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辛苦寫的論文,卻被導師拿了一作,這合理嗎?

2020-12-05 Ms六先生

來源:募格學術 作者:浴火鳳凰

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

正是因為中國目前的安全環境,我的一些在美國和歐洲留學的同學,紛紛選擇返回國內躲避疫情。當然,他們還要利用網際網路經常與國外導師保持聯繫,繼續從事相關科研工作。

由於多年未見,我們幾個同學利用國慶節假期一起聚了聚,閒談以前的大學生活,現在的學習工作情況,以及未來的憧憬與打算。

當聊到「論文屬名排序」這一敏感而又熱點的話題時,大家都來了興致。

我們都知道,從理論上來講,實驗的實施者又是論文的執筆者,自然應該是論文的第一作者。但論文的主要成果是屬於通訊作者,而不是第一作者,因為通訊作者往往是課題的總負責人,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論文的撰寫、把關和修改。最為重要的是,他擔負著論文可靠性的主要責任。

但是,在實際的科研活動中,如果實驗的實施者和論文的執筆者不是同一個人,該如何署名?論文的執筆者署第一是否合理?還是誰做的實驗誰署第一?或者是誰的想法誰署第一?這些都是現實而又令人頭痛的問題。

與論文署名排序相關聯的是「名」和「利」,誰又能只埋頭科研而不重「名利」二字?即使一些學術大咖也不能免俗,比如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與楊振寧先生(註:此處按姓氏排序),就是因為合作中署名先後的問題產生了矛盾,從而導致兩人放棄合作,並決裂了半個多世紀,時至今日也沒有重新交好。

而對於廣大的研究生而言,經常還會遇到導師「搶一作」的現象。於是,我們幾個博士結合自己的見聞與體會,對「論文屬名排序」這一問題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01、

關於導師「搶」學生一作的事,我首先談了自己的看法,因為我曾經有過切身的心痛體會,一篇嘔心瀝血、加班加點完成的論文,交給導師幫忙修改。

對於這種情況,我也只有選擇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誰讓導師手中攥著咱能否畢業的「生殺大權」,與他鬧僵就等於提前被宣判死刑。

經過這件事,我利用一段時間,仔細對高校導師為何喜歡「搶一作」進行了初步研究,算是有點收穫吧!

當前,我國高校需要論文的地方主要有三處:績效獎勵、職稱評定、人才計劃申報。

在績效獎勵上,學校每年會根據論文發表情況發放一定數額的績效補助,一篇頂級論文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甚至更多。而這些績效補助必須由學校在職員工認領(有趣的是,認領人不限制作者,甚至不出現在作者列表也行)。

認領人拿到補助之後,可以分配給除學生以外的任何作者,其中原因大概是為避免逃稅或套取勞務費吧。而我們團隊相對仁慈一些,會私底下發給研究生一些論文獎勵金。

但要命的是,學校還明文規定,非一作的通訊作者科研獎勵減半!這就意味著,同一篇文章得到的獎勵可能相差幾萬塊甚至更多,面對如此懸殊的資金數額,有的導師禁不住誘惑,極不情願做通訊作者,不自覺地就去「搶」學生的一作了。

在職稱評定上,按照學校規定,副教授三年內需要有1篇SCI(不限分區),教授則需要有2篇。由於前些年掛名通訊作者的亂象叢生,目前,我們學校老師評副高、正高職稱只看一作,但聽說有的院校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還是同等對待。尤其是那些面臨評職稱壓力的小老闆們,往往更容易出現「搶一作」的情況。

在人才計劃申報上,當前,作者順序在國內外的認可度大不相同,國外看重通訊作者,而國內往往第一作者認可度是最高的,有時候甚至比通訊作者認可度還要高。同時,學校現在的人才計劃申報明確標註是要求「第一作者」,這自然加劇了很多導師「搶」學生第一作者的趨勢。

