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讓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孫光宇(圖片來源西安交大新聞網)|
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紹:孫光宇,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均在學校「最具影響力期刊」目錄)、EI會議論文4篇,另以其餘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2篇。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研究生標兵」、國家獎學金2次、高電壓技術專業「嚴璋」獎學金和「遠東」獎學金、電氣學院年度人物等獎項。目前,孫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瑞士等離子體中心錄取為博士研究生,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在這篇文章中,對孫光宇3年發表16篇SCI的經驗做了總結。
第一點是「始於模仿,成於創新」:以第一次發表論文的經歷為例,孫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導師確定的,對於這個方向他所在的課題組已經發了不少論文,他要做的是通過編程將其復現出來。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後,他找到了跟該課題緊密相關的十幾篇論文。精讀論文後,通過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儘可能做到對之前研究的復現。
孫光宇說,「對剛開始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來說,模仿是很重要的過程。我們很難一開始就能創造一個全新的體系、全新的技術,但通過一些模仿和復現性工作就會發現前人的研究並不是很完善,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就可能會有新的成果,並寫成一篇論文發表出來。」
第二點是「無人跡處,最有奇觀」:談及自己科研方法時,孫光宇表示,研究方向非常重要。如果在一個相對比較成熟的領域做研究,就會常常發現,自己能想到的點子,別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其實科研就像是在挖金礦,如果在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研究,便會比較容易發現金子。同時,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夠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時間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馬上就要解決的問題,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細枝末節。當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點是「石以砥焉,化鈍為利」:在這3年的科研經歷中,最令孫光宇難忘的是第一次投出的論文因不夠成熟而被拒的經歷。在沮喪了一小段時間後,他認真地分析總結了論文被拒的原因,並加以改正。因此,這第一次論文投稿被拒的經歷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帶給人的感受是複雜的,偶爾也會因為暫時的瓶頸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後的喜悅,一作論文發表後的激動,以及對能在更高一級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發表的期待。」
|孫光宇接受訪談(圖片來源西安交大新聞網)|
文章介紹稱,對於大學要如何度過,孫光宇認為本科期間主要是要打好基礎,沒有必要太早確定以後工作的方向,因為在大一大二時期很難有這種判斷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確定好了以後,就應該一直往前走。「希望學弟學妹們找到自己擅長且感興趣的領域,並堅持走下去。少一點從眾,多一點思考。」
對於今後的發展,上述文章透露,受錢學森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的影響,孫光宇計劃在瑞士讀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認為我們青年無論在國外深造多久,都應該回來報效祖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個面向』,這要求我們青年要有大局觀,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個人奮鬥匯入時代進步大潮,在新時代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據了解,孫光宇在讀研期間就已嶄露頭角。西安交大電氣學院官網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電氣學院「研究生科研學術先鋒論壇」圓滿舉辦》介紹:「求實創新,知行合一」研究生標兵孫光宇同學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經歷和心得。
他對科研給出定義,科研就要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要勇於突破固有思維,大膽尋求創新。他認為,科研不僅僅需要時間的付出,更需要方法論的轉變,在實驗時難免會出差錯,要正確分析錯誤,負面結果是成功的關鍵。耗費時間的完美主義是不可取的,他建議同學們應該合理規劃時間,多讀文獻,注意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來源:西安交大新聞網、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