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激勵博士研究生專注於高水平、創新性科學研究,鼓勵導師對博士研究生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培養,建立崇尚學術、勇於創新的氛圍和導向,進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上海交通大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特制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辦法。優博論文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出博士學位授予數3%左右的論文入選校優博和提名論文,其中校優博論文不超過15篇。
本期,我們邀請到了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8屆博士生楊名,為我們介紹他在撰寫論文時的心得體會。從選題、論文進度規劃,到如何修改論文,楊名同學都為我們提供了詳實有用的建議。想要你的論文同樣優秀嗎?那就不要錯過今天的內容。
人物小傳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8屆博士生
楊名
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導師:範同祥教授研究方向:金屬基複合材料獲獎論文:《納米碳構型設計及其增強銅基複合材料的製備與性能研究》學術成果:在本領域權威SCI期刊上已發表一作論文5篇,累計IF>24,近兩年內單篇最高被引用>40次;就多體系中的金屬-石墨烯界面問題撰寫長篇綜述至材料領域頂級綜述期刊Prog. Mater. Sci.,獲得編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Brian Cantor和審稿人的高度評價。優博論文簡介
獲獎證書
論文內容
針對金屬材料強度-塑性及強度-導電性矛盾關係問題,該論文圍繞納米碳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NMCs)領域的幾個重要問題展開研究:
納米碳在銅基體中的均勻分散製備工藝;納米碳增強體構型與複合材料界面、微結構、宏觀性能之間的關係;納米碳增強體對複合材料塑性變形及織構形成的影響。研究成果
提出了「內在構型設計」概念,將其應用於高綜合性能銅基複合材料的開發;利用MWCNTs管壁的剪切/剝離實現了有效調控納米碳構型,設計和製備了四種納米碳構型NMCs體系,通過這種內在構型設計可以有效提高納米碳的力學/電學性能強化效率;構建了納米碳構型與NMCs力學/導電性能的關係。從塑性變形機制、DRX、織構形成、載荷/介質傳遞、強化機制等方面分析了低維納米構型和界面對MMCs的工藝-界面-組織-性能關係的影響規律,為相關MMCs體系的開發與製備提供工藝參考和理論依據。獲獎原因
論文結構完整、各章節之間銜接性、整體性和邏輯性較好、有一定的創新性;小論文與畢業論文各章節內容相對應,體現研究的整體性。如何寫好論文
Q1:什麼時候開始寫博士論文?
A:每年交大會在3/6/9/12月份分別有一次學位評定機會。比如我是準備申請2018年6月份學位,要在五月底之前準備好所有材料(畢業論文、盲審、預答等),盲審一般15-60天,因此最晚也要在三月底前寫好畢業論文。
給自己預留2-3個月的寫論文時間,因此我是在2017年12月中開始寫論文的,到寫完花了差不多兩個月時間。然後從初稿到終稿修改了超過10次,正式完成後已經是2018年4月了,這導致我最後留給盲審和預答辯的時間非常短。一般的話建議扣去盲審和預答辯時間,留至少3個月完成畢業論文比較合適。
Q2:如何選題?
A:選題真的很重要。交大對於博士畢業要求比較高,對博士研究的要求有一定的創新性,創新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選題上。對於材料等實驗學科,我理解好的選題是能夠解決一些領域內的難點問題並且能落地到實際應用需求的。應該從大需求、大背景入手(例如載人航天工程、大飛機工程、尖端發動機等),著眼到領域內某一個或幾個較小的、連貫的難點上。選題前需要大量的文獻積累,對領域研究現狀有著充分的認識。當然可以跟一些有經驗的人(師兄、導師、領域內知名學者)請教,三思而後行。
Q3:寫作中的數據來源是?
A:對工科生來說,論文所需數據來源於大量的實驗;當然也要有充分的文獻積累,這體現在畢業論文的緒論部分對本領域的綜述以及文章理論討論部分的旁徵博引。
Q4:寫作過程中主要是跟誰溝通的呢?
A:最主要還是自己的導師,導師的意見對於完善我畢業論文的結構方面還是有很大作用的。
當然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比如多看以前優博的畢業論文,學習論文結構和邏輯性;向同研究方向的同門請教;與同在寫論文的同學交流撰寫心得;遇到理論討論方面的問題可以直接mail問參考文獻的大牛作者。
Q5:如何修改論文?
A:我的畢業論文從初稿到終稿改了差不多十遍。主要是導師提出結構、邏輯性等大方向的意見,我在重新排布修改,在修改的同時對語言等細節加以潤色。導師可能不會關注很多細節(細節可能在平時發的paper中已經討論完了),更多會關注文章的整體性、邏輯性、前後銜接性,所以我導師比較關注論文的緒論部分,因為對讀者而言,緒論就能看到論文的創新性、邏輯性、以及知識水平。
盲審和預答辯意見也很重要,評審老師也是關注緒論部分、文章的結構與邏輯性。對於理論討論部分也要求客觀深入,在闡述自己理論的同時,多引用已有理論觀點,作為佐證、對比和參考。
寫作時要做到圖文並茂,繪圖要美觀,讀者會首先關注到論文的插圖部分。可以參考一些頂刊的繪圖方式,個人感覺把討論同一件事情的圖匯總在一張大圖裡會比較好。例圖如下:
例圖↑
Q6:寫作期間是否遇到困難?如何克服?
A:對我來說,寫畢業論文其實還好,因為是在之前發表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的。但我感覺寫第一篇paper的時候還是比較困難的,英語寫作的不熟練、對機理討論部分的欠缺都是比較棘手的問題。
克服過程:閱讀大量的頂刊文獻,先模仿別人的語言和語法結構,把有用的短語、句子、表達記下來,慢慢由點到面,形成自己的寫作習慣和寫作思路;討論部分,研究文獻中相關的各種理論、再聯繫到自己的實驗現象,提出假設,在用更多的實驗加以佐證。早點下筆,先形成初稿,在不斷語言潤色和實驗補充,整個發表過程就會比較快。
所以說:發論文一定要趁早,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後面的發表就會越來越順,畢業也會比較順利。如果發表太晚,就會卡在那裡,影響心態和畢業進程。
給博士朋友們的tips
No.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Golden time,要在Golden time高效地做最重要的事情。讀博和科研是持久戰,要持之以恆,不能太急也不要太緩。
No.2:拖延是論文的死敵!在寫論文和改論文過程中最好要按照既定的節奏來。
No.3:要和導師處理好關係。可能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作為學生還是要放平心態、與導師多商量多探討。
No.4:在科研之餘做做不燒腦、能放空、不花費很多時間的事情能更好地調節節奏。
來源:上海交大研究生 審核:程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