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大二的他遠赴英國。作為江蘇省高校學生境外學習政府獎學金項目成員,首批前往劍橋大學學習疾病生物學,在歷史悠久、大師雲集的劍橋小鎮,他第一次萌生了通過現代科技傳承創新中醫藥的想法。
2017年,他實現了當初定下的「小目標」,作為第一作者發表一篇SCI論文。主持一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課題,申請一項國家發明專利。
2019年,他作為第一主創,帶領團隊從全國四十餘萬件作品中突出重圍,斬獲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助力學校再捧大賽「優勝杯」。
2020年,他已累計發表SCI論文9篇,授權國家專利4項,擔任3本SCI期刊審稿人,累計榮獲校長特別獎、國家獎學金、省優乾等各級獎勵50餘項。
疫情期間,他作為第一作者在義大利著名醫學期刊《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發表了一篇關於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論文。
今天這篇青春故事的主人公,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一名95後杏林「後浪」,2014級中醫學七年制專業碩士研究生王雨軒,他將分享作為一名中醫學子,踐行中醫藥守正創新之路的奮鬥點滴。
我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14級中醫學七年制專業碩士研究生王雨軒。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仍然嚴峻,中國以強大的凝聚力率先控制了疫情,並持續向全世界提供援助,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其中,中醫藥的全程介入和科技攻關成為中國方案亮點,「療效就是硬道理」與科學內涵挖掘的完美結合讓古老的中醫藥迸發出新活力,為全球抗疫增添了信心,也為我們杏林學子指明了奮鬥方向:繼承強化中醫思維,並通過融匯現代生命科學知識推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
守 正
感謝那段心無旁騖的時光,讓我打下紮實的基礎
六年前的我剛步入校園,尚不知科研為何物。初入中醫殿堂時的忐忑,讓我加倍努力學習和背誦中醫書籍。正似《敘為醫》中所說:「夫為醫者,先須諳甲乙素問,明堂針經,俞穴流注,本草藥對」。不論《中基》《中內》《中藥》《方劑》抑或四大經典,我先囫圇背誦再慢慢消化。現在回想起,十分感慨當時美好的學習時光,讓我打下了紮實的中醫基礎,也使得我本科五年綜合績點位列專業前三,因此曾榮獲校長特別獎、國家獎學金等榮譽。我喜歡用中醫理論去思索疾病的發病、轉歸和治療,這是一種不同於現代醫學對生命的認識。在學校第二屆「厚樸杯」中醫藥知識大賽中,憑藉紮實的基本功,我代表第一臨床醫學院獲得了團體第二名、個人一等獎。
「諸家方論,並須精熟」
中醫的知識體系是一個整體,基礎知識和臨床緊密聯繫,所以中醫先輩反覆叮囑我們「讀經典,做臨床」。學校和附屬醫院都設有本科生導師,因此我們除了閱讀醫案,還可以較早地跟師侍診,在臨床病例中不斷強化中醫思維。我在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實習時,擔任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留學生的臨床翻譯。他們雖不懂中文,但在跟師時,病人的舌苔脈象、病因病機、治則治法、遣方用藥無一不詳細記錄,我們翻譯不到的地方就拿字典查詢。他們謹慎認真的樣子令我們慚愧,因此「中文八級」的我更沒有理由不認真對待每一次診治。大四時我參與錄製了《朗讀南中醫》系列視頻,其中一句「常懷拯物之心,並救含靈之苦,苟用藥有準,則厥疾必瘳」是我對自己的要求與鞭策。
中醫思維是中醫立身之本,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
此次疫情,中醫藥大顯身手,貫穿了疾病診治和預防的全過程。仝小林院士除夕到達武漢,通過對異常氣候和患者症狀體徵的考察,提出此次新冠肺炎為寒溼之疫邪引起,病性上屬於陰病,以傷陽為主線。而著名的「清肺排毒湯」,便是由《傷寒論》中四個方劑整合而成,溫病學理論和方法也廣泛運用在各地的診療過程中。中醫理論根植於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為了更好地鍛鍊中醫思維,宜「涉獵詩書,該博釋老,全之四教,備以五常」。而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對中華傳統文化對於中醫理論指導的重要性也深有體會。比如,通過閱讀《易經》《莊子》《道德經》《中庸》等國學、古代哲學著作,讓我更好地體會陰陽、五行與氣化的奧妙,更能理解中醫理論深厚的文化根基,從而對其充滿自信。
創 新
對科技創新的認識始於柔波瀲灩的康河畔
康河緩緩流過擁有八百餘年歷史的劍橋大學,難以想像這座青藤爬滿紅磚的小鎮裡不斷誕生出最富活力的科技創新成果。我們所住學生宿舍的樓下,就是當年沃森和克裡克宣布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Eagle Pub。西方人雖驚嘆於中醫針灸和推拿之術的神奇,但在內心未見真正認可與正視。在劍橋時,我作為辯手參加了「中醫與西醫」的辯論並引用了屠呦呦先生的例子,她彼時已獲拉斯克獎,而一年後諾獎的頒布,著實令世界讚嘆。那時我想,科技創新或許可以將中醫藥推向並造福世界。次年我來到美國聖路易斯大學學習,在這座曾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繁榮而如今日漸式微的城市,再次堅定了這個想法,中醫可以乘著第三乃至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翅膀飛得更遠。
