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論文署名3大困惑:一作、通作與單作

2020-12-06 騰訊網

撰文 | 邢志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 | 宗華

來源:科學網

據說現在很多評審機構對科研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或者「共同通訊作者」的標註審查非常嚴格,如果標註含糊不清就有弄虛作假之嫌,這讓一些申請者困惑不已,甚至有人因此吃了虧。

其實「一作」的定義最清楚,就是署名排第一位的作者,通常被認為是對論文做了實質性和最大貢獻的作者(這一點有爭議)。

但如果一篇論文的作者比較多,可能不只一個作者的貢獻最大,這時也許有必要啟動「共同第一作者」機制,以維持署名的公平性(這一點也有爭議)。

由於「共一」的名字不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要在他或她的名字上做出標記,比如打個星號。

為了避免這樣的處理衝淡「一作」的影響力,學界通常的做法是將兩個或幾個貢獻都最大的作者統一標定為「共一」,名字上都打星號。換句話說,誰都不能再提自己是「一作」了,只能是「共一」。

假如一篇論文的「共一」有好幾個,就有點令人生疑,有雨露均沾的意思。

合作是一個集體共贏的過程,對作者貢獻的區分要適度,而且最好不要很快變換規則。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吳健雄教授及其團隊在1957年的實驗中發現弱作用宇稱不守恆,他們的第一篇論文的署名沒有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而是把提出物理思想和實驗方案的吳教授排在第一位,即顯而易見的「一作」,這當然是非常合理的(據說其他合作者都是男士,也都對「女士優先」的做法沒有異議);

但是他們的第二篇論文的署名則採用了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的方式,以突出其他合作者的貢獻。

可這樣一來,反而讓局外人感到有點困惑,有人甚至為此大做文章。

在高能物理學界,尤其是實驗方面,由於參與的人太多,論文署名一般採用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的方式,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鑑定誰是「一作」或者「共一」就是一件十分耗時費力的事情,說不定還會在實驗組內部造成很大矛盾。

這樣一來,你要是姓安(An)就佔便宜了,姓周(Zhou)、姓朱(Zhu)都沒戲,做不了第一作者,除非你把Z改稱C之類的。

一直以來,高能物理學界對「通作」似乎都不太講究,而其他領域則不然。

顧名思義,「通訊作者」就是負責投稿和與期刊或出版社互動的作者(這一點也有爭議)。但據說後來「通作」演變成了對一個學術成果在想法、經費等方面起主要作用的課題組領頭人的承認,而不再是簡單的「通訊」角色。

因此「通作」的位置往往在論文署名的尾部,同時打上標記,以示重要。

如果一個課題組不只一位老闆級的人物,或者是幾個單位合作完成的科研工作,那麼就不得不啟用「共通」(共同通訊作者)機制了,這一點與「共一」的做法類似,目的都在於讓值得被認可的作者得到應有的認可,以便將來獲得諾獎提名、評院士、申報各種人才項目時拎得清。

如果論文中沒有明確標記誰是「通作」,怎麼辦?

據說一些期刊並不明確認可那個真正負責投稿和通訊的作者作為「通作」,而是簡單地將「一作」默認為「通作」。

還有的學術期刊將留有電子信箱的作者統統默認為「通作」,除非作者特別標明誰是真正的「通作」。

毫無疑問,這兩種默認都有問題。

問題的關鍵是,有些期刊至今沒有建立明確標出「通作」的機制,而國內的很多評審機構又對「通作」很在乎,這使得一些申請者在某些時候認為自己是理所當然的「通作」但又無法提供強有力的證據,局面顯得就有點尷尬。

這樣一來,一個本來無關緊要的問題就變得至關重要了,其實有多大意義呢?

這些年我帶學生,只要是學生投稿,都自動被我默認為「通作」,不管他們的名字排在我之前還是之後。

考慮到明確標註的重要性,我給出的建議是,排在後面的有權利把自己標註成「通作」,所以姓氏排在我(Xing)後面的學生都是毫無爭議的「通作」,而我本人則成了「一作」。

這裡需要澄清的是,其實學生幹的活比我幹的多出很多,但我們還是遵循了國際高能物理學界的慣例,論文署名按照姓氏字母的順序,因此排在後面的學生只好承擔起「通作」的重任,免得將來在這個問題上吃虧,或者至少免得說不清。

所以你看,你必須遵循一個規則並保持前後一致性。如果堅持國際慣例的姓氏字母順序,就別隨便改。

據說有的課題組對此規則不夠堅持,學生和導師合作的好文章都是按照字母順序署名的,而普通文章則學生為第一作者,於是有人問:看來學生對好文章的貢獻都有限了?

還有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嗎?

