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學霸:他發表SCI論文6篇,4篇一作,專業前3,保研中科院!

2020-12-05 中國校園在線

從初窺學術殿堂的門逕到越走越深,曾術茂對新能源的熱愛已經到了痴迷的地步。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興趣愛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使命和責任。他說,自己的使命就是以新能源為切入點,著力解決國家「燃煤之急」,為「能源安全」和「綠水青山」貢獻一份力量。

「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從那個對物理和化學充滿熱情的高中生,到如今在新能源領域找到人生奮鬥方向並取得初步成績的「學霸」,材料與能源學院2015級本科生曾術茂在成電的這四年過得很充實。

本科期間共發表了6篇SCI論文,其中,有4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16。現在,他被保送至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繼續深造。距離夢想又近了一步,但是,他仍然不斷告誡和激勵自己:「任重而道遠,必須再接再厲!」

1、啟夢:因夢想與成電結緣

曾術茂在高二時就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那時,作為一枚理科生,他對物理和化學尤其喜歡。在一次化學課上,他了解到了新能源在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方面的重要意義,於是,懵懵懂懂地意識到,這或許就是自己的理想所在。

後來,他逐步關注了解到更多信息,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能源安全的現狀、問題和國家戰略需求,也從新聞報導中了解到中國對煤炭的消費量過大造成「十面霾伏」的巨大環境壓力,以及中國在石油戰略方面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戰略壓力。

這種認識,使他更加篤定自己的夢想,那就是從新能源入手,尋求破解之道。高三接近尾聲,如何填報志願的問題擺上議事日程。他查閱了許多資料,了解了許多開設了新能源相關專業的大學,覺得電子科技大學在該領域出類拔萃,讓自己十分心動,於是果斷報考,把新能源材料與器件作為自己的第一志願第一專業。

時至今日,他還清晰記得高考後的那個暑假,有一天早晨當他打開手機看到高考成績和錄取結果時內心的激動。就這樣,他與成電結緣了——成電成了他的夢想的新起點。

在學院導生張昌華的鼓勵和幫助下,大一下學期,曾術茂順利加入了長期致力於燃料電池以及儲能鋰電池相關研發工作的李廷帥副教授團隊,從此開始,他從一個科研的「門外漢」逐漸走進了新能源的宏偉學術殿堂。

2、成長:從零開始成為「學霸」

「萬事開頭難。」基礎知識空缺、英語水平不足,是一個科研「萌新」面臨的巨大挑戰。但是,曾術茂並不會被困難輕易打倒,他在刻苦的學習和實驗中,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料,大量閱讀文獻、認真記筆記。每次閱讀,他都帶著問題有目的地搜尋,以提高利用文獻的效率。

剛看到好幾千字的英語論文,還有複雜的物理公式,以及令人頭昏眼花的物理場,他頓時心裡發怵了。但是,在徐民師兄的幫助下,他學會了如何看論文、如何操作軟體。徐民耐心地給他講解燃料電池的相關理論,使他慢慢入門。

「有時候,我會問一些很幼稚的問題,比如電解質的電導率是多少,把師兄氣得很慘,他狠批我一頓,勒令我多看論文,還給我安排論文分享報告,讓我一個大一新生向研究生講論文。」徐民還多次「敲打」他,讓他堅持不懈地到實驗室學習,不許有絲毫懈怠!