除此之外,無論大老闆或者小老闆,「搶一作」還有另外一個更簡單、更重要、更現實的原因:增大產出量

這是一道很簡單的數學計算題目:第一作者是老師,通信作者也是老師,那麼上述業績全部翻倍。所以,幾個老師互相商量,反正都要申請項目,那乾脆就組成個小團隊,每個人都「搶」學生的第一作者,再找小團隊中的其他人當通信作者,這樣一番神操作,不出幾年,每人有幾十篇SCI論文在手了。

我還見過更奇葩的,直接雙第一作者、雙通信作者,產出直接翻4倍,而學校認定通信作者的方法極其原始,有信箱就算通信作者。

其實,很多導師表示也很無奈,但是,你要想在國內科研圈混下去,就要抱大腿、進團隊,只有團隊嗓門大,才能爭取現實利益

而團隊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論文產出,這也是為什麼出現這麼多搶第一作者現象的最現實原因。另外,別的團隊都在這麼做,如果你要保持高風亮節,那等待你的只有淘汰的噩運。

可是無論如何,最終受苦的還是那些辛辛苦苦做實驗、加班加點寫論文的研究生們!

02、

王哥是三年前去德國留學,目前在一家大型科研機構讀博。

他說,以前在德國,很多科研機構論文署名順序的習慣是:大老闆永遠掛第一,實際幹活的學生第二,直接指導的小老闆最後。

這種署名順序是由德國科研機構的特定結構所決定的。因為,德國一個研究所的規模往往都比較巨大,大老闆們一般只負責拉經費,而不管具體的科研事宜。

即使你給大老闆通訊作者的位置,對他來說也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可又不能不給,所以,發論文時他們乾脆就把大老闆的名字就放前面了。

王哥說,他所在的研究所曾經有這麼一個「笑話」:他們所有一個科研項目是與美國合作的。關於最後的論文署名,德國老闆署第一作者,美國老闆署最後當通訊作者,兩邊皆大歡喜、笑逐顏開,表示以後還要多多合作

但是,對於這種論文署名排序,德國一位名叫Wolfgang Ketterle的諾貝爾獎得主提出過批評意見,他說這種龐大的科研團隊結構不利於中青年科研人員的發展,論文署名排序對中青年很不公平。於是,德國的論文署名現在也在慢慢轉型中,逐漸與國際習慣接軌。

另外,王哥還提到他另一位做資料庫同學的「悲慘遭遇」。他那位同學所在實驗室的論文署名排序很特別:按照論文作者的「姓氏字母」排序!

可那位同學姓「朱」,由此一來,這位「Z」字母開頭的同學按照規矩,多年來總是排在倒數第一位。用他自嘲的話說:「真不是我導師想跟我搶一作,誰讓人家姓Gottlob哪!不過,這麼多年我也已經習慣了,沒什麼大不了的,能正常畢業最重要!」

我們都開玩笑道:「遇到這種情況,男生沒有辦法了,可作女生有優勢,畢業前可以嫁個姓Alexander的老公啊,不不不,找個姓Abington 或者 Aaron 更保險一些!」

03、

張哥是前年去美國華盛頓一所大學讀博士。

他說,上學期參加了一門叫做《科研倫理道德》的課程,其中,專門有一節課來討論「Authorship」的問題。

這門課程中提到,在美國,不同學科的作者排序意義相差迥異,即使同一學科內不同期刊的要求也很不一樣。

比如,一篇交叉學科的Paper可投多個領域,如果投A領域,最大貢獻者就是第一作者,而最後一位作者默認是通訊作者,即大老闆;而如果投B領域,就根本沒有單獨的通訊作者概念,純粹按貢獻順序,第一作者即通訊作者;而如果你投C領域,可能就是按last name字母排序的缺德期刊,情況和德國那位同學一樣。

很多期刊有相關規定,越來越重視將每個作者的具體貢獻(如撰寫文章、設計實驗/模型、數理分析等等)進行標註,一方面可以避免那些脫離學術本意的無謂爭端,一方面若要詢問文章細節時知道具體該找誰。

