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表6篇SCI、6篇EI、1篇為《Nature》子刊論文,榮獲寶鋼特等獎

2020-12-05 中國校園在線

寶鋼教育獎的設立始於1990年,是由寶鋼獨家出資設立、政府支持指導、專家諮詢策劃、高校積極參與的全國最具知名度的教育獎項之一。

隨著2019年度寶鋼獎評比落下帷幕,東南大學光榮簿上又將增添8個與努力、奮進有關的師生的名字。其中,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張磊,以其突出的創新能力和協作精神、豐碩的科研成果以及優異的綜合素質,榮獲了2019年度「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

「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獲得者

張磊博士(右二)上臺領獎

張磊博士,本科就讀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績優異,於2015年免試保送至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博士專業為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目前在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跟隨中國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崔鐵軍教授從事微波天線與人工電磁表面的研究。

博士期間,他在國際一流期刊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25篇,影響因子總計204.863,引用次數總計701次,h指數13;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高水平SCI期刊收錄6篇,EI收錄6篇;一作SCI論文總影響因子高達69.579,引用次數達231次,其中有一篇為《Nature》子刊,兩篇被選為封面,三篇發表在影響因子高於10的期刊上。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了各種榮譽,包括「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兩次「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羅德與施瓦茨獎學金」、「東南大學三好研究生」、「東南大學博士學業獎學金」以及「東南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等,併入選「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的名單。

同張磊博士的會面,是帶著崇敬與好奇的一場探尋

初次接觸張博,發現他是一個性格比較內斂、慢熱的人,通過進一步的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到他待人接物都很友善、謙遜,做事也非常認真專注。在請他用三個關鍵詞概括自己時,他認真想了想,緩緩說出:「專注、堅持、自律」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原無線電系)是我校的驕傲之一,它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同時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一流的試驗平臺,吸引了眾多學子的目光。2015年,張磊保送至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讀博。

張磊具體的研究方向是人工電磁編碼超表面在5G和未來6G智能通信、以及國防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他每天都早早來到實驗室,查閱文獻,時刻追蹤相關領域的最新學術資訊,就連節假日都是如此。在提到自己研究領域的現狀和前景時,張磊專注地說:「電磁波是通信的信息載體,人工電磁編碼超表面可以集成輻射和散射為一體,能夠實時操控電磁波,在雷達成像、電磁隱身等領域有潛在應用。也能夠直接編碼信息,在毫米波高頻段和太赫茲頻段構建極簡的通信體系,具有一定的優勢。」

回顧博士階段發表的6篇自己作為第一作者的SCI論文時,張磊說,「每一篇論文出爐的背後都有很多汗水,從最初idea醞釀到理論推導、仿真模擬,接著做實驗論證,最後投稿、拒稿、來回修改,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第一篇論文的發表,那時他剛開始接觸科研,遇到了很多挫折,在師兄師姐的幫助下,漸漸掌握了仿真和實驗技巧。他的第一篇論文投到了天線領域權威期刊IEEE TAP,收到大修意見,整整五頁的審稿意見和近40個專業問題。經過一個半月的修改,回覆信達7000多詞,後面又經過了三輪小修,文章才被錄用。談到這裡時,他感慨道,「整個過程下來,在跟審稿人來回多次交流的過程中也學到了很多,對審稿人的專業水平深感佩服,也為我後續做研究做了很好的鋪墊。」

他認為,發高水平論文,不僅要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和開放的視野,還要多閱讀文獻,特別是高水平期刊的高質量論文,同時注重積累,做好文獻閱讀記錄,找準方向去深挖。另外要「見賢思齊」,多與人交流,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在本科學習階段,張磊就聽數個授課老師提起過崔鐵軍教授,對崔老師在電磁學領域的建樹非常崇敬。保研至東大前,張磊便聯繫了崔老師,在郵件裡,崔老師給予了他很多指點和幫助。也正是由於崔老師的人格魅力與學術造詣,更加堅定了他在東大讀博的決心。

這一路走來所取得的成績都離不開導師的指導和幫助。」當談到導師對自己的影響時,張磊說道,「崔老師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在科研一線,做事嚴謹細緻,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讓我深受感染。」

崔老師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很高的學術平臺和寬鬆的科研氛圍,並且因材施教,他能很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對學生給予包容和鼓勵。在做研究方面,他一直鼓勵學生去嘗試,在論文修改方面,也非常細緻和認真。儘管崔老師平時非常忙,但一般在學校的時候他都會找張磊聊聊科研進展、指點一些方向,也會給他一些生活上的幫助和建議。「好幾次在凌晨一兩點收到崔老師的郵件。有時候即便老師出差在外,不管多晚,他也會及時給我回覆郵件,跟我討論一些科研問題。」