現在回憶起這些「慘痛」經歷,曾術茂只有感激。他說,「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和學長,我深感慶幸,他們的寬容和引導,讓我慢慢地進入了科研狀態。」此後,李廷帥副教授開始讓他接手大學生創新設計的課題。他接到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研究氣孔率對燃料電池熱應力分布的影響。

氣孔率是燃料電池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此前,學院有一位師兄已經用理論研究的方式探討過這個物理量並發表了一篇SCI論文。曾術茂發現,以前的研究只考慮了傳質領域的問題,而沒有把問題進一步推向電化學和力學領域。他意識到,氣孔率的變化會導致電化學反應能壘和活性位點的變化,還會對電池組件的力學性質造成很大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出發,他深入研究並計算了燃料電池的熱應力分布以及氣孔率對燃料電池熱應力分布的影響。稿件投稿後,很快被《國際氫能》發表。巧合的是,此前那位師兄的文章也是發表在這個期刊。

3、挑戰:「導師一次性布置了三個課題」

做第一個課題,其實並不順利。曾術茂幾乎每天都會看到電腦上顯示「Error: the solution has failed.」他只好一遍又一遍地改參數、改物理場、改求解器,甚至有時候感到茫然。直到2017年初,他再去算的時候,電腦上終於成功給出了結果。

這次做課題的經歷,讓他明白了做科研的艱辛,也讓他體驗到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他說,「一件事情只要有成功的可能,就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直到獲得成功。」後來,他在上《概率論》課程的時候,任課老師竟然用數學方法對燃料電池的熱應力分布進行了嚴格證明,這讓他大開眼界:原來學術是一個如此精彩的世界!

此後,他在課題研究中逐漸總結經驗,想各種辦法讓計算快、更方便。他開始意識到,網格和迭代方法對計算效率十分重要,於是他逐漸將網格精細化,同時不斷迭代以前的求解結果,從而讓科研的工具更先進、運用更成熟。

對於曾術茂的工作,李廷帥副教授看在眼裡,十分欣賞。後來,他一次性給了曾術茂3個課題,分別是「硫毒化對燃料電池熱膨脹行為的影響」「大電流下電極剝離行為的力學解釋」和「不同連接件和電極的接觸方式對電池熱膨脹行為的影響」。布置任務時,他特意對曾術茂「加壓」:「你仔細做,反正這些都是你的!」

挑戰巨大,但曾術茂已然臨危不懼。他瘋狂查文獻,然後設計計算方案。進入「忘我」狀態後,他甚至感覺周圍的一切都與自己無關,腦子裡每天想著課題,做夢也是模型的收斂曲線。「那是我最充實、最美好的一段時光!」他說,「科研讓人忘卻煩惱、忘掉一切,這實在是一種美妙的狀態!」

圍繞這三個課題,他又發表了5篇SCI論文。在此過程中,李廷帥副教授經常指點曾術茂怎樣去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此,曾術茂說:「李老師沒有具體教我如何計算,但他從更高的層面培養我的科研思維,這種科研方法的訓練使我受益終生。」

4、新途:矢志新能源開啟新徵程

隨著對能源領域的更深了解,曾術茂意識到,只做數值模擬可能還不夠,雖然數值模擬能從理論層面對宏觀問題給出一些解釋,但要真正做出改變世界的新材料,讓科研成果更快地發揮它的價值,非進行實驗不可。而實驗領域又包括了更廣泛的內容,這就需要自己做出更多的努力、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大三結束後,曾術茂被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智林傑研究員看中,從而獲得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智林傑在富碳納米材料的構建與結構控制、高性能富碳納米材料、富碳納米材料在能源與環境領域的應用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曾術茂相信,在智林傑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將在新能源領域開闢一片新天地。

在成電四年,曾術茂收穫了不少鮮花與掌聲。他榮獲四川省優秀畢業生,連續三年專業排名前三,獲國家勵志獎學金2次、人民一等獎學金1次,發表SCI論文6篇。而這個過程,同時也是他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過程。

「人總是在不斷的批判和否定中前進,在曲折迂迴中看似好像又回到逐夢的起點,其實是邁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人生正是由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目標或者夢想構成的。」他說,「我將永遠感激成電,感激在我逐夢道路上遇到的領路人,是他們給了我學習的機會和向前發展的可能!」