張哥說,他感覺國內「搶一作」的問題主要出在職稱、獎勵等評估機制的不合理上,一方面會促成學術不端,另一方面會導致惡性競爭以及學術資源封閉,甚至同一實驗室內都存在對彼此的項目閉口不談,這非常不利於學術發展。

除此之外,在學術道德的教育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國內,研究生從來沒有上過甚至聽說過關於「Authorship」的課程,所有的認知與操作都是來自老闆、前輩的言傳身教。

所以,研究生基本上並不清楚論文署名有什麼具體的規定,以至於很多學生不知道,如果導師對文章沒有核心貢獻而成為一作,這到底是應該的,還是他「搶」來的。(或許導師自己也不知道?因為,他當年也是這麼被「搶」過來的也說不定……)

在美國學校都設有專門的Research integrity office來負責處理相關事宜,主要針對各種學術不端:比如實驗室裡有人造假被你發現了,比如你發過文章的數據老闆改改湊湊又想再發篇別的了,比如你的文章authorship被搶了……

另外,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這種監督舉報很難做到對學生的嚴密保護,雖說是匿名舉報,但同處一個實驗室,誰會不知道究竟是誰舉報的?而舉報的後果可想而知。

我們不由好奇地問道:「那你們美國老師有沒有講,當老闆搶本來屬於你的東西,而你還得靠他畢業的時候,你到底是忍還是不忍啊?」

張哥笑笑說:「我們課上討論到最後,形成的一致結論就是:這純粹是個人決定了,並沒有好壞對錯之分。」

就連老美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這樣看來,導師搶學生一作的現象,果然是個世界級的「難題」啊!