在提及課題組時,張磊喜悅地說:「課題組是一個大家庭,氛圍很好,我能取得的這些研究成果得益於老師和師兄師姐們先前的研究基礎。課題組有很多優秀的同門,我們會發揮各自的優勢,建立合作。從初期想法的討論、理論的摸索到仿真模擬,都離不開和同門師兄弟姐妹們的交流討論。在實驗系統測試過程中遇到困難,也會找有相關經驗的同門或老師請教。人多力量大,可以解決遇到的很多困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為了產學研結合,更深層次了解工業界的需求,張磊多次前往國防軍工研究所調研,參觀一些先進武器裝備系統並了解其艱辛的研製過程,他深切地感受到早年技術攻堅的難度和挑戰。他發現,「做科研不僅僅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同時也要結合國家的需求,敢於攻堅。還要多參與一些項目,爭取使研究成果落地生花。」

除了調研活動,張磊也曾在本科期間參加學校組織的暑期山區支教活動。「支教期間每天跟孩子們一起吃大鍋飯,每晚跟支教隊員們一起開會總結、備課。那段時間特別充實。」回憶起這段已過去多年的經歷時,他的語氣裡依然帶著滿滿的幸福感,「小朋友們都很純真可愛,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傳授一些新的思想和觀念,讓他們意識到可以通過努力學習走出山區。」

「與其蹉跎度時日,不如勤奮在當年」

科研之餘,張磊也會充分利用閒暇時間來充實自己。雖然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與實驗室為伴,但空閒時他也會閱讀新聞、瀏覽知乎或者看看B站視頻等放鬆身心。他喜歡打籃球、健身、遊泳和爬山,也喜歡看電影和紀錄片。「我覺得健身很減壓,喜歡舉鐵到力竭。一般每周都會有三個晚上去健身房鍛鍊1小時,周末的話,天氣好也會去爬爬山或者去玄武湖走走。」

在問及未來的規劃時,他心裡已有明晰的方向,「博士畢業後希望出國繼續深造,進行博士後研究,領略不同的研究氛圍和科研思路。」

張磊學長的寄語

「東大的平臺很好,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軟硬配套資源和發展機會,整體氛圍比較開放自由,周圍的小夥伴們都很優秀,可以相互學習。我希望學弟學妹們勤奮刻苦,堅持不懈;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開拓一片天地。未來是你們的!」

