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評論中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小西想划過去的。
但是,看到有朋友回復了這個評論,並期待有人能給予解答,就點進來說一說。
首先,解決不少朋友的一個疑惑:未發表科研小論文,碩士生能畢業嗎?
通常一個碩士生想要參加答辯、順利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得要滿足學校、學院/專業、導師的三層要求。常見情況是導師要求最為嚴格,如"雙一流"大學明確發表1-2篇sci論文,這對於不少碩士生來說壓力不小。
之前,不少研究生常埋怨"導師不讓畢業"的主因,尤其是在自身已滿足學校、專業的最低要求後。除非是學位論文盲審/送審未過,或未達到學校畢業最低標準,否則導師們都不會讓碩士生延期的。因此,也就誕生了那句經典的"沒有畢業不了的碩士"。
當然,每個學科的畢業要求不同,大致來講還是有不少碩士生是不必發表小論文的。比如,不少學校的碩士生(部分專碩)畢業要求中沒有提及"發表一篇學術論文"的話,只要能完成一篇邏輯合理、少量創新的學位論文,走完整個答辯流程後能順利畢業。
其次,碩士生沒有發表過論文考博有希望嗎?
希望肯定是有的,關鍵是導師是否願意給你一個博士招生指標。但是,"沒有考不上的博士"的說法已經不合時宜。
之前,我多次提過博士招生在調整,985、211等名校大量引入"申請-考核制",側重於個人申請-材料初審-面試綜合選拔的模式。在整個過程中,申請人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學術論文,非常關鍵。
比如,不少985大學部分工科明確要求申請-考核制讀博的碩士生有2篇中科院三區以上的sci論文,接受導師一作、學生二作。未發表過科研論文,走申請-考核是無法過初審的。記得我們專業有個碩士,畢業後多發了一篇論文,才走申請-考核制讀博。
當然,統考依然在不少學校的博士招生中出現。和碩士生不同,很多學校博士考試報名時就要求確認導師,畢竟要求考博過線後不得變更導師。這也就經常出現幾個學生選擇一個導師的競爭,其他人更多的成了陪襯。
之前,曾有學生爆料,少量博導不厚道,告知多個學生報考。最終擇優錄取一個,而耽擱了其他學生。不是為導師辯解,在時間錯開的前提下,同樣有不少學生報考幾個學校,甚至聯繫幾個導師。只能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很難。
有導師願意接受,且能順利畢業,通過意向學校的博士招生初試、複試,是可以直接讀博的。而且,足夠的科研經費等核算出來的博士招生指標,導師自身在博士招生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權,他的選擇在複試中是主要因素,直接影響成績排名。
那麼,如何提升自己考博成功的可能呢?
1.碩士階段未發表科研論文的可能性不少。比如,實驗室平臺不足、導師科研經費不足等客觀因素,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懶散、拖延症,缺乏對科研的熱愛和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入了博士的門不好出,慎重選擇。
2.找到往年的真題,認真備考。比如報考中科院體系讀博,英語的要求不低,而且分數拉開差距的關鍵。而且,他們的招生計劃不多,研究員人均一個博士指標,提早聯繫是關鍵,並非一定是大牛導師。
3.找自己的導師或其他校內導師推薦等。往往一些熟悉導師的推薦,比自己大海撈針般地發郵件效果更為明顯。比如,我的不少碩士學弟當時就在導師推薦下去他的母校浙大讀博。
見到聊到這裡,其他讀博的文章我發過不少,都可以翻著看看啊。
還有機會考博的同學要珍惜,日後"申請-考核制"是讀博的主流選拔趨勢。不管是門路、科研潛力,還是本科院校的層次,都不會存在絕對"公平"。換句話說,"高考"後錄取的大學將更為關鍵,之前通過讀研、讀博提升自己更難。
讀研期間的你,發表了幾篇什麼層次的論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