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鄧娟,仡佬族,中共黨員,1993年11月生,貴州銅仁人,2011年考入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繪工程專業;2015年進入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測繪工程專業攻讀專業碩士學位;2017年,考博時她放棄自己學習了六年的測繪專業,轉入電子信息學院物理電子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鄭國興教授。
畢業資格論文向來是眾多工科博士生的魔咒。然而電子信息學院有這麼一位博士生,畢業時2篇一作論文,分別發表在Nano Letters(IF=12.27)和ACS Nano(IF=13.903)上,1篇共同一作論文發表在Nature子刊Light : Science & Applications(IF=14)上。此外,她還發表了5篇二區SCI論文,另有2篇論文正在投稿中。不僅如此,她還申請了7項國家發明專利,獲得無數獎項。
沒有人能想到這些令人羨慕的學術成績,是由一位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的普通三年制博士生取得的。她就是2020屆電子信息學院物理電子學專業博士畢業生鄧娟。
從自己擅長的測繪遙感領域轉入一個對她來說完全陌生的微納光學領域,意味著一切要從零開始。「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鄧娟從跨專業求學經歷中得到啟發,她將兩個學科進行交叉融合,碰撞出新的靈感和思路,憑藉著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憑藉著對科研的熱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在「微納光學」這個嶄新的領域開闢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微納光學」屬於基礎研究範疇,然而在工科學院做基礎研究並不容易。學院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大多是熱門應用型課程,數理課程相對較少。為解決困難,鄧娟「蹭」了不少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研究生課程;為了鞏固基礎知識,鄧娟甚至和本科生一起學習「波動光學」等課程。
對於做基礎研究,導師鄭國興也有自己的心得:和學物理出身的學者相比,工科背景的學者數理基礎不足,理論創新能力略差,但也有優勢,即熟悉行業和應用。因此,將物理概念的創新應用於工科的方法研究,將使光學工程這一傳統工科領域重新煥發生機。鄧娟的幾篇高水平SCI論文,均是因為與應用緊密結合,才獲得雜誌編輯的認可和審稿人的青睞。
求學期間,鄧娟始終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曾三次獲得武漢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曾獲國家獎學金一次、武漢大學學術創新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次、研究生一等學業獎學金三次、全國研究生數模競賽二等獎兩次。
畢業後,鄧娟選擇申請博士後創新人才計劃項目,擬計劃繼續深入開展自己喜歡的微納光學研究,然而卻落選了。鄧娟坦然面對,「在做基礎研究的過程中,經歷了太多次的失敗就不會再畏懼任何失敗。」就像論文投稿時,十幾個不同單位的老師和學生大半年、甚至一年多的辛勤勞作,可能會被編輯「秒拒」,理由僅僅是「不會引起廣泛的讀者興趣」。
下一步,鄧娟表示打算去杭州發展,她相信那裡一定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來源: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新聞網 通訊員:鄭國興 編輯:付曉歌、相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