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跨專業博士蛻變「論文達人」:1篇Nature子刊,5篇SCI論文!

2020-12-04 科教頭條

人物名片:鄧娟,仡佬族,中共黨員,1993年11月生,貴州銅仁人,2011年考入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繪工程專業;2015年進入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測繪工程專業攻讀專業碩士學位;2017年,考博時她放棄自己學習了六年的測繪專業,轉入電子信息學院物理電子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鄭國興教授。

畢業資格論文向來是眾多工科博士生的魔咒。然而電子信息學院有這麼一位博士生,畢業時2篇一作論文,分別發表在Nano Letters(IF=12.27)和ACS Nano(IF=13.903)上,1篇共同一作論文發表在Nature子刊Light : Science & Applications(IF=14)上。此外,她還發表了5篇二區SCI論文,另有2篇論文正在投稿中。不僅如此,她還申請了7項國家發明專利,獲得無數獎項。

沒有人能想到這些令人羨慕的學術成績,是由一位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的普通三年制博士生取得的。她就是2020屆電子信息學院物理電子學專業博士畢業生鄧娟。

從自己擅長的測繪遙感領域轉入一個對她來說完全陌生的微納光學領域,意味著一切要從零開始。「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鄧娟從跨專業求學經歷中得到啟發,她將兩個學科進行交叉融合,碰撞出新的靈感和思路,憑藉著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憑藉著對科研的熱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在「微納光學」這個嶄新的領域開闢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微納光學」屬於基礎研究範疇,然而在工科學院做基礎研究並不容易。學院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大多是熱門應用型課程,數理課程相對較少。為解決困難,鄧娟「蹭」了不少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研究生課程;為了鞏固基礎知識,鄧娟甚至和本科生一起學習「波動光學」等課程。

對於做基礎研究,導師鄭國興也有自己的心得:和學物理出身的學者相比,工科背景的學者數理基礎不足,理論創新能力略差,但也有優勢,即熟悉行業和應用。因此,將物理概念的創新應用於工科的方法研究,將使光學工程這一傳統工科領域重新煥發生機。鄧娟的幾篇高水平SCI論文,均是因為與應用緊密結合,才獲得雜誌編輯的認可和審稿人的青睞。

求學期間,鄧娟始終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曾三次獲得武漢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曾獲國家獎學金一次、武漢大學學術創新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次、研究生一等學業獎學金三次、全國研究生數模競賽二等獎兩次。

畢業後,鄧娟選擇申請博士後創新人才計劃項目,擬計劃繼續深入開展自己喜歡的微納光學研究,然而卻落選了。鄧娟坦然面對,「在做基礎研究的過程中,經歷了太多次的失敗就不會再畏懼任何失敗。」就像論文投稿時,十幾個不同單位的老師和學生大半年、甚至一年多的辛勤勞作,可能會被編輯「秒拒」,理由僅僅是「不會引起廣泛的讀者興趣」。

下一步,鄧娟表示打算去杭州發展,她相信那裡一定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來源: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新聞網 通訊員:鄭國興 編輯:付曉歌、相茹)

