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熱議,在過去近一年之後,近日,這個話題再度被提起。
小編發現,當事人鄧漢宇博士,目前已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胸外組)醫師,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八年制本科生導師。擔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多個SCI雜誌審稿人。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
來源: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Han_Yu_Deng
入選ESI前1%高被引論文題為:「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鄧博士發微博表示:「我們的精準肺外科診療研究論文繼續成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為止)高水平論文!(Web of Science統計中,四川大學外科學研究方向中僅有的5篇高水平論文之一!)」。
01
爭議不斷
是「開掛」還是灌水?
去年,按照慣例,華西臨床醫學院公布了的2019屆榮譽畢業生。但3名榮譽畢業生發表的SCI數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質疑。
3個榮譽畢業生發表的文章分別為:
榮譽畢業生A: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
榮譽畢業生B:SCI論文30多篇。
榮譽畢業生C:發表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並列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篇。
榮譽畢業生A就是爭議最大的華西胸外科鄧漢宇博士,從2016年入學以來,他已經發表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40多篇論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餘為 letter。
很多網友質疑其文章的真實性和質量,認為無法在如此短的時間類完成這麼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襲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華西醫學院內部人士匿名評論。
匿名用戶評價,圖片來源:知乎
46篇文章多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雜誌,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論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算科研論文。
SCI雜誌的文章的幾種類型
Original Artical 論著:這個是最為常見的一類,分為基礎性和臨床性文章。基礎性文章就我國現在普遍在發的文章,屬於前瞻性的一個研究,通俗的一個說法就是我們假設一個思路,然後通過實驗來得出一個結論來證明我這個思路,得出的結果兩種情況一個是陽性(符合我的思路)一個是陰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認為陰性的結國就發不了SCI,陰性的同樣可以發SCI,可以想像它告訴了我們這樣的思路是得不出來這樣的結果,也是對國際科研的一個貢獻。這類文章需要經過peer review,審稿周期較長,哪怕是低分雜誌,從投稿到錄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飯。
Review:也就是綜述,是在對某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領域研究成果的綜合和思考。一般認為,學術文章沒有綜述是不可思議的。需要將「文獻綜述( Literature Review)」 與「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區分開來。「文獻綜述」並非一般的「背景描述」,還需要對該領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針對一個不同研究得出的結果有爭議的科學問題,利用統計學方法將這些研究(以RCT為主)的結果放在一起,得出結論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評論:對最新發表(時效性)的某篇論文進行評論,一般是雜誌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受邀評論,被評論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臨床或科研意義。錄用周期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內。
Letter to editor:致編輯函/信是讀者針對某篇感興趣的文章寫的讀後感,或延續要告訴期刊內容。字數限制約300-500字,也有雜誌要求不超過150字,一般無具體格式要求。雜誌接受針對最新發表論文寫的letter(時效性),超過規定的時間不再接收。讀者若具備相應研究基礎,能提出獨到觀點,一般容易被雜誌接收,甚至是一些頂級雜誌。
因為不同類型的SCI撰寫難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樣,綜合來看,三年一作發46篇SCI是一個可以做到的事情。
網友爭議的點主要集中在鄧博士發表的文章類型和文章質量。
根據 2019 年公布的影響因子,計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頂級期刊雜誌影響因子總和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說鄧博士三年發表論文影響因子達到了 CNS 之和。
試想如果鄧博士三年發了 CNS 級別雜誌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為博士畢業生的優秀代表不會引起任何非議。
因此,網絡上對鄧博士的評論,漸漸的分成了兩個大陣營:
一種認為,這就是一種論文「灌水」行為。
孔柚:我只能承認他很能寫,是不是灌水,有沒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不喜歡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岡山大學不是還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嗎?我是希望學生都能夠在主流雜誌上發表文章,但是我的學生能發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滿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個月,不到一個月一篇,這種短平快的東西做出來能有多大學術價值,我表示懷疑。
一種則認為,「承認別人的優秀沒那麼難,能發這麼多篇是能力的一種體現。」
Jenny:沒問題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實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沒造假。
E.:如果沒有科研條件去寫高分的,小課題做的快,多發幾篇也是錯嗎?況且 16篇research都是實實在在的呀,沒事時看看別人的研究寫寫與自己課題相關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種努力啊,為什麼要說人家水?個人覺得他只是在能力範圍能盡了全力而已。
木蘭舟:那也不可否認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還要怎樣。
02
本人發文回應
瞎噴沒用,幹點實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經
面對爭議,2019年8月20日,鄧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對此事進行了回應:
截圖來源:華西醫院鄧漢宇知乎(原文已刪)
