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破格」有何不可?》,大體意思如下:
西安交通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孫光宇,在讀碩士期間,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Phys. Rev. E等國際頂尖主流期刊發表了8篇SCI論文,加上8篇作者身份的SCI論文和4篇EI論文,被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錢學森學院院友)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因為這個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程序沒有對外公開,很多人並不知道究竟是哪個人或者哪個部門提出來這個建議的,然後隨著媒體對這個事件的瘋狂報導,很多網友開始質疑孫光宇是想通過走後門、走捷徑的方式拿到博士學位,並要求學校要嚴查此事。
查看了教育部相關文件,確實發現有規定說,如果研究生在讀期間有做出重要的技術突破、發明、發現,完全可以依法依規直接跳過考試環節,進入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一旦通過答辯,就可以授予博士學位。可見,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本身也是合法的。
那為什麼社會公眾對這個碩士生被建議破格一事,反應如此強烈呢?這主要還在於國內高校對於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案例,少之又少,幾乎沒有。俺這麼多年在高校的人都基本上沒有聽說,更別說社會上的其他人了。據說上一位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人是現任南開大學曹雪濤校長,對社會公眾來說,印象確實有點年代久遠了。
隨著國家對破除「唯論文」的決心,各大高校也相繼出臺了相關「反灌水論文」的配套政策,反而轉向關注學位論文本身。在不以論文論英雄的時代,該不該對發表16篇SCI論文的碩士畢業生直接破格授予博士學位?如果能夠破格,是不是意味著將來只要發表了很多篇SCI論文,任何一個碩士生都可以跳過艱苦的3到5年博士學習生涯,直接拿到博士學位?這真的是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
當然,也有人建議說,直接轉為碩博連讀,再讀3年博士,對這樣優秀的學生來說,應該也是很輕鬆就能拿到博士學位論文的。
事實上,碩博連讀、提前攻博在國內很多高校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碩博連讀生和提前攻博生,這也是高校和國家為了儘早發現優秀科研人才,並設法留住這些人才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因此,對於真正優秀、做出突破性原創工作的碩士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成為常態,而不應該無理由地遭到社會公眾的質疑和反對。
無論是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碩博連讀,還是提前攻博,只要選拔的程序和標準能夠獲得認可,合法合規,這些措施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優秀的科研人才,讓國家的科技事業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