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博士奶爸走紅,曾睡4小時打3份工,發表16篇SCI論文

2021-01-11 騰訊網

每當夜半時分,材料D樓三層總是傳來歌聲,這是王言博在邊做實驗邊唱歌。全民K歌顯示,他已經錄製了486首單曲,獲得了超過24000次的收聽。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25歲博士奶爸王言博火了。16篇SCI論文、十佳歌手、六塊腹肌……

近日,還榮獲上海交通大學2019「學生年度人物」和第四屆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的榮譽。

他的學業和生活經歷引發網友關注。人民日報等官微也予以轉發,為他打Call。

有網友稱,王言博「搞得了科研,下得了廚房」,跟他相比「覺得我就是來這世上湊數的」。

本科直升博士,從「打小工」做起

本科畢業於東北大學(秦皇島)的王言博,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獎學金,為省級三好學生、省級優秀畢業生,擁有三項國家專利。

2015年本科畢業以保研夏令營全國第一名的成績,直博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進入楊旭東教授、韓禮元教授研究團隊。

王言博和老師合影。

從本科直升博士,新奇勁過後,王言博有些不知所措,未來也不甚清晰,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想努力卻沒有方向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之一吧。」他這樣描述當時的心情。

這一切,被導師韓禮元看在眼裡,「你日子還長著呢,年輕人,不要太著急。沒有目標的話,我這裡有幾個綜述論文的思路,你可以試試看」

導師的語重心長讓王言博浮躁的心定了下來。科研路漫長,他選擇從「小事」做起磨練自己。購買試驗材料、協助修改匯報材料、製作PPT,這些瑣碎之事他做得很快樂。

第一次科研匯報PPT受到批評後,他用兩年時間做出了第一稿就讓老師滿意的PPT。在經歷了無數次批評、修改,再修改,他最終獲得了肯定。

王言博深感每一次反覆修改的過程,也是他從中汲取知識的過程。

王言博在實驗室。

從小事開始,在挫折中進步。王言博慢慢融入了課題組,並為自己後期的科研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回首四年的博士生活,王言博直言「打小工」期間形成的頑強心態,對他之後取得的成績起到關鍵作用。

提高太陽能電池穩定性,發表16篇SCI論文

2019年8月16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旭東教授和韓禮元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團隊通過構建穩定異質結結構,極大地提高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工作狀態下的穩定性,結果獲得世界權威機構認證,為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向實現商業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該文的第一作者,就是年僅25歲的在讀博士——王言博。

該篇論文內容是「什麼樣的材料適合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作為電荷傳輸材料」。王言博在導師指導下,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全新概念,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

這篇論文從形成到發表很不容易。但王言博在導師鼓勵下,僅用2天半時間就完成初稿,經過兩周討論修改,便投到Science雜誌上。從投稿到發表,整個過程歷時兩個半月。

攻讀博士期間,王言博共發表SCI論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影響因子41)、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2)、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響因子22)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6篇。

網友希望奶爸,注意身體多休息

王言博自認不是「死讀書」的人,「生活和工作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的生活狀態是搞好科研的前提。」

工作之餘,他會去健身,成了六塊腹肌的健身達人。

重拾唱歌愛好,他參加了「粵動心弦」上海交通大學粵語歌大賽,獲得了冠軍、最受歡迎歌手、最佳颱風三大獎項,並作為交大唯一代表參加上海市粵語歌曲決賽。

黿頭渚賞櫻、黃山觀日出、千島湖騎行……他會時常來一場所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準備Science論文期間,王言博的人生迎來重大轉折。他和相戀7年的女友結婚了。

大二去日本訪學的時候,他結識了太太趙瑩。2017年暑假,他獨自一人遊臺灣時,他寫了一封告白信寄給她:「如果你也喜歡我,我們可以一起創造未來。」趙瑩被打動了,最終兩個人走到了一起。