回校後,我參與導師課題的研究,開始接受基礎的科研能力訓練,閱讀文獻、操作實驗、分析數據。由於一直以來對腦科學的熱愛,我最終將自己的研究興趣定於神經領域。在老師的指導下,我起初參與神經炎症相關的信號通路研究,後來逐漸轉向生物物理學與分子生物學的交叉領域,探索神經細胞內生物力學與化學信號的交互作用及其調控基因表達的模式。例如,我們將螢光張力探針通過基因編碼的方式整合在神經細胞基因組並表達,藉此分析神經元軸突生長的力學信號,並結合超高分辨結構成像,提出了全新的神經生長模型。進入碩士階段後,我在臨床上跟隨導師從事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目前,我已累計發表SCI論文9篇,其中5篇為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公開國家發明專利4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3項。近期,我被Archives of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Medical Science Monitor、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等SCI期刊破格邀請擔任審稿人,這份殊榮是對我這些年來努力的認可與鼓勵。
科技創新競賽是我在南中醫最為難忘的回憶
大二時我的作品曾因科技含量不足而在校賽中鎩羽而歸。進入課題組後,老師指導我們以創新的思維面對基礎科研,勇於嘗試將研究轉化為更具社會意義的項目,用以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我們曾用基因編輯技術將螢光張力探針與實驗動物斑馬魚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模式生物「可變色螢光魚」,用於醫學、藥學研究和環境監測,該成果獲得「創青春」江蘇省大學生創業競賽銀獎。在臨床上,中風已是我國成年人致死或致殘的首位病因,中風後腦水腫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目前仍缺少理想的治療方法。
在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我們使用多種現代科技手段揭示了缺血性腦水腫發病的分子機制,並首次採用中藥與西藥聯用的多靶點給藥方式靶向細胞內力學信號,有效緩解了腦水腫,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Redox Biology(2019即時IF: 10.5)。這項成果也受到評審專家委員會的肯定,從而使我作為項目第一主創穫得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助力學校再捧大賽「優勝杯」。
在疫情中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將大家困在家中,我時刻關注前線中醫專家們對於疾病的分析和遣方用藥,其中我注意到《傷寒論》中的經典名方「麻杏石甘湯」在此次疫情中作為基礎方被廣泛使用,效果顯著。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鼓勵科研工作者加緊開展科研攻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貢獻。我突然想到:雖然我們身在家中,但是可以使用基於計算機模擬的生物信息學方法對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化學成分、潛在靶點、作用機制進行分析與預測,為之後的研究提供方向,這個想法也受到了導師的肯定與鼓勵。
很快,來自我們南京中醫藥大學和蘇州大學的十餘名同學通過網絡聚在了一起,對麻杏石甘湯展開生物信息學分析,並時刻關注不斷更新的文獻,討論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病理特徵與治療思路。經過一個多月夜以繼日的努力,研究結果初步完成。
隨著義大利成為疫情「重災區」,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將文章投往義大利SCI醫學期刊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這本期刊雖然從未發表過與中醫藥相關的研究,但這次十分迅速地接受並發表了我們的文章。通過闡釋中醫藥科學內涵,幫助推動中醫藥「走出去」,我們總算為全球抗疫、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盡了自己的努力。
回想這六年,我從對科研一無所知到略有心得,衷心感謝學校和學院提供的機遇與平臺、老師們的諄諄教誨、團隊成員的互幫互助。經過這些歷練,我覺得對於有志於通過現代科技傳承創新中醫藥的杏林學子而言,具備中醫藥文化自信、完備的知識體系、自學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意識和端正的科研態度十分重要。臨床療效是評價中醫優勢的金標準。在現代語境中,傳承弘揚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需要深刻闡發其科學內涵與作用機制,這就需要綜合多學科交叉研究和現代科技手段,要求我們具備健全的知識體系、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創新團隊構建也尤為重要。
「常懷拯物之心,並救含靈之苦」
繼承好祖國醫學豐厚的遺產
融匯現代前沿生命科學知識
推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
是「後浪」前行的不竭動力
來源:南京中醫藥大學 撰文:王雨軒 編輯:田 樂 審核:劉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