我們都哈哈大笑起來,而笑聲中的心酸,只有過來人和正在經歷的人才能夠真正體會……

相關焦點

  • 導師的idea,我的研究成果,發表後論文一作卻是導師女友?
    但近日,題主發現論文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發表,且以導師女友為論文的一作。雖然有少部分人認為,題主是在「碰瓷」導師,畢竟,就題主所提供的材料而言,他本身貢獻量也不足以支撐題主拿到論文一作的位置,而且在以數學證明為主的學科中,credit主要是給提供idea的人,所以該文章不署名題主理所應當。
  • 詳解論文署名3大困惑:一作、通作與單作
    其實「一作」的定義最清楚,就是署名排第一位的作者,通常被認為是對論文做了實質性和最大貢獻的作者(這一點有爭議)。 但如果一篇論文的作者比較多,可能不只一個作者的貢獻最大,這時也許有必要啟動「共同第一作者」機制,以維持署名的公平性(這一點也有爭議)。
  • 難得一見,導師直接剽竊學生論文,複製比90%;研究生有多難?
    導師直接佔有學生論文,以導師的名義直接發到期刊,也是難得一見的事情。掛名很常見對讀研和讀博的同學們來說,寫完一篇論文,或者做出一些成果之後,導師掛名乃是基本操作。根絕學校的不同要求,有的是導師一作、學生掛二作,或者是導師掛通訊作者,學生掛論文一作。如果在校園內評獎,一般視為學生一作。
  • 我寫畢業論文的日與夜
    導師掃視我們一圈,說:「接下來這一年你們會很忙亂,求職也很要緊,所以我希望你們儘快踏實完成論文,安心找工作,兩不耽誤。」    接下來的三小時,導師分別和我們進行以下句式的談話:「我知道你的水平達不到……你過去兩年都沒有按照我的×××要求……但是這個題我還是希望你明天就去做×××工作……一周後我們再聊。」
  • SCI論文二作,對研究生有用嗎?
    不同的研究生,有的是一作,還有的是二作。一作在SCI論文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不少研究生擔心二作的含金量。那麼,SCI 論文二作對研究生有用嗎? 學校以承認 SCI 論文的一作和通訊為主,認可二作的情況不能說沒有,而是不常見。在解決 SCI 論文二作對於研究生有沒有用的過程中,我們也獲知了不同的答案,比如:「用處不大」、「可以加分拿獎學金」、「導師一作、學生二作可以作為研究生成果」、「在好的 SCI 期刊上發布有用,一般的期刊沒啥用」、「在校外,只承認一作或通訊」等等。
  • 美國導師教我寫SCI論文的Introduction部分
    在寫SCI論文的時候,筆者一直覺得前言是SCI論文最難寫的一部分,覺得這部分應該由PhD導師來寫。直到筆者每年讓PhD導師修改至少一篇論文後,筆者才意識到:儘管每篇SCI論文的前言都不一致,但是,撰寫前言是可以遵循一定規律的。本文,筆者與朋友們分享下前言的寫作方法,讓你不再依賴於導師給你提供的論文前言。
  • 大二學生擬投稿論文,導師給其三作加通訊作者,你會如何選擇?
    本科生大二有機會提前進入本校導師團隊實驗室,在做大學生創新課題?或是導師樂意指導本科生做科研,少量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就怕搞成噱頭。提問透露的細節不多,無法判斷這篇論文的貢獻程度劃分,小西只能做些合理推斷。
  • 美國導師教我寫SCI論文的摘要
    美國導師說:「摘要(abstract)是SCI論文的靈魂。當讀者-包括雜誌編輯和審稿人,閱讀了你的醒目的SCI論文標題後,他們會迫不及待地了解你的工作,如研究背景,試驗方法,主要結果,研究意義。為了滿足他們快速閱讀的要求,你應該且必須提供一份包含這些內容的索引信息摘要,從而吸引他們繼續閱讀你的全文。」因此,提供一段精煉的卻又內涵豐富的摘要十分重要。
  • 碩士生沒發過論文,考博有希望嗎?聽聽導師怎麼說
    首先,解決不少朋友的一個疑惑:未發表科研小論文,碩士生能畢業嗎?通常一個碩士生想要參加答辯、順利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得要滿足學校、學院/專業、導師的三層要求。常見情況是導師要求最為嚴格,如"雙一流"大學明確發表1-2篇sci論文,這對於不少碩士生來說壓力不小。
  • 浙大教授建議學生不必寫論文 稱造假丟導師面子
    陳教授說,現在教育領域有教授提出,本科生可以不寫論文,他也贊成這個觀點。  陳教授認為,本科生寫論文觀點新穎的並不多見。「很多教授就要求他們,最起碼要看過一些資料,文字起碼要是自己的。」他說,這樣的文章,其實已經跟一篇綜述差不多,只要他們閱讀量足夠,知道這一研究領域的現狀,前人已經研究到什麼程度,了解這個研究發展方向,就不錯了。
  • 碩士生導師教你如何寫好畢業論文
    在我們忙著見證歷史的時候,春天翩然而至,伴隨春天而來的又是一個畢業季,同學們,你們的畢業論文改完了嗎?你們的論文查重過了嗎?你們的答辯準備好了嗎?今天咱們來說說畢業論文寫作方面的事。作為老師,多年指導畢業論文,感慨頗多!畢業論文年年指導,同學們該犯的錯誤一樣不少,論文指導的過程真是一言難盡:學生費勁,老師崩潰。