有,那就是如果爹媽給的姓氏不能排在前面,你只好費力寫幾篇「單一作者」的論文,這時候沒人跟你爭「一作」和「通作」。

令我感到有點吃驚的是,界內真有少數理論家一輩子都沒有「單作」的論文,看來他們壓根就不想當愛因斯坦式的千山獨行者了。

當然,做「單作」意味著你在科研上有足夠的獨立工作的能力,從想法、計算、寫作到投稿,一個人都能拿下,這當然是不太容易,需要學習和訓練的。

在研究生階段,不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獨立產生想法和獨立寫作這兩方面的能力,恐怕一般將來都不太容易成為「通作」。

一個好學生,自然是既有很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又有很強的合作能力。有的學生到了國外,如果遲遲無法融入當地的課題組的話,也是一個問題。

科研本來是件自娛自樂的事情,但一旦變成了任務和求職等謀生手段,就不那麼有趣了。但一個人能幹的畢竟有限,合作與分享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只好尊重一些規則,包括允許被別人考核,儘管有些規則看起來挺不合理。

如果你什麼都不要,別人自然無法考核你和用規則束縛你。但是在體制之內,誰不想要一些社會承認呢?

結束語

寫論文就跟爬山一樣,有的人喜歡群爬,有的人喜歡單爬,有的人喜歡夫妻合作。

既然是兩口子,還需要區分「一作」和「通作」嗎?

需要,工作上的事情,公私要分明,不能佔對方的便宜。當然,學界內的夫妻店,大多數是老婆為老公打工,寫論文時提攜老公一把。假如你要是不認可,請實名舉例說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邢志忠科學網博客。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1247512.html

