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研究生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14篇SCI論文

2020-11-27 騰訊網

邱超,男,漢族,198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現為江南大學食品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8本頂級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14篇,其中一區論文10篇,累計影響因子達60以上;現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Food Chemistry等10餘本國際SCI期刊邀約審稿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金龍魚獎學金」等榮譽;主持「江南大學優秀博士培育基金」、「江蘇省研究生創新項目」、「江南大學博士研究生海外研究計劃」等項目。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的勸學之句,是一直激勵邱超同學堅定前行的座右銘。他始終堅信,學海無岸,唯有帶著「耐心、恆心、信心、雄心、愛心、虛心」,不斷砥礪前行。

1

揚帆起航追逐夢想

2016年夏,雖是烈日炎炎,邱超同學背起行囊,踏上了去往江南大學的行程。在去之前,他已經對有著特色鮮明的品牌專業「食品第一」、「輕工高等教育」美譽的江南大學極為嚮往,而當踏入學校大門的那一刻,看到「篤學尚行,止於至善」的校訓,他決定潛心學習、努力科研,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之才。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邱超同學政治方向堅定,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真學習黨的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堅定自己的信念,用正確的理論與知識武裝頭腦與心靈,為實現新時期的「中國夢」而奮鬥。

答辯

02

潛心科研不斷求索

邱超同學科研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博士前兩年他的研究並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也曾經歷過科研彎路。他的研究致力於解決功能性活性成分吸收難題。目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已成為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許多功能性活性成分具有較好的預防及提高免疫調節效果,由於在消化道內溶解性差,人體吸收利用率很低,因此,找到一種合適的納米運載體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而他所在的課題組對環糊精載體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本以為利用課題組的研究基礎會順風順水,從酶的提取、分離到純化入手,探索了近一年的時間,然而卻發現,環糊精由於分子空腔大小的限制,並不一定是最佳的包埋載體,通過一段時間的查閱文獻,發現環糊精是超分子體系的重要一員,可以與金屬離子自組裝形成一種多孔的晶體材料,而目前對於這種配合物的合成及尺寸的控制,主要採用添加化學表面活性劑的方法。如果採用綠色、安全的方法製備,這或許是一種優良的載體,在食品及藥品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潛力。

通過對目前澱粉基納米顆粒的製備方法及晶體顆粒尺寸控制的手段等相關文獻的查閱,提出了一種簡單綠色晶種誘導的方法製備環糊精晶體材料的新方法,有效的解決了目前使用化學表面活性劑對樣品造成潛在的化學汙染,通過對文獻的積累,也整理了一篇綜述文章,發表在一區TOP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上,影響因子IF=8.519。

03

堅定信念砥礪前行

科研有路勤為徑,學術無涯苦作舟。邱超同學始終堅信,付出就一定會有結果,時間會將你的理想變為現實。在導師及各位同門的鼓勵與幫助下,從最初的課題討論定位、實驗設計梳理以及數據收集整理等基礎性工作,到之後的SPSS、Origin等數據處理軟體的學習,文章的寫作等,讓其收穫頗豐,在科研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時至今日,邱超同學已經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Carbohydrate Polymers》等8本國際知名TOP期刊發表SCI14篇,根據最新的中科院分區,其中發表在一區期刊的SCI達10篇,累計影響因子已達60以上,Google scholar累積引用次數達500次,h指數達12(位於食品科學與技術領域全球高產作者TOP100)。

基於上述研究工作和階段成果,其博士課題獲得了「江蘇省研究生創新工程項目(KYCX18_1758)」,「優秀博士研究生培育基金」,及「江南大學博士研究生海外研究計劃基金」等項目支持。在碩士學習階段,也曾多次獲得校、院獎學金,省級校級競賽獲獎以及多項榮譽稱號。2014年「創青春」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獲國家級「銀獎」;獲2015年度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等。

在美國麻薩諸塞大學實驗室

04

熱衷實踐樂於奉獻

邱超同學一直堅信「榜樣的力量」,在科研方面,我的導師金徵宇教授,優秀的校長特別獎獲得者陳龍師兄,一直是我努力奮鬥的榜樣。而對於師弟師妹們,我也將以飽滿的熱情,給他們樹立一個榜樣。利用空餘時間毫不保留的分享自己的科研經歷,講解相關儀器操作與學術軟體的使用,指導他們書寫SCI文章。在他們獲得成績,取得成果的同時,我也收穫了科研的靈感與分享的喜悅,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工作中,邱超同學積極參與學院工作,擔任食品學院科研平臺助理,食品學院安全巡查員等,獲得了老師與同學的認可與支持。在生活中,邱超同學自信、向上,樂於助人,善於和同學溝通,也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參加經驗交流活動

