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2020-12-06 騰訊網

新智元報導

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

編輯:肖琴

【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齊教授致力於將人工智慧以及機器學習應用於傳統礦業領域,所發表論文也多與AI相關。如何評價這位90後教授?來新智元 AI 朋友圈和AI大咖們一起討論吧。

「90後」教授、博導越來越多,刷爆朋友圈的同時,也刷新著大家對「牛人」的認識。

近日,又有一位90後學者火了:92年出生,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 31 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他就是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特聘教授——齊衝衝。

齊衝衝個人主頁:http://faculty.csu.edu.cn/qichongchong/zh_CN/index.htm

齊衝衝的專業研究領域是礦業工程,主要從事礦物/採礦方面的相關研究,同時還致力於將人工智慧以及機器學習的技術應用於礦業領域,所發表的論文不少與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相關。

3 年博士期間發表SCI論文40 篇」這一點,讓齊衝衝教授成為熱議的話題,讓人膜拜、羨慕的同時,也有人表示懷疑。

本科畢業後3年拿下博士學位,發表SCI論文40篇

2016年,齊衝衝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從中國礦業大學採礦專業本科畢業,隨後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資助,前往澳大利亞西澳大學讀博。

博士專業是土木工程,讓人驚嘆的是,齊衝衝僅用3年時間就完成了博士學業,今年10月博士研究生畢業。

齊衝衝的教育經歷

據悉,齊衝衝博士期間的導師是西澳大學Andy Fourie教授和Guowei Ma教授,Andy Fourie教授是西澳大學土木、環境與採礦工程學院學術帶頭人。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齊衝衝於2019年達到博士學業要求,順利取得工學博士學位。

博士期間,齊衝衝一直從事礦物/採礦方面的相關研究,同時也一直致力於將人工智慧以及機器學習的相關技術應用於傳統礦業領域。

也正是在攻讀博士期間,尤其是在2018和2019年,齊衝衝開啟了發表論文的「開掛模式」,共發表/接收SCI論文40篇,其中一作/通訊31篇,已發表/接收SCI總影響因子近150,在Google Scholar的總引用超過600次

齊衝衝的Google Scholar

CS跨行碾壓?「論文自引多,水分大」遭質疑

3年40篇SCI,圍觀網友豔羨的同時,也有人提出了質疑。疑問點主要在於:

短時間內發這麼多論文,質量是否可靠?

研究方向跨度大,得益「AI光環效應」?

高校人才評判機制過度唯SCI論?

……

對於論文質量,非同專業領域不好評價。有人表示,經過專業評審發表的SCI,而且發表論文中包含多篇本領域的top & 高影響因子期刊,以及多篇一作/通訊SCI被選為ESI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相關研究成果被國內外主流媒體報導,質量應該可靠。

被引數top 5的論文

而且,40篇SCI文章完全可以證明他的努力和能力。

不過,也有人指出這些論文的合作作者的重複度很大、自引次數多等問題。

例如,發表論文中被引數最多的一篇是題為」Recycling phosphogypsum and construction demolition waste for cemented paste backfill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被引54次,經粗略統計,其中19次為自引。

Google Scholar顯示的該論文的被引情況第1頁

研究方向跨度大,也有人指出齊衝衝「不專」,而是得益於「AI光環效應」。

齊衝衝的研究方向

知乎用戶「Dylan」評論道:

很贊同「CS跨行碾壓」這一說法,「CS+」大部分會有大量成果。

其實現在,如CS和Math的研究人員,純研究理論算法的,成果發表在期刊並不是很多,大部分成果都會發表在相關領域的頂會上,所以CS的期刊文章並不是很多。一方面是,純研究理論算法在某種程度上,並沒有具體應用對象(如實際應用場景和數據),現有大部分數據都使用經典的數據集。另外,相關領域的期刊並不是很多,反而是各種頂會「鋪天蓋地」,而能夠在這些頂會大部分都是「大牛」的團隊及成員。

反而,這幾年將CS相關技術,特別將CS與到醫學、生物、材料、機械學等工程學科相交叉,反而更容易出文章,特別是將ML、AI以及BC(Block Chain)等CS中的新興技術與實際工程問題相結合的研究。主要是相關研究者,擁有具體的實際應用場景,及其對應的「數據。另外,各個工程領域的期刊也比較多,而且期刊編輯也對相關方面的文章很感興趣,估計是受到「AI的光環效應」的影響吧。

知乎「匿名用戶」的評論也提到「ML跨行降維打擊」:

的確存在ML跨行降維打擊的情況。其谷歌學術上的論文,很多標題上都有「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Machine Learning」,這在真正意義ML領域的論文上是難以想像的,說明礦業工程仍是一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處女地,未來幾年模仿他類似的論文將出現井噴現象,大家拭目以待;