  • 博士寫不出好論文?上海交大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來分享經驗了!
    比如我是準備申請2018年6月份學位,要在五月底之前準備好所有材料(畢業論文、盲審、預答等),盲審一般15-60天,因此最晚也要在三月底前寫好畢業論文。給自己預留2-3個月的寫論文時間,因此我是在2017年12月中開始寫論文的,到寫完花了差不多兩個月時間。
  •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陳松燦的乙烷厭氧微生物降解的課題,是整合了三代人、國內外兩個團隊數十年的努力。「師公Friedrich Widdel是厭氧微生物培養的鼻祖,他最早有了課題的想法。導師Florin Musat主要從事氣態烷烴的微生物厭氧降解研究,通過近十餘年的時間富集培養獲得了具有乙烷厭氧氧化功能的微生物。
  • 正在寫論文的你,竟然沒有這四本參考書?
    導師說:你寫的什麼東西?為什麼我看不懂?這可能是修改稿造成的,而且這種雜誌的文章本身非常短小,根部顧及不到邏輯性,重點在於報導!所以說,這麼寫初稿是肯定不行的,結論就是nature正刊文章模仿不得。那模仿二/三區的雜誌嗎?那肯定也不行。鍋貼認為,最好的模仿對象是那些頂級一區期刊的文章。尤其是那些常出現在這些雜誌的大牛的文章,院士,傑青等各路高手的作品,你看那些優秀的演員,不也是模仿表演派的演員嗎?
  • 26歲研究生凌晨猝死,疑因受導師學術不端事件影響重寫論文
    所以(我把)這個事交給他,將來如果在青藏高原打出油來了,那李源是第一作者,那他是要寫到歷史裡去的。」「打出油來」「寫進歷史」,李源死後,導師季新輝還多次這樣說。(均為化名)12月18日,據媒體鳳凰星報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一名研究生李源在家中猝死。父母覺得李源是「累死」的。這幾個月來,他每天都要大強度的工作來寫自己的論文。經常一寫就是到凌晨三四點。
  • 如果研究生真的不用寫論文,那跟本科生有什麼區別?
    學生們寫論文有多崩潰,導師們改論文就有多「受罪」, 被論文支配的恐懼,這位「90後」老人也扛不住: B:研究生包括碩士和博士,博士排除在外,只看碩士,三年發篇核心過分了麼,當然sci的當我沒說。不能三年光打dota吧。 C:我讀了三年研究生,導師不給機會我發SCI,出了校園在社會上我拿什麼立足呢?這個規定對學生是壞事嗎?未必吧。
  • 博士論文不正經後記:憋完畢業論文後,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其實我懂個屁,我自己未婚未孕,但寫多了也就懂了,已婚已育婦女婚姻嘛,不就是罵老公罵婆婆愁孩子不吃飯不寫作業,完全的零和博弈,沒有中間地帶。比如,我絕對不能寫「老公上班辛苦了,所以下班回家不做飯不帶娃的行為可以理解。」而是要痛批:憑什麼他們不帶娃??他們白天上班哪裡辛苦?!他們就是一群巨嬰!
  • 文科博士寫好論文的10條建議!
    ……這不是一篇畢業論文,只是我出於興趣和分享的態度想要寫出來的文字,但是我的思考過程中涉及選題、架構、舉例、字數分配、邏輯關係、時間截點等等要素,這些在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間非常重要。在我的學校裡,有學姐三次痛改博士研究課題、人到了博士學習的第十年還在畢業的邊緣掙扎;有同事有人被「兩個老闆」整得頭都大了,兩位導師指導的方向和期望相差甚遠,他聽了一個導師建議、花很多時間新寫了30頁,另一位導師堅決不要他添加那30頁;有朋友們硬是被導師留下了一個學期到一個學年不等,因為論文質量還不過關,導師不予放行,不說白花花的銀子如水流,心裡的壓力非常之大…
  • 天大張裕卿論文造假始末
    近日,關於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論文造假的新聞報導多如牛毛,但大多語焉不詳,為此,筆者就為你梳理一下張裕卿論文造假始末。 舉報者為張裕卿的碩士研究生呂翔,他已經從天大退學,並且重新申請了美國的高校繼續深造。他在17年就已經向校方舉報過自己的導師張裕卿,並被張裕卿郵件威脅過。
  • 博士生因疫情延遲畢業半年,導師也不幸感染離世!那些出其不意的...
    結果,這位為了這項研究辛苦了1年多的博士生,不得不延期畢業...那位老師人品極好相當優秀是我們的楷模,她和我導商量著把這些碩博全部落到我導門下,浙大的導師變成我導,名義上聯合培養,實際上還是她帶著,兩周一次組會,經常督促她的學生寫論文給予指導,並且在她下面的博士其實進度遠遠快於我們,碩士生一屆一屆畢業也給予了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