在社會實踐與人際交往方面,邱超同學一直是奉行鍛鍊自我、寬以待人、熱於奉獻。積極參與了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第六屆董事會和第九屆中美食品業高層論壇等志願者服務,作為車隊志願者負責人,負責將參會嘉賓從車站接往會場及酒店,對他們遇到的問題積極耐心講解。這幾次志願者服務經歷讓我切身體會到了志願者工作的艱辛、責任的重大,也體會了助人的喜悅,更加堅定了今後繼續努力參加各類志願服務的決心與信心。

總之,邱超同學就是這樣一個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的人,他腳踏實地潛心於科研,勞逸結合地醉心於學習,在夢想的道路上一路砥礪前行。他錘鍊自己的思想與品質,也影響著周圍的人們一同積極地為生活、為夢想而努力。

在科學研究中勤於鑽研、好學善思,取得了優異的學習成績和較多的科研成果,在日常生活中樂觀開朗、意志堅定,用實際行動感恩他人、回報社會。在未來的路上,邱超同學堅信雖然有著千難困苦在等著他,但只要敢想敢做,勇於接受挑戰,就可以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收穫美好的未來!

(歡迎投稿和建言)

本期編輯:孫怡琳

責任編輯:魏清健

相關焦點

  • 讀博期間,他以第一作者發表7篇文章
    來源:北京科技大學 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7篇文章,篇均影響因子超過10;以二作和共同作者身份在16篇雜誌上發表SCI總影響因子230;獲得2016-2017年度「北京科技大學三好學生」、2017-2018年度「材料學院十佳學術之星
  • 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博生,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
    吳天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韓禮元教授,致力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300。
  • 西工大「硬核學霸」集體亮相:保研清華、發17篇SCI論文、太優秀……
    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並發表論文11篇,包括9篇SCI、1篇EI。由於較突出的論文成果,他獲得了2019年度西北工業大學博士論文創新基金的資助。3、丁舒昱,航天學院02011701班,中共預備黨員。
  • 「最牛畢業生」發表SCI論文19篇!深圳先進院2020屆研究生畢業
    6月23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179名博士研究生及碩士研究生如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仲夏之約」——在畢業典禮上,學子們逐一上臺接過學位證書、接受院長扶正流蘇,開啟新的人生旅途。據了解,這是深圳先進院第14年向社會輸送高水平、高質量人才。
  • 這位95後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論文,還創業科技企業!
    「14+10」,學術路上成果斐然發表了14篇SCI論文,成為10餘本SCI雜誌的外審專家,這是王子恆在本科5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的成就,創全院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歷史新高。2019年1月15日,他的第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署名的SCI論文在《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分子遺傳學與基因組醫學》)雜誌上發表,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外審「直接通過」的四個字給了王子恆很大的鼓勵。這是一項關於腎透明細胞癌的研究,王子恆和他的同學們組成的團隊半年內共完成了6篇論文,其中4篇順利發表。
  • 北京硬核博士:研究成果助力癌症治療,以第一作者發表9篇SCI
    高分學霸、獎學金收割機、科研達人……這一個個讓人羨慕的頭銜都是他心中"科學"的種子結出的碩果。張凱,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16級博士研究生,也是第十四屆"校長獎章"獲得者。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曾獲得國家獎學金、北京市三好學生、寶鋼優秀學生獎、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十佳學術之星等榮譽。共發表科研論文26篇,SCI文章總影響因子超250。
  • 一篇sci論文可以有幾個第一作者
    sci論文在學術界很有地位,成為sci論文的作者,尤其是第一作者,是一項極大的榮譽。但查閱sci文獻後發現,第一作者人數並不一樣,反而讓我們很困惑,不知道安排幾個第一作者是好。那麼,一篇sci論文可以有幾個第一作者?
  • 他發表6篇SCI、6篇EI、1篇為《Nature》子刊論文,榮獲寶鋼特等獎
    博士期間,他在國際一流期刊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25篇,影響因子總計204.863,引用次數總計701次,h指數13;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高水平SCI期刊收錄6篇,EI收錄6篇;一作SCI論文總影響因子高達69.579,引用次數達231次,其中有一篇為《Nature》子刊,兩篇被選為封面,三篇發表在影響因子高於
  • 這個研究生真厲害:1年發表12篇SCI論文,還有4項專利,太優秀了!
    研究生第一年期間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發表SCI論著12篇;以主要發明人身份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專利3項;曾於2019年3月受邀赴西班牙巴塞隆納參加第19屆歐洲泌尿外科年會口頭髮言交流,並多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進行發言或壁報展示。
