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高校博士教師兩年發表12篇SCI論文 被稱「科研狂人」

2021-01-10 大光谷新鮮事

他是一名「科研狂人」,兩年發表12篇SCI論文,為了取得第一手數據,把實驗室當成自己的「家」。武昌理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師納迪姆近日被學校授予「優秀科研工作者」,他的科研故事也在校園引發熱議。

10月19日早上7點多,納迪姆已經在實驗室開始忙碌,他正在研究離子色譜法的廣泛應用。據了解,納迪姆來自巴基斯坦,今年30歲,浙江大學化學系博士畢業。2018年加盟武昌理工學院後,在該校離子色譜分析技術與國際標準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

「他是個科研狂人!平均2個月發表一篇SCI論文。他很勤奮,總是很早來實驗室很晚離開。他很有規劃,一進實驗室他就定下了目標,然後朝著目標前進。」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辦公室主任胡瑞年這樣評價納迪姆。

「平和的心態對科研是非常重要。」納迪姆博士說,「埋首實驗就要耐得住寂寞,一個安靜的環境能夠給我帶來無限靈感。」據介紹,他做實驗的時候經常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他每天7:30起床,晚上10點才回去,唯一值得他惦記的就是做實驗,沒有其他事情的時候他在實驗室一待就10多個小時。

面對科研路上的坎坷荊棘,納迪姆總能在實驗中解決。在他的努力下,兩年發表12篇SCI論文,得到了國際離子色譜界的高度關注。他以第一作者撰寫的《比較水蒸氣蒸餾法消解複合無機銅精礦樣品,離子色譜法測定滷素含量》、《Pt-Ni@PC900混合動力源自於用於燃料電池ORR活性的分層結構Cd-MOF》、《依瓦拉定在保留射血分數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根膜脂在北方氣候灰化土栽培青貯玉米基因型鑑別中的應用》、《磁摻雜拓撲絕緣子和鐵磁無自旋半導體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展望綜述》等12篇論文在《Scientific Reports》、《RSC Advances》、《Journal Separation. Science》等著名SCI期刊發表。他說:「這些成績最大的功勞是時間,我始終相信時間用到哪兒,哪兒就會有成功。」

對於被學校授予「優秀科研工作者」稱號,他表示,「成功路上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科研道路就像一場長跑,經歷過堅持不懈,我深刻體會到從『量變』到『質變』的艱辛過程,當我最想放棄的時候往往就是我即將要「質變」的時候。通過在環境工程專業幾年的教學科研工作,讓我越來越愛上了科研。」

該校副校長、離子色譜分析技術與國際標準研究院院長崔海容教授對納迪姆表示高度讚賞,他說,納迪姆博士很刻苦、很積極,學術水平較高,是年輕老師和青年學子學習的榜樣。他同時表示,學校將會繼續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大科研團隊的建設和相關經費的投入,注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為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環境。(陳宇飛 魯信)

