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眾多做學術科研的人而言,能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上一篇論文,都足以是讓自己頗感自豪的事。而能在大學本科期間,就能屢次在國際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更是讓人膜拜。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樣一位學霸,名叫,謝天,這位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2016級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截止目前卻已經發表了好幾篇重量級的論文:大二時發表兩篇SCI(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截至目前,還有四篇SCI論文已被接收。
從小就一直是學霸的謝天,說起與醫學的結緣,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本來打算報考生命科學,但是分數不夠,正好在 2016 年武大開設了基礎醫學專業,因為兩個專業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就報考了基礎醫學。
「正好高三那年看到屠呦呦被授予諾貝爾獎的報導。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辛幫助全人類抵禦疾病的事跡,讓我深受感動,也激起了我從事醫學研究工作的興趣。
」現在回想起以往的大學生活,謝天認為一點兒也不比高中輕鬆。出於對腫瘤研究的興趣,謝天在大一時就加入了基礎醫學院張秋萍教授的腫瘤免疫實驗室開始科研學習。
剛開始聽著師兄師姐的報告如同聽天書,多如牛毛的專業術語、複雜反覆的實驗操作,都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這對於一個剛入校園不久的新生而言,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去得多了還是有很多收穫的,慢慢地就能聽懂一些東西了」。
他後來回憶起這個過程,這樣形容,「過程很痛苦,壓力很大,雖說是一篇3、4分的論文,現在看來沒什麼,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光是了解專業詞彙就費了很大勁。」
謝天至今還記得大學的第一個長假 —— 十一長假,放假第一天他開始閱讀第一篇英文綜述,這篇綜述正文一共有六頁,一天讀一頁,「非常非常艱難,到最後我也沒有真正把它讀懂」。
自此,無論嚴寒或是酷暑、工作日或是節假日,他雷打不動七點起床,保證八點以前能坐在實驗室。
不過,後來證明,也正是實驗室的經歷,讓他很早就開始接受系統的科研訓練,包括文獻閱讀、實驗操作、數據分析、論文撰寫和課題設計等方面,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學術眼界也迅速得到了提升。
後來,謝天就在科研方面,慢慢展現出了自己的潛力,大二時,謝天還作為負責人申請到醫學部大創項目一項,隨後,他又作為負責人以答辯成績第一的成績順利申請到國家級大創項目一項。
做科研需要一顆安靜不浮躁的內心,只有擯棄了浮華,腳踏實地方能最終結出碩果,正如,謝天喜歡用《林徽因傳》裡的一句話,「真正的寧靜不是避開馬車喧囂,而是在內心修藩種菊,縱然往事如流,依然濤聲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