相關焦點

  • SCI論文二作,對研究生有用嗎?
    不同的研究生,有的是一作,還有的是二作。一作在SCI論文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不少研究生擔心二作的含金量。那麼,SCI 論文二作對研究生有用嗎? 學校以承認 SCI 論文的一作和通訊為主,認可二作的情況不能說沒有,而是不常見。在解決 SCI 論文二作對於研究生有沒有用的過程中,我們也獲知了不同的答案,比如:「用處不大」、「可以加分拿獎學金」、「導師一作、學生二作可以作為研究生成果」、「在好的 SCI 期刊上發布有用,一般的期刊沒啥用」、「在校外,只承認一作或通訊」等等。
  • 大二學生擬投稿論文,導師給其三作加通訊作者,你會如何選擇?
    一篇小論文發表後,不管是幾作,通訊作者必定是認可的。之後,在學校評定獎學金、推免加分、讀研聯繫導師等環節都是認定的。以小西指導研究生生的經驗來看,這篇小論文大概率是導師一作,名下某個碩士/博士二作,給大二學生通訊作者。至於,導師讓出通訊且讓一作,我就不太相信啦!
  • 我辛苦寫的論文,卻被導師拿了一作,這合理嗎?
    與論文署名排序相關聯的是「名」和「利」,誰又能只埋頭科研而不重「名利」二字?即使一些學術大咖也不能免俗,比如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與楊振寧先生(註:此處按姓氏排序),就是因為合作中署名先後的問題產生了矛盾,從而導致兩人放棄合作,並決裂了半個多世紀,時至今日也沒有重新交好。
  • 導師的idea,我的研究成果,發表後論文一作卻是導師女友?
    但近日,題主發現論文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發表,且以導師女友為論文的一作。雖然有少部分人認為,題主是在「碰瓷」導師,畢竟,就題主所提供的材料而言,他本身貢獻量也不足以支撐題主拿到論文一作的位置,而且在以數學證明為主的學科中,credit主要是給提供idea的人,所以該文章不署名題主理所應當。
  • ...SEM靠截圖,假文章超過50篇,高三女兒搶一作,理由竟是幫助改論文...
    在這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中,作者列舉了張教授種種學術不端行為,包括捏造數據、一稿多投、虛構署名等,甚至還逼迫學生籤署保證書,妄圖撇清關係,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    在舉報材料中,舉報人表示,在他求學期間,實驗室基本不做表徵,畢業論文和期刊小論文的SEM、EDX、TEM、BET、XRD等數據全靠索取或是網絡截圖。
  • 霍金臨終論文公開
    最後一篇署名Stephen W. Hawking的論文,公開了。沒錯,正是那位今年3月14日逝世的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他已很難與人溝通,在我們打開揚聲器,解釋完研究的最新進展,他以一個『大笑臉』作為回應。」然而誰也沒想到,幾天之後,霍金就此與世長辭。那麼現在問題來了,這篇霍金生前的最後之作,究竟在研究什麼?
  • 霍金臨終論文公開-虎嗅網
    最後一篇署名Stephen W. Hawking的論文,公開了。沒錯,正是那位今年3月14日逝世的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他已很難與人溝通,在我們打開揚聲器,解釋完研究的最新進展,他以一個『大笑臉』作為回應。」然而誰也沒想到,幾天之後,霍金就此與世長辭。那麼現在問題來了,這篇霍金生前的最後之作,究竟在研究什麼?
  • 一篇Nature署名近6萬名作者!這些論文徹底刷新了我的認知!
    但凡是一些大的科研項目,如腦的研究、人類基因組學、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等,需要科學家之間、學術團體之間、國內外科學家之間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署名作者相應也會很多。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了,可是6萬個作者署名的論文,你見過沒?下面,小編就來盤點一下那些作者過千的硬核文章。一、5700多人署名的Nature:通過多人聯機遊戲預測蛋白質結構!
  • 霍金臨終論文公開:揭秘沉入黑洞的信息去向
    一璞 李根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最後一篇署名Stephen W. Hawking的論文,公開了。沒錯,正是那位今年3月14日逝世的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這是他生前參與的最後一篇論文,甚至知曉論文更新時,霍金的回應已經非常艱難。
  • 一篇Nature署名近6萬位作者!這些論文徹底刷新了我的認知
    ,所以署名作者相應也會很多。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了,可是6萬個作者署名的論文,你見過沒?下面,小編就來盤點一下那些作者過千的硬核文章。一、5700多人署名的Nature:通過多人聯機遊戲預測蛋白質結構!
  • 近幾年,國人SCI共同一作很多,共同一作可以看做第一作者嗎?
    近幾年,國人SCI共同一作很多,共同一作可以看做第一作者嗎?共同一作的情況其實很正常,幾個作者貢獻是否完全一致恐怕很難用尺子去準確衡量,但如果貢獻「相當」的話,署共同第一作者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大家關注共同第一作者的問題,主要還是從職稱條件出發的,不少人覺得共同第一作者,加上通訊作者,是佔了大便宜,由於雜誌社並沒有明確限制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人數(我也見過多個共同通訊作者的情況),很容易鼓勵研究者去爭共同一作,長期以往,敗壞國內學術風氣,也影響國家的學術聲譽。
  • 3年3篇一作CNS!29歲一作國際頂刊!4年每天17小時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這六篇論文中,「華甜」這個名字在第一作者的署名中出現了三次
  • 2018 年重磅復盤:中國產出全球 25% AI 論文、政府署名 AI 論文...
    美國依然是全球論文引用影響力最高的地區,美國學者的論文引用影響力要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 83%。自 2007 年以來,中國政府署名 AI 論文經歷了 400% 的增長,而同期中國企業署名 AI 論文增長只有 73%。
  • 最佳論文最佳學生論文一作均為華人,清華最高產機構
    大數據文摘出品史上最難的的CVPR2020終於來了!由於疫情影響,今年原定於6.14開始的線下討論會改成位於西雅圖的線上會議。在剛剛結束的CVPR 2020 開幕式上,悉數公布了本屆CVPR最佳論文、最佳學生論文等獎項。值得一提的是,兩個獎項的論文一作均為華人。
  • 校長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科技論文的署名作者有多有少,一些論文僅有一個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第一作者,而有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第一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通訊作者,而一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通訊作者,等等。這是否是合理的現象?誰應該是論文的署名作者?通訊作者意味著什麼?第一作者又意味著什麼?署名作者如何排序?與師生們分享一孔之見。
  • 一篇論文能署名多少作者?這篇Nature署名了57,000+位...
    一些大的科研項目,如腦的研究、人類基因組學、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等,需要科學家之間、學術團體之間、國內外科學家之間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署名作者相應也會很多。論文的署名人數有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了,可是6萬個作者的論文,你見過沒?  Nature 出了一篇關於遊戲的科研論文,裡面提到了一個遊戲——Foldit。
  • 吉林大學校長: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科技論文的署名作者有多有少,一些論文僅有一個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第一作者,而有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第一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通訊作者,而一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通訊作者,等等。 這是否是合理的現象?誰應該是論文的署名作者?通訊作者意味著什麼?第一作者又意味著什麼?署名作者如何排序?與師生們分享一孔之見。
  •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第一關過了。」經過一個月左右,陳松燦收到了修改意見,審稿人提出了4個尖銳的問題。經過一個月的努力,課題組只妥善回答了其中的3個,這讓雜誌編輯表達了不滿意——「如果你能獲得新數據,回答審稿人的問題,我們仍然願意進一步考慮你的文章;如果不能夠,那就不再考慮了。」這難道是要拒稿了?「如果要妥善回答第4個問題的話,其工作量就已經能夠再發一篇《Nature》了。
  • 愚人節的一篇論文,轟動了世界,署名作者是α、β、γ
    而在學術論文中,除了論文本體,署名作者也非常重要,如果是多名科研人員共同的研究成果,署名作者靠前的就是貢獻比較大的。不過在學術界還有一篇論文,在愚人節發表,署名作者是三個字母,不僅如此,其中一人並沒有參與到這項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