我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榮譽畢業生本人(這裡需要解釋一下,我們榮譽畢業生是針對本科生,八年制是作為本科生進行評比,所以不涉及和傳統博士的評比;其次,榮譽畢業生是同專業同學選舉出來,而不是學院老師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給大家分享sci思維、寫作、投稿等方面的經驗,希望能夠讓沒有sci的同學,也能夠有機會發表sci,至少能夠不為畢業而焦頭爛額。在這裡給大家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華西臨床醫學院的8年制本碩博連讀專業的學生(2011年入學)。華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華北大錄取線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與清華北大無緣(可以去我的高中調查一下真相),於是選擇學醫,選擇八年制。所以,本人學習能力可能比較強吧,因此讀文獻、寫文章的能力也相對來說比較強吧。
第二,8年的時間裡,我分成了兩個階段。前4年的本科學習,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輕鬆達到平均分90分的成績,單科解剖學,診斷學等臨床基礎課程,專業第一。臨床功底,可以去春雨醫生或者好大夫檢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診療經驗以及病人對我的評價。後4年研究生的學習,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胸外科專業,因為我熱愛這個專業,我每天看專業文獻就像放鬆心情一樣地娛樂,所以我會寫原始研究,寫meta分析,寫letter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請注意,這是我的愛好,因為能夠和全世界胸外科醫師交流,這是我感覺愉悅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開始的時候,我是抵制的。後來培養了興趣,尤其是我能夠把臨床問題,轉化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臨床的。關於基礎研究,我確實不太通曉),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診療意見,我覺得值了。(可以參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臺發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對待科研文章,如同對待摯友,進行交流和學習。不做科研的醫生,不是一名合格的醫生,因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決臨床問題,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觀點,沒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的醫生,是很危險的。因為病人情況都是個體化的,醫學作為實踐性經驗性學科,就是需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裡補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沒有一致定論的東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術,如果一個醫生不去思考如何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範圍,那他只會給病人和家屬帶來不必要的擔心,甚至術後復發轉移。我見過太多這些的醫生,所以我才發出此感慨。
第四,關於灌水。我很慶幸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發表在自己的專業雜誌上,沒辦法我們胸外科相關的雜誌,大概就是幾分的水平。試問,高影響因子的文章,誰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會知道,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這樣的機會和資源!況且,各大醫院的院長、主任們,也不見得都是發表高影響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興趣,我很願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經驗: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Han_Yu_Deng
微博:
https://weibo.com/6692952420/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number&is_all=1&sudaref=weibo.com
第六,我最後給大家解釋一下,我在最後三年,也就是從2016年開始,在華西醫院各科室實習一年,從2017年,在華西醫院肺癌中心上臨床作為住院醫師參與一線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最後半年多時間裡,完成專業博士畢業論文。
第七,我總結我以上所說的,我並不覺得自己怎麼樣怎麼樣,大學的八年裡,相比於其他的榮譽畢業生,別人從一開始就叱吒風雲,而我並不屬於學院的知名人物(畢竟我不喜歡搞學生會工作,不喜歡網際網路競賽,不喜歡加各種協會……我們同一屆的其他專業的,大多都沒有聽說過我這個名字),沒想到在最後畢業的時候被選出來作為本科榮譽畢業生,我只是覺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沒有白費。我常常給同學朋友開玩笑說,「我是拿了5年的勵志獎學金,最後一年終於勵志成功,拿到了國家獎學金」。
最後總結一下,我做這一次的正面回應網絡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讓你們知道,大學裡努力了的人,你們瞎噴、瞎黑,是沒有用的!別一天沒事幹了,吃飽了就在網絡上消化,幹點實事,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和學習能力,對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鄧漢宇,男,中共黨員,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胸外組)醫師,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八年制本科生導師。師從於被譽為「中國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華教授,獲四川大學臨床醫學學士學位及胸外科學博士學位。現為歐洲胸外科醫師協會(ESTS)會員、美國外科醫師學院(ACS)會員、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會員、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會員、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抗癌協會癌症轉移專業委員會會員。
累計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雜誌發表胸部腫瘤外科學相關英文SCI文章50餘篇,累計影響因子大於120分(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Han_Yu_Deng)。受邀作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雜誌審稿人。多次受邀參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國際會議以及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年會、青年醫師論壇、川渝食管癌年會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會並作大會發言和壁報展示。榮獲2017年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青年醫師論壇優秀論文三等獎、2019年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青年醫師論壇優秀論文二等獎。
雖然回應的最後言辭比較激烈,但平心而論,鄧博士絕對算得上優秀。
在現行評價體系下,每個醫院的評價體系不同,鄧博士雖有爭議,但無可厚非。其發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還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通知,明確要求破除「唯論文」論不良導向,鼓勵發「三高」論文,過幾年再看,會不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麼看?
本文由科研大匠綜合自知乎、@鄧漢宇ResearchGate、微博,華西醫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