  • 北京"超牛"博士:研究成果助力癌症治療,以第一作者發表9篇SCI!
    張凱,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16級博士研究生,也是第十四屆&34;獲得者。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曾獲得國家獎學金、北京市三好學生、寶鋼優秀學生獎、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十佳學術之星等榮譽。
  • SCI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排在第二位,作用大嗎?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慶直登科研,SCI狂人團隊已經獲取原文作者授權,更多資料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慶直登科研最近有粉絲問道:論文署名共同第一作者,但是排在第二位,作用大嗎?關於這個問題需要做到具體單位具體分析,不同單位的制度與政策是不一樣的。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這篇由媒體發布的報導,源自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該文介紹,孫光宇,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 【衛健動態】州一醫院胸心血管外科研究生謝飛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發表論文
    涼山州第一人民醫院胸心血管外科研究生謝飛在《Int J Clin Exp Me》國際雜誌刊物上發表了題目為《Experimental study
  • 國科大萬名研究生畢業 有一半論文被SCI收錄
    據悉,本年度國科大共授予研究生學位10479人,其中授予5134名學生博士學位,授予5345名學生碩士學位。2016年,國科大校授予10288名研究生學位。國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高校,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也是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於2012年6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在我國大學辦學實踐中,有碩士生因碩士畢業論文被答辯專家認為達到博士畢業水平,進而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的美談,但似乎還沒有在碩士求學期間發表論文多,就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期刊發表論文和學位論文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 95後醫學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請記者交代一下這些細節
    小編一個朋友的評價是:造假造到「喪心病狂」近期,又有個小夥火了,本科畢業生發表了14篇SCI。5年本科期間,發表14篇SCI。9篇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3篇為通訊作者。如果是個博士生,我真的不怎麼懷疑,如果是個碩士研究生,我也不怎麼懷疑。
  • 西南醫科大學大一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
    就在昨天,西南醫科大學兒科學系大一本科生,發表新冠病毒相關SCI論文。此時的你是否還沉浸在既生美食,何生脂肪,感慨於,床以外的地方都是遠方……那些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快跟著小編來看看吧~近日,西南醫科大學兒科學系2019級本科學生佘佳桐同學,在兒科學系劉文君教授指導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知名期刊
  • 科研達人:入學至今,他總共參與發表SCI論文12篇,分享這些經驗!
    揭旭重慶大學藥學院在讀博士生學術成就申請並主持一項中央高校科研項目,以三篇SCI論文成果超額完成。此外,其他成果相繼發表於分析化學權威雜誌《Analytical Chemistry》和《ACS Sensors》。入學至今,總共參與發表SCI論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一區三篇,二區一篇,三區一篇,個人累計影響因子超30。科研實驗之餘,積極參加學術活動,總計一次國際會議,兩次國內會議,並獲得2017西部地區藥學研究生學術創新論壇口頭報告「三等獎」。
  • 國科大萬名研究生畢業 有一半論文被SCI收錄
    據悉,本年度國科大共授予研究生學位10479人,其中授予5134名學生博士學位,授予5345名學生碩士學位。2016年,國科大校授予10288名研究生學位。  國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高校,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也是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於2012年6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
  • 武大學霸:還在讀本科,他就已發表6篇SCI論文,獲「特獎」,太牛了!
    大一時加入基礎醫學院張秋萍教授的腫瘤免疫實驗室,大二時發表兩篇SCI(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國家級大創項目負責人,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學習。目前還有四篇SCI論文已被接收,其中第三作者一篇、第四作者兩篇,還有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論文正在審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