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博生,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

2021-01-17 科教頭條

吳天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韓禮元教授,致力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300。多次在極具影響力的會議上獲最佳海報獎(如Cell Press能源材料論壇)。曾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特等獎學金,併入選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海外交換生資助計劃。

我們的採訪定於1月11日上午10:00,推開咖啡廳的門,濃濃的咖啡香撲面而來。在這樣舒適的氛圍裡,我們與學術之星吳天昊的對話逐漸展開。採訪過程中,他談的最多的還是自己所熱愛的科研。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2016年,結束在交大的本科生學習生活,吳天昊作為直博生獲得了在本校繼續深造的機會。本科期間優秀的學習經歷使吳天昊在初入師門時備受重視,但他坦言,讀博一開始並不順利,用他的話來說即「遇到的情況可能比同齡人『嚴重』多了」,甚至收到了勸退的建議。這對於科研的新人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

讀博對於吳天昊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需要摸索新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起初,他幾乎每天都待在實驗室裡,從早上八點開始到晚上十二點結束,漫長又重複的生活方式持續了大概一年半。但大量時間成本的投入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實驗結果頻頻出錯,數據難以量化呈現,三、四個待完成的課題接連打了水漂,一再的自我懷疑使他差點放棄了學術道路。

我們似乎很難想像,面前這位如此熱愛科研且具有一定學術成就的學長也曾經這麼迷茫過。消沉過後即是再次出發,此刻他的臉上重新綻放出自信的微笑。他告訴我們,激勵他重歸學術道路並堅定下去的是課題組的師兄師姐們,包括第四屆「學術之星」王言博學長。王學長曾說過「我不是天才,但我想在努力方面做個天才」,他相信或許自己也能在努力和堅持中得到新的答案。此外,導師曾對他說過「不要用身體上的勤奮去掩蓋思想上的懶惰」,這句話讓他受益匪淺,漸漸明白了韓老師當初「勸退」他的良苦用心。

與此同時,他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入門之路,並把這作為給初入科研的學弟學妹們的一個忠實建議。吳天昊在韓老師的指導下,轉向有機染料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研究。這是一個新穎性極強的課題,它結合了課題組的優勢所在——以往對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的大量經驗。他通過理論計算與實驗數據相結合,把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理論融入到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並大幅提升了其光電性能,事半功倍地完成了這一課題。這也是他想告訴學弟學妹們的經驗之一:充分發掘自己的興趣點,將其與課題組的優勢相結合,在經驗之上取得自己的科研成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當初為了發表一篇論文,吳天昊花費了不少心血,但總是吃閉門羹,但當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入門之路後,他的學術道路逐漸走上正軌。當他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時,感受到了他人的肯定。論文作為科研成果的體現,他在此也下了不少功夫,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吳學長把寫文章比喻為講有趣的故事給別人聽,怎麼講好有趣的故事,前期磨合特別重要。於他自己而言,寫出好的文章在於要做好的口頭報告,將口頭報告以邏輯性強、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出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在論文寫作之前,可以在同門之中做報告,以聽者的反應論優劣,即如果聽者毫無反應就說明文章存在較多問題,如果能夠引發大家的討論與思考則說明這是能夠繼續深入的文章。

吳天昊曾於2017年和2019年兩次赴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學習,第一次是學習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製備技術,第二次是參與日本博士後關於無鉛鈣鈦礦電池的重大課題研究。在日本這一社會信任度極高的國家,他體會到了日本人天生的嚴謹態度。日本導師對科研的專心致志,精細的實驗操作過程以及對科研數據的敏感度都充分影響了他的科研習慣。

作為直博生,吳天昊選擇做一名助教來豐富自己的讀博生涯,他也從中收穫良多。他曾連續三年擔任楊旭東教授的課程助教,帶著本科學弟學妹們一起學習《工程學導論》,在他看來這是一門特別有趣的課程,學生們一起進入實驗室完成屬於自己的DIY小發明,也許他們會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發現科研的樂趣和成就感。之後在學期結束前,組織課堂報告,介紹自己的小發明,討論它是否對人們的生活存在幫助,考察能否進入市場被大眾所接受。同時,助教的工作鍛鍊了他的時間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和說服別人的能力。除此之外,輔助任課老師批改作業、推動實踐課程的開展等等,這些都是相當有用的經驗,這也為他選擇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奠定了基礎。

「旅行得心朋,在客如家鄉」

科研之餘,吳天昊最喜歡的是去各地旅遊和攝影,這也是他的放鬆方式。在國內,他走遍了南京、廈門、重慶等城市,在旅途中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在日本,他逛遍了大阪、東京、北海道等都府,感受異國風土人情。

旅行中的吳天昊能夠感受到身心的放鬆,酷愛攝影的他暫時遠離千篇一律的生活,看山看水,吃飯喝茶,記錄生活。他的電腦裡總有一個地方屬於旅遊攝影的照片存檔,閒暇時翻翻相冊,或許就能回憶起當時遇見的人、事、物以及當時的心情。

吳天昊特別提到,在日本研究所交換期間的生活比較枯燥乏味,少不了和王師兄一起去KTV唱歌的解壓方式,這也算是平淡生活中的一些樂事。同時,他也正是受到王師兄的影響,參與了本次學術之星活動。