作者總結道:

所站立場不同,對其工作的評價就不同。站在礦業工程的立場,他可能是該領域第一批吃ML這隻螃蟹的人,因此在老一輩學者看來其工作很有趣;但是站在機器學習的立場,其工作的創新性就顯得不強;

在ML論文量飽和之前的這幾年,他的成功對該領域的學生仍具有指導作用;

根據其個人簡歷,齊衝衝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膏體充填,水泥水化機理,計算化學,環境保護等,主要技術手段為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數值模擬,實驗等。在國際上提出了「智能充填」的概念並進行相關研究,在該方向發表了高水平的SCI論文並進行了專利申請。同時作為該領域的推廣者,積極推進礦業大數據的建設以及國際合作。相關研究成果被國內外主流媒體報導。

發表論文中包含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Minerals Engineering,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top & 高影響因子期刊。根據ESI最新統計,先後有多篇一作/通訊SCI被選為ESI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

齊衝衝為國際土力學協會機器學習與大數據分會專家委員會成員以及多個國際學術協會會員;被SCI期刊『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邀請為特刊主編/編委。現為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期刊編委, SCI期刊『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期刊編委,以及EI期刊『Recent Patents on Computer Science』期刊編委。

齊衝衝還受邀作為國際會議『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會主席及編委會主席,國際會議『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 Experi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分會主席,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Energy Systems』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10餘個國際會議的專家委員會成員。被10餘個會議/研討會邀請做特邀報告。為10餘個SCI期刊以及國際會議的特邀審稿人,為SCI期刊審稿50餘次。被評為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Powder Technology, Engineering Structures等SCI期刊的傑出審稿人,曾獲西澳大學交流獎學金, 江蘇省本科學位論文二等獎等獎項。

新智元的讀者朋友,你怎麼評價這位「3年40篇SCI」的90後特聘教授?

參考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6327912

新智元AI朋友圈詳細使用教程,8000名AI大玩家和實踐者都在這裡!