來源:電子科技大學 文 | 學生記者團 楊棋凌 謝欣桐 編輯 | 李果

相關焦點

  • 西工大「硬核學霸」集體亮相:保研清華、發17篇SCI論文、太優秀……
    6、張寶收,航海學院博士生,兵器科學與技術專業,導師為宋保維教授。綜合測評744分,連續3年在學院全年級博士中排名第1。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5篇:含10篇SCI論文(6篇為一區,本學年2篇),並連續三次獲得「標兵」稱號、「國家獎學金」等。
  • 學霸團來了!湘大同一學院10人被保研至中科院化學所
    應用化學專業 蔣穎 兩篇SCI | 專業第一 | 教官 | 輔導員 ◾平均績點3.846,平均分90.53 ◾ 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以並列一作發表SCI論文一篇 ◾ 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以並列一作發表一篇SCI論文 ◾ 作為學生代表參加了第九次全國毒理學大會,並做了分會場報告
  • 本科生一作發表10篇SCI,累計影響因子90+
    南科大本科生胡啟錕,在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
  • 88名本科生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我電的這個學霸年級厲害了!
    截至6月30日,全年級88人共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包括ACMMM、NIPS、ICLR、ICML、IJCAI、ECCV、SIGKDD、SIGIR、ICC、IoT、TVT等一系列國際頂級會議或期刊。學院本科生獲得多媒體領域頂級會議ACMMM最佳論文獎;本科生在國際頂級期刊ICLR上發表論文,均實現了我校本科學子在這一領域的首次突破。
  • 超級學霸!他讀大二時,就已發表6篇SCI論文!申請到國家級項目!
    對於眾多做學術科研的人而言,能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上一篇論文,都足以是讓自己頗感自豪的事。而能在大學本科期間,就能屢次在國際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更是讓人膜拜。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樣一位學霸,名叫,謝天,這位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2016級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截止目前卻已經發表了好幾篇重量級的論文:大二時發表兩篇SCI(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截至目前,還有四篇SCI論文已被接收。
  • 本科生發表14篇SCI論文,一作9篇發在一區top期刊
    累計發表SCI二區以上論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9篇,並且都發表在一區top期刊上,4篇被選為封面論文;兩項國家專利正在資質審查中;收到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多倫多大學PhD口頭offer……在南科大2019年國家獎學金答辯上,南科大化學系大四學生胡啟錕憑藉優異的表現,受到同學們的關注。
  • 優秀: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這10名學子全部被保研到了中科院化學所!
    蔣穎 兩篇SCI | 專業第一 | 教官 | 輔導員平均績點3.846,平均分90.53 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以並列一作發表SCI論文一篇 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以並列一作發表一篇SCI論文 作為學生代表參加了第九次全國毒理學大會,並做了分會場報告
  • 本科生一作發10篇1區SCI,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
    5月,南科大全體畢業年級本科生陸續返校。致仁書院、化學系2016級本科生胡啟錕在返校後便迅速投身到了闊別已久的實驗室。這「親切的」實驗室對於就要畢業遠行的他,也是即將分別的實驗,胡啟琨的眼裡滿是不舍。 在南科大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胡啟錕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
  • 他發表6篇SCI、6篇EI、1篇為《Nature》子刊論文,榮獲寶鋼特等獎
    博士期間,他在國際一流期刊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25篇,影響因子總計204.863,引用次數總計701次,h指數13;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高水平SCI期刊收錄6篇,EI收錄6篇;一作SCI論文總影響因子高達69.579,引用次數達231次,其中有一篇為《Nature》子刊,兩篇被選為封面,三篇發表在影響因子高於
  • 2020清華特獎入圍名單公布:電子系學霸兩篇頂會一作