相關焦點

  • 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博士帶著8篇SCI論文來應聘
    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8篇SCI論文,兩篇EI論文;項目路演現場獲得千萬投資協議……上個周末,在2019年江蘇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高層次人才·創投資本·創新項目「四對接」的活動現場,記者圍觀了一次高水準的人才展示。
  • 天大博士12篇一作SCI,從本科到博士一直保持專業第一
    他曾發表論文22篇,其中一作SCI論文12篇,一區論文8篇,Top期刊論文9篇,獲授權專利2項,申請專利3項。他從本科到博士一直都是專業第一,他用奮鬥書寫人生,用汗水為青春做註腳,他就是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程熱物理專業2014級博士生,蘇文。
  • 2019年共374所高校在14家教育類期刊發表高等教育科研論文1938篇
    2019年14家期刊共刊載各類稿件2789篇,本研究剔除廣告、短論、博士論文提要、投稿須知、徵訂啟事、學術動態等文獻信息,以及刊載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等教育類綜合期刊中的非高教類文章,獲得高教類科研論文共計2119篇。
  • 佩服:他從科研小白逆襲科研大神,2年發23篇SCI論文,12篇TOP期刊
    據浙江農林大學消息,該校一名碩士研究生在過去的兩年讀研時間裡,竟然發表了23篇SCI,其中12篇TOP期刊!這種成果是什麼概念?相信大家都明白。這樣的成績,不僅超過很多厲害的博士,就連很多有多年科研經歷的高校老師可能也不能比——你說厲害不厲害!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只是僅讀了兩年的碩士研究生!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作者| 程唯珈這兩天,上海某高校「青椒」被女博士劈腿的新聞在學術界引發廣泛關注。不過,相比男主的送房、送車,大家更關心的是他「送」了5篇SCI論文給女主。對於頭懸梁錐刺股、只為發表一篇SCI論文的博士們來說,5篇SCI論文真的太有震撼力了,其中還包括一篇發在《自然》子刊的論文。
  • 武漢大學跨專業博士蛻變「論文達人」:1篇Nature子刊,5篇SCI論文!
    人物名片:鄧娟,仡佬族,中共黨員,1993年11月生,貴州銅仁人,2011年考入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繪工程專業;2015年進入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測繪工程專業攻讀專業碩士學位;2017年,考博時她放棄自己學習了六年的測繪專業,轉入電子信息學院物理電子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鄭國興教授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店主稱「不違法」
    「論文寫手」在論文小鋪上兜售論文。網頁截圖10年前,記者曾以《房奴博士一年賣8篇SCI論文》為題,揭露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網上售賣論文事件。10年後,當年30歲的「房奴博士」已變身為40歲的「論文寫手」,不變的是他在網上開設的「SCI論文小鋪」仍在開張,廣告中還特意突出「十年老店」的標籤。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三峽大學一院長被舉報學術不端 8篇論文重複發表
    8篇論文被指重複發表  當2012年年初在學院辦公室翻看期刊《黃鐘》時,葉偉沒有想到,他對院長學術問題的質疑會持續到兩年之後。  《黃鐘》是武漢音樂學院主辦的學術類季刊,也是國內音樂學術界6本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不少音樂院系都訂,其學術地位不言而喻。2011年出版的第4期恰好是《黃鐘》第100期紀念金刊。
  • 高校女教師論文抄襲豆瓣博主?通報來了
    杭州師範大學在職教師郭某某被指涉論文抄襲一事引發關注,8月19日晚,杭州師範大學發布通報。杭州師範大學:教師郭彥努論文存抄襲現象,調離教學科研崗位對近期關於我校教師郭彥努公開發表文章《紹興石宕園林研究—以羊山石佛寺為例》(論文署名單位非杭師大)存在抄襲現象的反映,經學校學術道德委員會調查,認為相關情況基本屬實,其行為違反學術道德。
  • 川農博士發表8篇SCI,其中5篇top期刊!屬於他的科研故事
    現在我也即將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教師,我也會將這種川農精神繼續傳承下去,激勵感染我未來的學生們。」  科學研究  絕非紙上談兵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選擇具體的研究方向成了孫俊龍的第一場戰役。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這篇由媒體發布的報導,源自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該文介紹,孫光宇,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然而,看完整篇報導,除了在文首有「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以及文中有「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這兩句話之外,全文其他地方都沒有提及究竟是誰建議。報導雖提到電氣學院,但並不明確是其導師,還是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或者學院學位委員會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也不見該校學校學位委員會對此建議有何看法。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LetPub發布2018中國高校發表SCI論文排行榜
    【文末附傳送帶,可查看完整版報告】報告指出,2018年,我國發表SCI論文總數依然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已累計39萬餘篇,較2017年(33萬餘篇)約增長18.2%,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各高校在JCR一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總數超過51000篇,較2017年(43000餘篇)增長約18.6%。從LetPub排名結果來看:山東科技大學SCI論文總數全國第87名,比去年前進38名,SCI論文增長率達到全國第1,發展勢頭良好。深圳大學SCI論文總數全國第39,比去年前進10名。
  • 2018年中國高校發表SCI論文綜合排名報告
    在過去的2018年裡,我國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依然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據SCI資料庫最新檢索至少包含一位中國作者的論文結果顯示,去年中國科研人員發表SCI論文的總數已累計39萬餘篇,較2017年(33萬餘篇)約增長18.2%,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各高校在JCR一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總數超過51000篇,較2017年(43000餘篇)增長約18.6%。
  • 科研榜樣:他發表學術論文13篇,SCI8篇,說,科研一定要腳踏實地
    彭知南,男,中共黨員,自動化工程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2016級博士研究生,師從胡江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多智能體系統控制、增強學習與自適應優化、機器人應用研究。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學業一等獎學金、優秀研究生等獎勵和榮譽。
  • 科研達人:入學至今,他總共參與發表SCI論文12篇,分享這些經驗!
    揭旭重慶大學藥學院在讀博士生學術成就申請並主持一項中央高校科研項目,以三篇SCI論文成果超額完成。作為博士研究生,積極完成導師安排任務,以發展我國醫藥衛生為己任,在新型藥物分析方法等領域相繼取得進展。其研發的化學發光納米設備可用於疾病標誌物檢測及胰島素類藥物篩選,成功的解決了傳統檢測方法的底靈敏度與高背景幹擾等缺點,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化學綜合雜誌《Angew. Chem. Int. Ed.》。
  • 兩年13篇SCI論文,女學霸高考失利,憑藉數學思維逆風「翻盤」!
    讀研兩年,共計發表13篇SCI論文,其中5篇一作論文,申請3項中國發明專利,3項國際發明專利,參加化為中央硬體工程院實習,獲評優秀實習生,今年斬獲竺可楨獎學金。是不是感到難以置信?這位主角就是來自於浙大2017級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連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