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眼望去,浩瀚的天際有滿天的星星。在我們的世界裡,
總是有人似乎生來就有著讓人羨慕的東西。有些人有金錢,有些人是身世,還有些人是智商。而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這個人就是這樣一個神童,一路平步青雲。不過,當人生的十字路口向他敞開遠方時,他又會如何選擇呢?
「神童」
1983年一月,在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裡誕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尹希,後來被人們稱為天才兒童的「神童」。那麼他的人生到底是如何讓人震驚呢?
尹希的父母都是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的高材生,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的尹希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了很多我們上了大學才會學到的東西。而且他的父母還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啟發他的科學思維,給他展示自然和科學的魅力。
當然他的父母不僅僅注重科學方面的培養,還注重尹希文學和國學的素養,從小讓他學習唐詩宋詞了解我國古代優秀文化,教他要用文字去告訴別人他的經驗和研究。而這一切對於尹希來說並不是被逼著學習,而是他對這些知識點真的很有興趣也願意動手去做。
除此之外,尹希的父母並沒有讓孩子待在屋裡死讀書,而是鼓勵他在玩中找靈感,讓他多和朋友們交流,多關注身邊的自然變化。並且尹希還是馬拉松的愛好者,後面還取得了馬拉松協會的認證證書。
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尹希展現了他對知識最大的興趣,也展示了自己在數學物理上的天賦。在八歲的時候便開始在書櫥拿大學的微積分課本看,還在實驗室裡努力的尋找著發生神奇變化的原理。1993年,這個別人眼裡還未滿十歲的小「神童」,進入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實驗班,雖然年紀尚小,但是他卻在一兩年的時間裡從全班十六名升到了第一名。
他只在實驗裡學習了三年便參加了高考,當時
年僅12歲的尹希以572分的高考成績進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少年班」是中國科技大學特別建造的,專門為像尹希這樣的,我們所說的「神童」而設立的。1996年9月6日,《人民日報》第四版也刊登了這則新聞,從那時候起,尹希便被寄予眾望,所有人都在關注他的成長。
在當年高考結束後,尹希清楚的知道進入中科大並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準備出國留學,去哈佛大學找到能給自己研究的實驗室。,即使在中科大這樣的頂尖學府裡,他依舊鶴立雞群,在中科大完成了五年本科制的學習後,表現突出的尹希同時收到了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的錄取通知書。
最終他選擇了自己夢想中的哈佛大學,那一年尹希才僅僅十七歲。他是當年去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年齡最小的學生。進入哈佛攻讀博士學位的他,選擇的研究方向仍舊是理論物理學。
2001年,只有17歲的尹希拿著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開始了他在哈佛的開啟了他的碩博生涯。尹希在讀博的期間獲得的成就十分顯著,尤其在弦理論方面的成績,讓他的導師、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弦論領軍人物安德魯·施特羅明格都刮目相看。
2006年,尹希獲得哈佛博士學位,並打算回國效力,但哈佛為了留住他,打破本校博士不得在學校繼續博士後研究的300年規定,允許他進行博士後課程的研究。在留校的第二年,年僅24歲的尹希博士被哈佛大學聘為物理系助理教授。2015年,未滿32歲的年輕的尹希晉升為哈佛大學物理學正教授,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華人正教授。
在2013年,
尹希獲得具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美國斯隆研究獎,同年,受他的母校中科大的邀請,開始進行暑假課程的教學。並在2016年獲得2017年科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這個獎項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旨在表彰全球物理、數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如此大的成就,如果他能夠回到祖國的話,一定會成為我國物理界新的閃耀明星。
據一些媒體報導,尹希在學成後,選擇加入美國國籍,並在美國娶妻生子,有了安逸、穩定的家庭。而且到如今,他仍舊在哈佛當教授。
抉擇
對於尹希選擇留在美國發展的決定讓很多人感到非常惋惜,甚至憤恨。在一次採訪中,記者就問到了尹希關於為什麼不回國的問題,當初他是這樣表述的,他很看重工作的環境,他喜歡哈佛自由專注的研究氛圍,欣賞哈佛成熟專業的研究團。
他認為,他在哈佛能夠探索到更多的寶藏和奧秘。另外,他也指出,如果他要回國,他不會一個人走,本著對團隊,對科研負責的態度,也會帶著整個組的物理科學家回國。而有些許無奈的答覆也應該讓我們深思。
對於尹希的選擇,其實我們不能評判太多,對待科學我們還是應更加嚴謹的去審視,看到差距才能彌補差距。況且尹希研究的是弦理論,但當時中國做該領域研究的人相當少,當時還處於起步階段。尹希想要得到的科研器材國內也是無法供應的,所以現在的我們也應該要認證研究科研技術,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才留在國內,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當然,對於尹希來說,他的選擇只是對於當時他個人而言是最好的,當時中國的科技研究設備和氛圍的確沒有外國強大,尹希作為一個科學家,選擇了最有利於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地點這也是極好的。選擇了一個認為更適合自己的地方,為世界挖掘更多的科研成果,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並不能用我們自己單一的想法和評判標準去評價別人的做法。
尹希是一位神童,他從小便展現了自己在數學物理上的天賦,加上他自己的努力,走出國門。在他的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不過是朝著他自己的方向走得遠了些,也許他選擇了留在美國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愛國」的。
但或許,我們應該從他的選擇中看到更多,他是一名科學家,當年國家的科研實力還不足以讓他從哈佛優秀的科研環境中回歸,可能對他來說,他選擇了一條相對來說對他的研究更加便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