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一條「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當天,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一位工作人員回應封面新聞稱,學校並沒有授予孫光宇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答辯委員會提出的建議未形成文件,希望不要把事情過度擴大。
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文章介紹,孫光宇為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目前,孫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瑞士等離子體中心錄取為博士研究生,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為什麼會建議破格授予呢?是否有這樣的合規程序?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因為當時孫光宇在碩士畢業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會的老師們覺得他成果突出,所以就這樣提了一個建議,但學校也會有博士學位授予的相關政策,所以研究生院並沒有授予他學位,這不是一個既成事實。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孫光宇。圖片來源:西安交大新聞網
文章介紹,孫光宇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以第一作者在眾多世界知名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均在學校「最具影響力期刊」目錄)、EI會議論文4篇,另以其餘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2篇。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研究生標兵」、國家獎學金2次、高電壓技術專業「嚴璋」獎學金和「遠東」獎學金、電氣學院年度人物等獎項。
「我們只能按規章制度來辦事,我們也沒有說會破壞我們學位授予規則。」該工作人員表示,孫光宇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事件已被外界擴大化了,學生確實是很優秀,如果大家都去過於炒作這個事情,會給學生造成一些困擾。
封面記者注意到,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科研人員、學科和大學評價的標籤。
文件指出,堅決摒棄「以刊評文」,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於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評價重點是對解決生產實踐中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以及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
「我國當前正在推進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取消讀研期間發表論文的要求,這是正確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會輿論,都需建立新的論文觀。」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對於學校的教育管理和評價來說,則應堅持學術導向,不只重視學生論文的發表,更要重視論文質量,尤其是學位論文的質量。
熊丙奇指出,學生在讀期間發表論文,是其自主選擇,也可作為評優、升學的一方面指標,其科研精神也值得學習。但學校應做到不以論文發表論英雄,要緊抓培養的核心環節。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達到授予博士學位的要求,而非發表了多少篇SCI論文。
SCI論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即科學引文索引所收錄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學術期刊論文。我國民眾對SCI論文概念模糊,小部分民眾誤認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學引入並成為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學術評價和獎懲的一類刊物。
(原標題:應屆碩士被建議破格授博士學位?學院回應:並未進程序 希望別炒作)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封面新聞 澎湃新聞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