傅雷曾經說過:「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術上的,學習上的——打擊」。

吳天昊學長最後笑著對我們說道:「其實,回頭看那些自己曾經克服的困難,現在應該也會笑著對當時的自己說一聲『謝謝』。」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大研究生會 圖片 | 吳天昊 採訪 | 林卓虹 趙鐿軒 文案 | 林卓虹 趙鐿軒 吳天昊 責任編輯 | 趙鐿軒 孫波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硬核學霸來了!研究生「學術之星」名單出爐!
    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影響因子41,A++),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2,A+),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響因子22,A+)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6篇,一作論文影響因子破百。
  • 復旦直博生一作發15篇SCI,擔任12本SCI期刊的審稿人
    論文、到畢業論文發表於醫學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從學術之星,到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十年的經歷不僅見證了學歷的增長,更讓他逐漸確立了人生的方向。而他在復旦的故事,遠遠沒有結束。他就是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15級直博生劉聰,主攻環境流行病學研究,師從闞海東教授。圖源:復旦大學劉聰,公共衛生學院2015級直博生,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專業,導師闞海東教授。
  • 上海交大「學術之星」出爐:共10人,個個都是硬核學霸,十分佩服!
    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影響因子41,A++),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2,A+),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響因子22,A+)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6篇,一作論文影響因子破百。
  • 25歲博士奶爸走紅,曾睡4小時打3份工,發表16篇SCI論文
    全民K歌顯示,他已經錄製了486首單曲,獲得了超過24000次的收聽。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25歲博士奶爸王言博火了。16篇SCI論文、十佳歌手、六塊腹肌……近日,還榮獲上海交通大學2019「學生年度人物」和第四屆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的榮譽。他的學業和生活經歷引發網友關注。人民日報等官微也予以轉發,為他打Call。
  • 他是交大直博生,發表多篇論文:科研就是探索,專注會更享受科研!
    王耀,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金賢敏教授。目前,王耀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已經發表三篇(PRL 2篇,Optica 1篇),作為共同作者發表論文三篇,作為主要完成人提交專利申請一項。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pan>《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這篇報導的導語是:「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發表一作論文3篇,獲各種獎學金,上海交大博士分享論文發表之路
    薛中華,上海交通大學2016級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博士研究生,師從李新昊教授。博士期間獲得研究生優秀獎學金,趙朱木蘭博士獎學金(一等)以及海外校友博士生獎學金。博士期間,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3篇,其中包括能源材料類頂級期刊Adv. Energy Mater.(IF=24.884)一篇(ESI高被引論文),化學類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新智元報導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編輯:肖琴【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 西工大「硬核學霸」集體亮相:保研清華、發17篇SCI論文、太優秀……
    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並發表論文11篇,包括9篇SCI、1篇EI。由於較突出的論文成果,他獲得了2019年度西北工業大學博士論文創新基金的資助。3、丁舒昱,航天學院02011701班,中共預備黨員。
  • 3年16篇SCI,碩士生破格拿博士學位,他的兩位前輩比他還牛
    接受採訪的時候,孫光宇說:飲水思源,我在瑞士讀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報效祖國。看,這活脫脫就是一位受校友錢學森精神感召的未來學術大牛啊。3年16篇SCI很牛嗎?碩士期間拿博士學位很牛嗎?西安交通大學孫光宇的經歷像極了兩位前輩,他到底牛在哪裡?一位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你說牛不牛?平均一個半月一篇SCI,你說牛不牛?
  •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劉方輝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劉方輝,本科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自動化專業,同年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楊傑教授。研究方向為統計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讀博以來,連續三年獲得博士生國家獎學金,並獲得2018年度電院優博培育基金資助。博士期間共發表了20餘篇期刊會議論文,其中中科院2區及以上期刊9篇。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新京報快評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熊丙奇《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這篇報導的導語是:「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 北航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發表上千篇SCI論文
    中青在線北京4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原春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今天舉行2017-2018學年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共有632名博士研究生、3229名碩士研究生獲授學位。據介紹,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共發表SCI論文1164篇,其中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俞立平攻讀博士期間發表SCI論文13篇。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中包括航天員劉旺。劉旺曾執行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圓滿完成手控交會對接的重任。「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和後續載人航天工程任務需要,我還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機與環境工程博士研究生。」劉旺曾在自述中談到。
  • 他在研究生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14篇SCI論文
    邱超,男,漢族,198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現為江南大學食品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8本頂級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14篇,其中一區論文10篇,累計影響因子達60以上;現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Food Chemistry等10餘本國際SCI期刊邀約審稿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金龍魚獎學金」等榮譽;主持「江南大學優秀博士培育基金
  • 西安交通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16篇SCI,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破格」有何不可?》,大體意思如下:西安交通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孫光宇,在讀碩士期間,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Phys. Rev.E等國際頂尖主流期刊發表了8篇SCI論文,加上8篇作者身份的SCI論文和4篇EI論文,被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錢學森學院院友)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 博士帶著8篇SCI論文來應聘
    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8篇SCI論文,兩篇EI論文;項目路演現場獲得千萬投資協議……上個周末,在2019年江蘇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高層次人才·創投資本·創新項目「四對接」的活動現場,記者圍觀了一次高水準的人才展示。
  • 上海交通大學全能學霸:3年3篇SCI論文,數學全部滿分,還愛寫作
    本科三年3篇SCI論文,他是全能學霸;美國、全國大學生數模,他是獎項達人;熱心公益、愛好寫作……他用實力詮釋大學多彩生活,展現交大青年學子風採!他是2017-2018學年交大三好學生標兵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15級本科生楊超琪!
  • 4篇頂級論文!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發表2篇Nature,2篇Science!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學校科研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頂級國際期刊《科學》《自然》發表多篇論文,在拼搏奮進的道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該論文第一作者包括西安交大電信學部邱超銳博士生、張楠教授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王博博士。西安交大李飛教授和徐卓教授及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陳龍慶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