相關焦點

  • 94年出生,她們如今都是985高校博士生導師
    除此之外,李晟曼在博士期間,在光電集成與納米製造領域發表10餘篇SCI論文,也曾多次在如美國物理學會會議等國際大會上作口頭報告。讀博期間,李晟曼還是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據知乎網友、李晟曼本科同學介紹,李晟曼一直以來十分刻苦。
  • 發表學術論文180餘篇,擁有超過40項專利的湖南大學特聘教授段鑲鋒
    恢復高考30多年來,謝皮村有近120人考取了大學,50多人成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的學子,11位大學博士導師,4位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博士,2位全球傑出青年發明家。更令人稱奇的是該村第11組,平均每3人中就有一個大學生。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成為美國十大傑出青年科學家的段鑲鋒,就是這個組的。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3個榮譽畢業生發表的文章分別為:榮譽畢業生A: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榮譽畢業生B:SCI論文30多篇。榮譽畢業生C:發表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並列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篇。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在我國大學辦學實踐中,有碩士生因碩士畢業論文被答辯專家認為達到博士畢業水平,進而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的美談,但似乎還沒有在碩士求學期間發表論文多,就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期刊發表論文和學位論文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授予博士學位需基於博士學位論文,這一學位論文不能由期刊發表論文替代,否則,所有博士生只需在期刊上發表論文,而無需撰寫學位論文,就可授予博士學位了。
  • 2019年國家傑青:湖大教授夫妻共同入選,她曾發55篇SCI
    圖源:青塔 袁荃,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學院化學系專業,碩博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學院化學系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2011年12月進入武漢大學化學學院工作,2017年9月加入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任化學化工學院博士,教授。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然而,看完整篇報導,除了在文首有「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以及文中有「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這兩句話之外,全文其他地方都沒有提及究竟是誰建議。報導雖提到電氣學院,但並不明確是其導師,還是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或者學院學位委員會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也不見該校學校學位委員會對此建議有何看法。
  • 85後博士不到一年發10篇頂刊!共發SCI50多篇
    該綜述論文以武漢工程大學為第一單位,環境生態與生物工程學院特聘教授江吉周為第一作者;這是迄今為止以武漢工程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學術論文。 2018年江博士以"楚天學子"特聘教授身份引進武漢工程大學。
  •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北卡大學教授、山東理工大學特聘教授秦祿昌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北卡大學教授、山東理工大學特聘教授秦祿昌納米最準確的定義莫過於英語大辭典,這或可援引世界權威的、2000年版的韋氏英語大辭典,它在「納米」一詞裡稱其是「科學的幻想」。秦祿昌出生於1963年,「納米」一詞還沒出現。1978年,15歲的他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那個著名的班級的時候,「納米」一詞才出現沒多久,全世界還在「科學的幻想」。當年的秦祿昌在那個著名班級裡不受矚目,如今的他卻已經是美國北卡大學物理和材料系終身教授。因其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稱為「納米博士」。
  • 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博生,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
    吳天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韓禮元教授,致力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300。
  • 川農博士發表8篇SCI,其中5篇top期刊!屬於他的科研故事
    在校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在SCI TOP期刊,累計就讀碩士時,他就已了解到四川農業大學在動物遺傳育種方向的卓越學術成就,尤其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的行業翹楚李明洲教授,這一切都成為了他選擇加入川農,在動物遺傳育種領域深耕的動力和緣由。  然而,那一年他並沒有成功,頂著壓力再次複習準備,終於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談起他的導師李明洲教授,孫俊龍非常敬佩:「他年輕,有活力,最讓我折服的是他活躍的科研思維。
  • 韓國「男神教授」:入選世界馬奎斯名人錄,發表100餘篇SCI一區論文
    10月10日下午,陝西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聘任儀式在化學與化工學院舉行,副校長李志健出席儀式並向YongMook Kang(姜龍默)教授頒發"特聘教授(柔性引進)"聘書。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新京報快評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我國正在推進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取消讀研期間發表論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會輿論,都需建立新的論文觀。資料圖。
  • 博士在讀的副教授一作發Nature、80後教授半年發45篇論文...
    第二個困難時期是得了博士學位以後,5-10年的期間,這個期間要選擇一個領域,要在這個領域裡做出來一個能夠站得住的工作,這是一個新的挑戰。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首席教授、在德國獲得化學學科終身教職的華人第一人。2011年受聘於上海交通大學,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從谷歌學術統計的馮新亮老師目前已發表論文數百篇,文章總被引超60417 次,h因子117,i10指數437。其中僅2019年被引次數就超過1萬次。
  • 華西博士3年發表46篇SCI排第一16篇論著,這怎麼做到的?
    四川大學華西的科研氛圍我是見識過的,但是遇到這樣的神人還是要感嘆一下,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當無數人都憋不出1篇論文的時候,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鄧博士在3年時間裡累積發表了46篇SCI !
  • 經濟學家陳雲博士被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2018年11月起北大博雅智庫全面開啟了全行業跨學科跨領域智庫建設。  2019年首批北大博雅智庫高級研究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近日增選活動圓滿完成,獲聘專家聘書將錄入國家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增補活動期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家學者、商界精英等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經單位推薦,北大博雅學術委員會審核,並報北京大學博雅教工委領導審批,最終確定了從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社會各界增選第三批智庫人才共35名,分別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行業翹楚。  據悉,日前正在英國劍橋大學訪學的陳雲博士獲聘北大博雅智庫經濟管理方向特聘教授,任期三年,並成功入選北大博雅智庫專家組成員。
  • 25歲博士奶爸走紅,曾睡4小時打3份工,發表16篇SCI論文
    本科直升博士,從「打小工」做起本科畢業於東北大學(秦皇島)的王言博,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獎學金,為省級三好學生、省級優秀畢業生,擁有三項國家專利。2015年本科畢業以保研夏令營全國第一名的成績,直博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進入楊旭東教授、韓禮元教授研究團隊。王言博和老師合影。
  • 北航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發表上千篇SCI論文
    中青在線北京4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原春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今天舉行2017-2018學年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共有632名博士研究生、3229名碩士研究生獲授學位。據介紹,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共發表SCI論文1164篇,其中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俞立平攻讀博士期間發表SCI論文13篇。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中包括航天員劉旺。劉旺曾執行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圓滿完成手控交會對接的重任。「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和後續載人航天工程任務需要,我還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機與環境工程博士研究生。」劉旺曾在自述中談到。
  • 博士期間發表4篇CNS,如今他入選2020傑青擬資助名單
    本科畢業前,鄧鶴翔便與系裡的研究生合作,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其中一篇發表在 Biomaterials 上。博士、博後期間四篇CNS2007-2008年,鄧鶴翔教授本科畢業後以 「visiting student」的身份赴美國休斯頓大學化學系進修。由於休斯頓大學化學系在國際上的排名在200位左右,算不上是一流院系。
  • 重磅:鄭春福教授在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發表鋅指蛋白抗病毒...
    13.92,近五年平均影響因子15.636)在線發表綜述: Zinc finger proteins in the host-virus interplay: multifaceted functions based on their nucleic acid-binding proper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