    據清華小五爺園,2020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入圍名單已經公布,共有15名同學入圍。△名單來自公眾號「清華小五爺園」按程序,這15名同學將參加答辯,最終票選的前十名同學獲得特獎。15人中有4位同學與計算機相關,他們分別是:電子系劉泓、計算機系張晨、自動化系蔡燁怡、交叉信息學院呂欣。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3個榮譽畢業生發表的文章分別為:榮譽畢業生A: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榮譽畢業生B:SCI論文30多篇。榮譽畢業生C:發表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並列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篇。
  • 學霸:他以一作發表SCI論文多篇,全獎直博麻省理工學院,太優秀
    大一就將寢室改造成小型「實驗室」,把各領域的學術論文當課外書讀,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多篇SCI期刊和國際會議論文,時刻關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焦點問題,這樣的學霸操作你見過麼?2019年2月4日農曆的除夕夜,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王金辰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EECS)系博士項目錄取,並獲得全額獎學金資助,研究方向為毫米波/太赫茲集成電路與系統。據悉,麻省理工學院的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是全球該領域最頂尖的院系。
  • 廣州大學本科生在國際期刊發表七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朱漢斌 何蘊華報導】記者5月13日從廣州大學獲悉,由該校化學化工學院邱燕璇等5名本科生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光、電、磁多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已在國際化學領域5大頂級期刊發表了7篇全英論文。
  • 那個連發 10 篇 SCI「令碩博汗顏」的本科生,最近飽受質疑...
    圖片來源:新聞標題多發低分刊物被疑灌水3 月,她的第 10 篇一作論文Reactions of 2-Aza-21-carbaporphyrin with Aniline Derivatives發表在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上,該雜誌影響因子
  • 武大學霸:還在讀本科,他就已發表6篇SCI論文,獲「特獎」,太牛了!
    大一時加入基礎醫學院張秋萍教授的腫瘤免疫實驗室,大二時發表兩篇SCI(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國家級大創項目負責人,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學習。目前還有四篇SCI論文已被接收,其中第三作者一篇、第四作者兩篇,還有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論文正在審稿中。
  • 天大博士12篇一作SCI,從本科到博士一直保持專業第一
    他曾發表論文22篇,其中一作SCI論文12篇,一區論文8篇,Top期刊論文9篇,獲授權專利2項,申請專利3項。他從本科到博士一直都是專業第一,他用奮鬥書寫人生,用汗水為青春做註腳,他就是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程熱物理專業2014級博士生,蘇文。
  • 兩年13篇SCI論文,女學霸高考失利,憑藉數學思維逆風「翻盤」!
    讀研兩年,共計發表13篇SCI論文,其中5篇一作論文,申請3項中國發明專利,3項國際發明專利,參加化為中央硬體工程院實習,獲評優秀實習生,今年斬獲竺可楨獎學金。是不是感到難以置信?這位主角就是來自於浙大2017級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連小梅。
  • 白蕊:國產女科學家,保研清華,四年發表8篇論文破解世界難題
    1992年,白蕊出生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從小就生活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她,在學習方面有著超乎常人的天賦,在很小的時候,她就表現出比別人更厲害的學習能力,考試一直都排名前列,而後來在高考中,她同樣也發揮出色,考入了百年名校武漢大學,在武漢大學裡,她顯然是個"別人家的孩子",每一門課績點都排名前列,在全專業中排名前幾名
  • 本科期間發表6篇SCI論文,校方:已達博士畢業水平
    發表6篇SCI論文,其中,4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16,這樣亮眼的科研成績出自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2015級本科生曾術茂,而這已達到電子科大博士畢業水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興趣愛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使命和責任。
  • 最容易「發論文」的4大專業,人手一篇「SCI」?碩士能發40篇!
    兩個有趣的大學生一名高考學霸在無意識間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了材料專業。他當時可能沒想到,這個專業是四大「論文發表最猛「的專業之一。另外三個分別是生物、化學和環境科學專業!後來他不喜歡科研,且非常討厭敲鍵盤、總結科研數據,卻愛上了工程問題,於是換了專業,進入了機械設計行業。相反,有另一位高考學子選擇了機械專業,卻因為喜歡研究科學中的機理過程,於是他換專業到了化學,最終在本科階段發了2篇「一作」SCI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