼裡,他自己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是同常人一樣生活的世人。
二、 『天才神童』的不斷成長
尹希教授在他讀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對微積分和量子力學等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訪談中尹希教授說到他當時看那些書也不是很懂,但對書籍裡面關於數理方面的知識非常感興趣。這仿佛就是當時那些貪玩小朋友們對玩具、遊戲機那種的喜歡和入迷。這是很常見的現象,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尹希教授的關注點更多傾注在學術知識上。
尹希教授還提到其實學習並沒有什麼特別神奇的秘訣。最關鍵最主要的東西是對自身這個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某個物體有興趣的話,你付諸實踐的時候,會覺得是一個很好玩很期待的事情,都會專注的學。但是如果你沒有興趣,如同一個有思想的機器木偶一般,會讓自己潛意識裡是被迫無奈地去學習這個東西,枯燥乏味,那麼這件事終將會以失敗告終的。
許多人揣測、認為尹希教授是一個那麼有天賦的人,學習起來肯定會比我們普通人輕鬆許多,不用像我們這般拼命努力。其實不然!尹希教授在他的學習旅程中,付諸的各種努力遠遠比我們看上去多得多。
眾所周知,遠觀尹希教授不斷獲得的學術成就和如今矗立的位置,僅僅是靠天賦和興趣是根本支撐不起尹希教授不斷上升、探索、研究的腳步的。更多的還需要靠不懈的努力和精神立場上的堅守。
尹希教授在中科大學習的期間是一名異常勤奮刻苦的學生。是少年班最小且最有天賦的學生,他並沒有因此而驕傲懈怠,在整個大學學習期間的尹希教授,自律刻苦,每次上課都是第一個到教室佔座準備上課。甚至在哈佛求學期間,他的老師曾說過,尹希很任性,他研究的問題永遠是最困難的一方面。
回顧尹希教授的學習歷程,他永遠都是積極接受知識和指導,刻苦勤奮夯實基礎,發掘更深入的研究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
那麼就有人提問,人一直專研於一方學術領域的知識,會不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從而對其他領域產生興趣呢。在此尹希教授坦言,在他的學習生涯中,確實對其他專業也同樣過興趣諸如計算機編程、數學等許多學科。這並沒什麼懊惱的地方,人的一生旅途那麼長,遇到能讓自己內心產生興趣的事物也是很多的。
可最重要還是要保持初心,堅定自己最初美好的想法。所以尹希教授在面對其他學科的『誘惑』,並沒有迷茫自己的內心,最終還是堅定地選擇了物理學。這是尹希教授他內心對物理學的堅守,保持自身的初心。尹希教授一步一步登上學術研究的峰頂,在其領域不斷發光發熱,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 充分發掘自身的天賦興趣
尹希教授講述到,在他小時候父母並沒有對他進行什麼特別的教育。在今後不斷進入的高等學府來說,對他影響更深的是中國少年班的設立和教育模式。因為少年班能大幅度給年輕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這正是中國高等教育最缺乏的地方,也是被教育者們忽視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尹希教授他看來,中國給予孩子們選擇自身優勢的條件極其缺少,提前讓孩子們自擇專業,可他們當時還並沒有看清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甚至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很模稜兩可的狀態,盲目的提前選擇,讓孩子們『被迫』地接受知識教育。
而恰好中國的少年班在招生的時候並不提前分配專業,等學生學習一兩年之後,對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再做選擇,尹希教授對這樣的做法很認可。
他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而教育應當提供的是試探不同道路的機會,讓學生真正能夠發展他有天賦的方面,尹希教授講述到做科學研究的工作要做到頂尖的水平,儘早地接觸不同的前端領域,準確地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方向。中國並非有這樣的條件,很多有才能有潛力的學生在背負中式教育繁重的學業之下,隨時間一點一點地耗費了專攻自己真正有特長領域的精力和興趣。
四、 我覺得一點兒都不單調
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在研究探索的過程中,總是驚喜不斷的。
尹希教授說他在科研方面從來不覺得有壓力,從來不感覺單調,他做需要做的事情的時候會花很多時間,但是想玩兒的時候他也會整天出去玩。見過尹希教授的照片就會發現,與我們傳統意識裡面的物理學家、『書呆子』的形象有所相悖,他更像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藝術者。
對於物理學術的研究,尹希教授是從內心深處的熱愛,熱愛物理、熱愛最初的興趣、熱愛他所堅持選擇的學術領域。
真正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最初的興趣,最大程度上是可以抵住時間的磨練的。沒有必要盲目地信奉什麼都不做就可以獲得成功的天才。要相信自己,保持初心,堅守自己最真實的看法,付諸實踐,一步一步地向前航行,揚帆起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