不同於熱戀時光,婚後多了「柴米油鹽」。剛結婚那段時間,王言博早上5點半起床做早飯,6點到學校做實驗,9點開始分析數據,11點去買菜做午飯,下午繼續實驗。

晚上7點出門做家教,最多的時候同時兼3份工,晚上11點回家再忙到凌晨。有時,一天只睡4個小時。

搞得了科研,下得了廚房。王言博給家人做飯。

看到王言博的生活日常,一些網友很是心疼,「睡四個小時好像對身體不是很好」。希望他注意身體,多休息。

「一天睡四小時還有這麼多頭髮」,還有的網友表示羨慕。

現在王言博又多了一項任務。結束一天實驗室的工作,他得回家和妻子一起帶娃。「很累,但是真的很幸福。而且我覺得,正是家庭給我帶來的責任感,讓我做到了很多之前以為做不到的事。」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官微、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等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25歲博士奶爸火了!16篇SCI論文、十佳歌手、六塊腹肌……
    01 令人羨慕的神仙學霸 他是年僅25歲的在讀博士生:上交年度人物、學術之星、Science一作、校園歌賽冠軍、新手爸爸、六塊腹肌的健身達人……這兩天王言博的學業和生活經歷引發關注。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pan>《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這篇報導的導語是:「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新京報快評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熊丙奇《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這篇報導的導語是:「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 16篇SCI論文就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西安交大碩士孫光宇是第一人嗎?
    SCI論文8篇、EI會議論文4篇,另以其餘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2篇;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研究生標兵」、國家獎學金2次、高電壓技術專業「嚴璋」獎學金和「遠東」獎學金、電氣學院年度人物等獎項。
  • 3年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紹:孫光宇,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均在學校「最具影響力期刊」目錄)、EI會議論文4篇,另以其餘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2篇。
  • 華西博士3年發表46篇SCI排第一16篇論著,這怎麼做到的?
    四川大學華西的科研氛圍我是見識過的,但是遇到這樣的神人還是要感嘆一下,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當無數人都憋不出1篇論文的時候,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鄧博士在3年時間裡累積發表了46篇SCI !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Web of Science統計中,四川大學外科學研究方向中僅有的5篇高水平論文之一!)」。01爭議不斷是「開掛」還是灌水?去年,按照慣例,華西臨床醫學院公布了的2019屆榮譽畢業生。但3名榮譽畢業生發表的SCI數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質疑。
  • 「最牛畢業生」發表SCI論文19篇!深圳先進院2020屆研究生畢業
    6月23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179名博士研究生及碩士研究生如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仲夏之約」——在畢業典禮上,學子們逐一上臺接過學位證書、接受院長扶正流蘇,開啟新的人生旅途。據了解,這是深圳先進院第14年向社會輸送高水平、高質量人才。
  • 匪夷所思,兩中國學者抄襲國外博士論文,幾周內連發表9篇SCI
    Bik博士發現,這兩位不僅僅都姓Zhang,還共享了9篇論文。而這9篇論文都包含了抄襲/剽竊的內容。  Bik博士之所以認為這是明顯的抄襲,是因為有足夠的證據。  舉例如下,除了參考文獻插入格式不同,這些論文與別人的論文幾乎都一樣。
  • 這位90後女孩,讀博5年發表SCI論文25篇,在26歲成為211高校教授...
    26 歲。你 26 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是踏入職場了,還是在讀著研究生,或者是還在讀著博士?26 歲這個年紀,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在學習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但是她,一個 90 後女孩,卻在 26 歲成了教授,成了博士生導師。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仍然是一位 90 後,她被學生稱為最美 90 後教授,現為中國礦業大學這所 211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她就是王虹。
  • 他16歲考入985,顏值堪比明星,發表5篇SCI論文,真正才貌雙全!
    他顏值堪比明星,發表過5篇SCI論文,才貌雙全,網友:想嫁給他!每個社會職業都有其存在的社會價值,對不同的工作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我是不贊同的,即便是再簡單的工作也有不少的門道。在今年這個特殊的疫情下,每個小人物都在為社會做出不平凡的大貢獻。
  • 他師從院士盧柯,Science發表一作論文,成為高校教授,90後奶爸
    不過,近日,華東交通大學公布了一則聘用通告,29歲的胡劍被任命為碩導教授。這則消息終於打破了「90後教授都是女性」的局面,90後教授終於出現了男性成員。胡劍是江西南昌人,1990年出生。他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天賦出眾的人,之所以能有現在的一些小成就還是歸功於自身的努力刻苦。
  • 3年3篇一作CNS!29歲一作國際頂刊!4年每天17小時
    >(細胞)發表論文,發表後,周圍的人都勸她趕緊藉此找份好工作,或去國外知名實驗室做博士後。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
  • 武漢高校博士教師兩年發表12篇SCI論文 被稱「科研狂人」
    他是一名「科研狂人」,兩年發表12篇SCI論文,為了取得第一手數據,把實驗室當成自己的「家」。武昌理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師納迪姆近日被學校授予「優秀科研工作者」,他的科研故事也在校園引發熱議。10月19日早上7點多,納迪姆已經在實驗室開始忙碌,他正在研究離子色譜法的廣泛應用。
  • 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
    統計一個人或單位或國家sci論文發表情況時,既包括論文質量,也包括論文數量。那麼,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兩者都重要,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作者面對的情況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質量是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的最終追求,在論文質量接近的前提下,論文數量才有意義。這並不是說論文數量不如論文質量,只是在告訴大家沒有必要一味地追求論文數量,而不顧論文的質量。比如A發表了2篇Nature,B發表了1篇Nature,A與B比較,顯然A重要,因為數量多。
  • 本科期間發表6篇SCI論文,校方:已達博士畢業水平
    發表6篇SCI論文,其中,4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16,這樣亮眼的科研成績出自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2015級本科生曾術茂,而這已達到電子科大博士畢業水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興趣愛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使命和責任。
  • 西工大「硬核學霸」集體亮相:保研清華、發17篇SCI論文、太優秀……
    4、何偉,航天學院17102-1班,博士研究生,導師為劉佩進教授和嚴啟龍教授。獲寶鋼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優秀研究生標兵及學術之星等榮譽。以第一作者在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篇。發表專利2項,主持博士論文創新基金重點項目1項。參加多項學術會議/活動。
  • 北航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發表上千篇SCI論文
    中青在線北京4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原春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今天舉行2017-2018學年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共有632名博士研究生、3229名碩士研究生獲授學位。據介紹,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共發表SCI論文1164篇,其中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俞立平攻讀博士期間發表SCI論文13篇。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中包括航天員劉旺。劉旺曾執行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圓滿完成手控交會對接的重任。「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和後續載人航天工程任務需要,我還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機與環境工程博士研究生。」劉旺曾在自述中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