這就是東大的「寶藏男孩」張磊,他不懈地探索著、奮鬥著、追尋著。如今,新的徵程已經開始,祝願張磊擁有更廣闊的一番天地,一如他的名字:「磊磊軒天地,詩書有雋動」。

來源:東南大學研究生 採寫、責編 | 水鳥 小雪人 張妮妮 圖片 | 張磊

部分圖片及文字源於東南大學教育基金會 東南大學研究生會 宣傳與新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西工大「硬核學霸」集體亮相:保研清華、發17篇SCI論文、太優秀……
    2019年國家獎學金、優秀學生標兵、寶鋼獎學金、「創新創業之星」獲得者。6、張寶收,航海學院博士生,兵器科學與技術專業,導師為宋保維教授。綜合測評744分,連續3年在學院全年級博士中排名第1。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5篇:含10篇SCI論文(6篇為一區,本學年2篇),並連續三次獲得「標兵」稱號、「國家獎學金」等。
  • 本科生學霸:他發表SCI論文6篇,4篇一作,專業前3,保研中科院!
    他說,自己的使命就是以新能源為切入點,著力解決國家「燃煤之急」,為「能源安全」和「綠水青山」貢獻一份力量。「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從那個對物理和化學充滿熱情的高中生,到如今在新能源領域找到人生奮鬥方向並取得初步成績的「學霸」,材料與能源學院2015級本科生曾術茂在成電的這四年過得很充實。
  • 武大學霸:還在讀本科,他就已發表6篇SCI論文,獲「特獎」,太牛了!
    武漢大學人物簡介:謝天,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2016級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大一時加入基礎醫學院張秋萍教授的腫瘤免疫實驗室,大二時發表兩篇SCI(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國家級大創項目負責人,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學習。目前還有四篇SCI論文已被接收,其中第三作者一篇、第四作者兩篇,還有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論文正在審稿中。
  • 本科生一作發10篇1區SCI,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
    這「親切的」實驗室對於就要畢業遠行的他,也是即將分別的實驗,胡啟琨的眼裡滿是不舍。 在南科大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胡啟錕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 本科期間發表6篇SCI論文,校方:已達博士畢業水平
    發表6篇SCI論文,其中,4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16,這樣亮眼的科研成績出自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2015級本科生曾術茂,而這已達到電子科大博士畢業水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興趣愛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使命和責任。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不過,相比男主的送房、送車,大家更關心的是他「送」了5篇SCI論文給女主。對於頭懸梁錐刺股、只為發表一篇SCI論文的博士們來說,5篇SCI論文真的太有震撼力了,其中還包括一篇發在《自然》子刊的論文。5篇SCI論文對於博士意味著什麼?到底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這引發了人們的熱議。送了哪5篇論文?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3個榮譽畢業生發表的文章分別為:榮譽畢業生A: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榮譽畢業生B:SCI論文30多篇。榮譽畢業生C:發表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並列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篇。
  • 特等獎!優秀!
    喜報近期,2020年度寶鋼教育基金會評審工作會議在湖南長沙舉行。我校電信學院博士生楊汨榮獲2020年度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運輸學院教授聶磊榮獲優秀教師特等提名獎。副校長高豔作為寶鋼教育獎評委出席評審工作會議。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西大有「理」:計算機學霸發表近15篇SCI/EI的科研之路
    ②論文類:除五篇一作SCI/EI論文論文外,還發表近十篇非一作SCI/EI論文,其中包括兩篇頂會論文{ IJCAI 2017(二作),IJCAI 2018(三作)},SCI一區期刊論文TKDE(四作,同等貢獻),以及其他高水平SCI英文期刊論文,如World Wide Web,Neurocomputing等期刊。
  • 6個學科挺進全球前1%!發表1966篇SCI!南京這所大學厲害了!
    南林繼續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在周期總結工作中得到專家組充分肯定,學校整體建設和學科建設階段目標全面達成,其中三個領域領跑國際;農業科學、材料科學、化學、環境與生態學4個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目前共有6個學科躋身ESI全球前1%。
  • 5篇sci什麼水平值多少錢 李敏劈腿陸炎事件院長兒子為其買房
    5篇sci什麼水平,sci是什麼陸炎送李敏5篇sci值多少錢有多厲害,相信大家最近都被復旦女博士陸炎李敏事件刷屏了,而陸炎為愛還送復旦女博士李敏整整5篇sci,惹來不少網友羨慕,直言李敏就是科研界妖姬。陸炎送李敏5篇sci究竟有多厲害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 合肥工業大學參與的PCAWG聯盟在《Nature》發表6篇研究論文!牛!
    6篇《Nature》!合肥工業大學參與的PCAWG聯盟在《Nature》發表研究論文2020年2月6日,PCAWG(Pan-Cancer Analysis of Whole Genomes,泛癌全基因組分析)聯盟在《Nature》正刊發表了6篇論文,合肥工業大學楊善林院士和丁帥教授是集體作者的成員。
  • 科研榜樣:他發表學術論文13篇,SCI8篇,說,科研一定要腳踏實地
    主要研究方向為多智能體系統控制、增強學習與自適應優化、機器人應用研究。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學業一等獎學金、優秀研究生等獎勵和榮譽。目前共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SCI論文8篇,領域Top期刊論文2篇,中科院JCR一區期刊1篇,二區期刊5篇,機器人領域國際頂級會議2篇。
  • 成都電子科大學霸發表30篇SCI論文 又獲王大珩光學獎
    4月13日,第十五屆王大珩光學獎評審會在北京召開,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推薦參評的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永團隊李劍峰教授指導的博士生羅鴻禹從來自35所高校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王大珩光學獎-高校學生光學獎」。
  • 發表6篇SCI!湖北博士:包攬各類獎項,連續三年獲一等獎學金
    在武漢工程大學本科到博士十餘載的時光,他把學習烙進生活,勤思成為了他最真實的寫照。他發表SCI論文6篇,中文核心論文2篇,公開發明專利7項,授權發明專利1項;連續兩年榮獲武漢工程大學"優秀研究生",連續三年榮獲武漢工程大學"一等學業獎學金";榮獲2018年度化工與製藥學院"年度科研之星";榮獲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湖北省第十二屆大學生化學(化工)學術創新成果報告會"三等獎。他就是2019-2020年度國家獎學金的獲得者,武漢工程大學化工與製藥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馮健。
  • 一年發表14篇SCI論文牛人經驗分享
    因此800期刊網結合SCI論文個人投稿經歷,提供給小夥伴們一點思路,幫助小夥伴們順利完成SCI論文發表。  01科研創新和選題  科研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往往關係到論文是否順利發表。經濟學家郎鹹平認為,創新就是在過去別人的基礎之上,能夠有一點點小的突破,一點點小的不同。我本人發表的幾篇關於動物模型的論文,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做了一點小小的改進。
  • 她來自深圳大學,發表SCI論文1篇,EI論文8篇,參與國家項目2項……
    個人簡介左路路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2017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學術研究:研究領域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特徵工程、數據挖掘、優化調度等,在該領域發表SCI論文1篇,EI論文8篇,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深圳大學新引進教師科研啟動項目1項,主持深圳大學研究生創新發展基金項目1項,獲得軟體著作權1項,參與國際會議報告3次。
  • PCAWG聯盟6篇Nature、15篇Nature子刊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揭示...
    在發表在最新一期Nature期刊的6篇論文中,全基因組泛癌分析(Pan-Cancer Analysis of Whole Genomes, PCAWG)聯盟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全面、最雄心勃勃的癌症基因組薈萃分析。與以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癌症基因組的蛋白編碼區域不同,PCAWG聯盟分析了整個基因組。
  • 這位學霸真牛:他發表30篇SCI論文,發明專利28項,獲國內大獎!
    4月13日,第十五屆王大珩光學獎評審會在北京召開,電子科技大學推薦參評的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永團隊李劍峰教授指導的博士生羅鴻禹從來自35所高校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王大珩光學獎-高校學生光學獎」。該方向於2012年被光子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Photonics》進行了聚焦報導,將其與「中紅外光頻梳」和「中紅外量子級聯雷射」並列為未來中紅外光子領域的三大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