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中華,上海交通大學2016級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博士研究生,師從李新昊教授。博士期間獲得研究生優秀獎學金,趙朱木蘭博士獎學金(一等)以及海外校友博士生獎學金。博士期間,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3篇,其中包括能源材料類頂級期刊Adv. Energy Mater.(IF=24.884)一篇(ESI高被引論文),化學類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IF=12.257)與J. Am. Chem. Soc.(IF=14.695)各一篇,累計影響因子達51.8,單篇最高被引180次。
電影《om shanti om》(譯名《如果·愛在寶萊塢》,又名《再生緣》)中有一段經典臺詞:就像電影,我們的人生都會圓滿結局,皆大歡喜;如果結果還不夠好,那就是還沒有劇終,電影還在繼續,直到它完美的那一刻。薛中華說,這是他最喜歡的一句話。
初心不忘,流年不負
薛中華把自己對生活的期望歸納成四個字——「簡單,開心」,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簡單地生活。
「我選擇化學專業就是因為喜歡化學這門學科,通過化學可以創造新物質、新結構,從而給生活帶來新變化。」敲開化學的大門後,在一個個繁瑣但在薛中華看來卻無比有趣的化學實驗中,他真正愛上了化學,也愛上了學術,並決定從此「一條路走到黑」。他曾經工作過一段時間,但後來還是決定回歸校園,繼續讀博深造。他說,「學術更加純粹,是我想要發展的方向」。幸運的是,他的這一決定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一致支持。
對化學的熱愛是引導薛中華深入研究的原因,而選擇在學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是他的初心使然。薛中華坦言自己不是一個會定大目標的人,因為生活中充滿變化,他喜歡結合自身的發展在每一個階段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然後朝著每一個小目標踏踏實實地前進。就是憑著這樣一種簡單而執著的信念,他在研究化學的道路上跨越荊棘,也收穫星辰。
幾經輾轉,好事多磨
本著初心,薛中華踏上了漫漫科研之旅。博士期間,他首篇論文的發表之路可謂是「一波數折」。
他的第一篇文章發表在Adv. Energy Mater上,然而在投Adv. Energy Mater之前,他還嘗試投了三個期刊。在投第一個期刊時,三位審稿人中只有一位給出了審核通過的答覆,但他沒有灰心,轉投第二個期刊。
第二次投稿時,情況有所好轉,只有一位審稿人沒有通過。「那再投一次總會中了吧?」他心裡這樣想著,於是進行了第三次嘗試,結果還沒有送審,就被告知該期刊已經接收了類似的文章。
最後,他瞄準了Adv. Energy Mater,但無奈竟遭遇第四次連敗。他一度想要放棄,想給自己降低標準,但是他的導師一直鼓勵他:「要堅持投Adv. Energy Mater。」
雖然遭遇了多次失敗,但他一直堅信自己可以成功,「我們整個組都一直追求把數據做到極致,因此我們都對自己的文章充滿信心」。在老師的建議下,薛中華進行了申訴,期刊方面接連增加了三個新的審稿人。最終,薛中華成功發表了博士期間的第一篇論文。
一年後,該文章被評為ESI高被引論文,被引用量高達180次。也正是經歷了這個鍥而不捨的投刊過程,薛中華在論文投中之後又收穫了博士生涯的第二個驚喜。
談及導師,薛中華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他說:「做科研時,要相信自己的導師,踏實地跟著導師做課題,認真聽取導師的意見和建議。」在這次論文投稿的過程中,正是有了導師的鼓勵與指引,他才更加堅定了申訴的決心,並取得了最後的成功。
欲達其效,必盡其方
「科研的關鍵在于堅持和積累,不僅僅是學識的積累,還包括思想和方法上的積累。」在科研的道路上,薛中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對科研工作者而言,閱讀文獻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海量的文獻很容易讓人頭昏腦脹。面對這「磨人的小妖精,薛中華分享了自己的方法。
在他看來,首先要閱讀博士和碩士的學位論文,使自己對研究內容和基本方法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進而閱讀綜述文獻,從中獲取總結性的內容,接著,要選擇性地精讀綜述文獻中提到的文章,最後再閱讀頂刊文獻。
與此同時,他認為還要把握兩個重點。其一是掌握閱讀英文文獻的方法,例如給自己規定每天的閱讀量,並在閱讀的同時抄寫英文單詞。其二是學會整理閱讀過的文獻。由於整理方法因人而異,他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按照課題組不同的研究內容,對文獻進行歸納整理,使自己全面了解課題組的研究對象,熟悉各研究方向的專家,以便自己在今後遇到問題時直接與相關專家交流。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對於如何提高實驗效率,薛中華有著自己的思路:當一個想法產生後,要同時展開多個支路,進行多項實驗,經過仔細比較,然後得出哪個支路更適合研究。儘管這樣會在一開始給自己增加繁重的任務,但可以避免一條路走不通時,不得不重頭來過的窘境。
「科研從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與其他人多交流才能獲得更多的靈感和想法,這個過程是有趣的。」薛中華經常和上一屆的學術之星蘇慧一起交流討論,他特別感謝蘇慧,還記得蘇慧曾經對他說,科研就像賽跑,有拼搏的激情才能把科研做得更好。
學術以外,生活與遠方
勇攀學術高峰是薛中華事業上的追求,閱讀和運動則是他生活中的調味劑。
「我從高中開始就堅持長跑,我喜歡在長跑的時候回想和思考最近發生的事情。」在科研之餘,他還會參加課題組每周的「籃球日」。在他看來,打籃球既可以緩解科研壓力,又能夠以球會友,增進他和課題組其他同學之間的感情。
此外,他還喜歡閱讀歷史方面的書籍,認為「讀史對人思維的塑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回歸家庭的薛中華,是一位貼心的丈夫。在協調採訪時間的過程中,他說要陪妻子生產,所以特意調整了採訪時間。
他特別感謝妻子長久以來的支持。在上海讀博期間,妻子在南通工作,工作日的時候雙方都很忙,只能抽出短暫的周末跨越兩座城市相見。
疫情期間,他便在家裡陪伴妻子。採訪中,薛中華主動提起了他將要出生的寶寶,透露出已為人夫和將為人父的柔情,「我剛剛陪妻子做了胎心監測,我們將要第一次做家長了!」滿懷期待的他,不僅在等待寶寶的降生,還在等待日本博士後項目的申請結果,準備奔赴下一站新的遠方。
儘管初心難守,但薛中華的學術之路自熱愛起始,從未因挫折而終。成也歡喜,敗也不棄,大概是眼底有光,心裡有火。他的目標一開始便簡單而清晰,他說,我會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
梭羅說:「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奔馳,挨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有夢和希望,我們終會迎來自己電影中的美好結局。
來源:上海交大研究生會 文中人物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採訪 | 費凱瀾 張凱娣
撰稿 | 費凱瀾 張凱娣 楊其潤 責任編輯 | 劉璇 楊其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