相關焦點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不過,相比男主的送房、送車,大家更關心的是他「送」了5篇SCI論文給女主。對於頭懸梁錐刺股、只為發表一篇SCI論文的博士們來說,5篇SCI論文真的太有震撼力了,其中還包括一篇發在《自然》子刊的論文。5篇SCI論文對於博士意味著什麼?到底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這引發了人們的熱議。送了哪5篇論文?
  • 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博士在讀的副教授一作發Nature、80後教授半年發45篇論文...
    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首席教授、在德國獲得化學學科終身教職的華人第一人。2011年受聘於上海交通大學,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從谷歌學術統計的馮新亮老師目前已發表論文數百篇,文章總被引超60417 次,h因子117,i10指數437。其中僅2019年被引次數就超過1萬次。
  • 博士帶著8篇SCI論文來應聘
    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8篇SCI論文,兩篇EI論文;項目路演現場獲得千萬投資協議……上個周末,在2019年江蘇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高層次人才·創投資本·創新項目「四對接」的活動現場,記者圍觀了一次高水準的人才展示。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9月21日,教育部雙一流名單公布,浙江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入選一流學科數共有18個,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 他發表6篇SCI、6篇EI、1篇為《Nature》子刊論文,榮獲寶鋼特等獎
    博士專業為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目前在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跟隨中國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崔鐵軍教授從事微波天線與人工電磁表面的研究。博士期間,他在國際一流期刊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25篇,影響因子總計204.863,引用次數總計701次,h指數13;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高水平SCI期刊收錄6篇,EI收錄6篇;一作SCI論文總影響因子高達69.579,引用次數達231次,其中有一篇為《Nature》子刊,兩篇被選為封面,三篇發表在影響因子高於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Web of Science統計中,四川大學外科學研究方向中僅有的5篇高水平論文之一!)」。01爭議不斷是「開掛」還是灌水?去年,按照慣例,華西臨床醫學院公布了的2019屆榮譽畢業生。但3名榮譽畢業生發表的SCI數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質疑。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miR-34a作為關鍵的破骨細胞抑制劑和潛在的治療策略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店主稱「不違法」
    「論文寫手」在論文小鋪上兜售論文。網頁截圖10年前,記者曾以《房奴博士一年賣8篇SCI論文》為題,揭露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網上售賣論文事件。10年後,當年30歲的「房奴博士」已變身為40歲的「論文寫手」,不變的是他在網上開設的「SCI論文小鋪」仍在開張,廣告中還特意突出「十年老店」的標籤。
  • 這所大學的22篇博士論文被抽檢,竟然高達30%的論文存在問題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因研究生論文送審後不合格,高校處罰導師,包括停招、影響晉升等》,如下:5月7日,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網站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我校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抽檢結果及處理意見的通知2018-2019學年度博士學位論文共計149篇,按照《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規定的15%左右比例隨機抽檢,送審博士論文22篇,其中法學博士學位論文17篇,其他學科博士學位論文5篇;碩士學位論文共計2288篇,按5%左右比例隨機抽檢,送審碩士學位論文114篇,其中學術型碩士學位論文58篇,專業碩士學位論文56篇。共抽取136篇博士碩士學位論文。
  • 施一公學生,白蕊:5篇Science、2篇Cell論文,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
    迄今已經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7篇,其中5篇發表於美國《科學》期刊(影響因子:41.058),2篇發表於美國《細胞》期刊(影響因子:31.398),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文章6篇,2篇排位第一,引用次數累計373次。可能很多人不知道《Science》這本雜誌的權威性,也有很多人曾問: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是什麼水平?
  • 西工大「硬核學霸」集體亮相:保研清華、發17篇SCI論文、太優秀……
    2、周易成,2017級航空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共黨員,師從呂震宙教授。他在2018-2019學年學業測評1450分,在航空學院碩博研究生中位居第一。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並發表論文11篇,包括9篇SCI、1篇EI。由於較突出的論文成果,他獲得了2019年度西北工業大學博士論文創新基金的資助。
  • 售賣SCI論文百餘篇 網上論文小鋪咋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網頁截圖  10年前,記者曾以《房奴博士一年賣8篇SCI論文》為題,揭露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網上售賣論文事件。10年後,當年30歲的「房奴博士」已變身為40歲的「論文寫手」,不變的是他在網上開設的「SCI論文小鋪」仍在開張,廣告中還特意突出「十年老店」的標籤。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16篇SCI論文就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西安交大碩士孫光宇是第一人嗎?
    8篇、EI會議論文4篇,另以其餘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2篇;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研究生標兵」、國家獎學金2次、高電壓技術專業「嚴璋」獎學金和「遠東」獎學金、電氣學院年度人物等獎項。Feringa院士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共同發表論文(如下圖所示)。
  • 全球前0.1%!武漢教授團隊,入選多篇ESI高被引和熱點論文
    6篇、全球Top 0.1% ESI熱點論文3篇,其中陳漢新教授新增4篇高被引論文和3篇熱點論文、肖波齊教授新增2篇高被引論文。陳漢新,武漢工程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是多個專業學會會員、國際會議分會主席和組委會成員,以及二十多個國際著名學術雜誌論文評審專家。長期從事機械系統故障診斷和壽命預測、大型結構設備高清晰度無損檢測、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和智能檢測、等領域研究。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