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篇SCI畢業生,科研大牛還是灌水強人?外行和內行看法完全不同

2021-01-21 我女兒最喜歡藍色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最近一位畢業生非常「火」,原因在於他從2011年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本碩博連讀期間,累計發表SCI共46篇!

這位鄧同學學的是臨床醫學,他在2016年至今,不到3年的時間內,發表了46篇SCI論文,平均每月1篇多。

很多人知道SCI是什麼,但又不是很了解。有的人會問,一篇SCI大概相當於一名普通研究者多久的工作量?

問這個問題的人,顯然對SCI有一定的誤解,SCI的質量不同,其工作量天差地遠。SCI的質量主要看刊登雜誌的分值,低的0-1分,高的10分,甚至幾十分。

比如《自然》,《科學》等頂刊,其分值高達30分,顯然,在這種頂刊上發表的論文,其學術價值極大,很多科研工作者一身都未必能在頂刊上發表一篇論文。

當然,也有的SCI非常水,水到花錢就能刊登,我國很多大學對一些雜誌上發表的SCI甚至不計入博士畢業考核。

又比如前一段劈腿的復旦李敏,雖然只有5篇SCI,但其中一篇是《自然》子刊的,其含金量和普通SCI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SCI也分不同等級的,級別高的萬金難求,級別低的毫無價值,即使在博士畢業考核也沒有任何作用。

Oncotarget,Medcin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這四本雜誌被戲稱為中國生物醫學學者最愛的四大神刊。

這四本雜誌因為發行量大,發表難度低,影響因子適中(3分以上),在國內特別受青睞,但由於灌水較多,其影響因子逐年下降。已經不復當年的風採了。

而四川大學鄧同學發表了46篇SCI,累計影響因子大於120,,很明顯,平均影響因子還不到3分,正常情況下屬於比較低的。水文的嫌疑很大。

但也有人認為,3年不到的時間46篇,已經是一代科研奇才了,再說這個影響因子也不能平均來算,說不定其中有幾篇是刊登在The Lancet(柳葉刀,影響因子48)呢?

雖然不可能發表在CA-Cancer J Clin (腫瘤頂刊,影響因子高達187),但誰又知道又沒有發表在NATURE REVIEWS CANCER(腫瘤頂刊,影響因子37)?

好吧,確實有道理,沒有詳細數據,無從判斷。

事實上,我們吃瓜群眾根本無需糾結這位是科研奇才還是灌水強人,他的SCI有沒有價值,我們這些外行是根本無從判斷的。

我們的常識非常有限,我們知道世界上四大頂刊很牛,要在上面刊登論文難如登天,沒有重量級的科研成果根本就沒有任何希望。

但對於各專業領域內的頂級刊物,大部分人都是兩眼一抹黑,並不了解,比如鄧同學的臨床醫學,要分很多科,每個科的頂刊還都不一樣。這東西除了內行,外人根本就搞不明白。

因此,根本無需糾結這位鄧同學的46篇SCI,如果他沒有發46篇,只發了6篇呢?質量是不是一定要比46篇要高?沒有人知道。

他的問題,專業人士自有評判標準。他的論文有沒有價值,內行的人自然也明白!

相關焦點

  • 川大華西醫學院博士畢業生一作發46篇SCI引熱議,你怎麼看?
    導讀:近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榮譽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在網上引起熱議,其中討論的焦點在於如何在讀博期間發這麼多的SCI?近日,知乎上一則「如何看待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熱議。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Web of Science統計中,四川大學外科學研究方向中僅有的5篇高水平論文之一!)」。01爭議不斷是「開掛」還是灌水?去年,按照慣例,華西臨床醫學院公布了的2019屆榮譽畢業生。但3名榮譽畢業生發表的SCI數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質疑。
  • 華西博士3年發表46篇SCI排第一16篇論著,這怎麼做到的?
    四川大學華西的科研氛圍我是見識過的,但是遇到這樣的神人還是要感嘆一下,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當無數人都憋不出1篇論文的時候,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鄧博士在3年時間裡累積發表了46篇SCI !
  • 開掛的人生源於開掛的態度 華西畢業生發表46篇SCI文章的背後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榮譽畢業生發表 46 篇SCI文章的新聞驚爆了眾多醫學生的眼球,也引發了大家關於這樣的人才是「學霸還是水貨」的熱烈討論。根據網絡上的資料顯示,該生系華西臨床醫學院八年制本碩博連讀專業學生,2011年入學,2019年畢業。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發表46篇SCI文章?
    作為不同學校同一專業的醫學生,也參加了一些科研工作。對於三年46篇SCI的事情,不想吹也不想黑,這樣宣傳只是在服從遊戲規則罷了。認為這是灌水也沒有錯,但不能否認這一數量可以反映出這位同學的科研能力,起碼是努力程度的事實。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然而,看完整篇報導,除了在文首有「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以及文中有「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這兩句話之外,全文其他地方都沒有提及究竟是誰建議。報導雖提到電氣學院,但並不明確是其導師,還是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或者學院學位委員會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也不見該校學校學位委員會對此建議有何看法。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新京報快評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我國正在推進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取消讀研期間發表論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會輿論,都需建立新的論文觀。資料圖。
  • sci和science有什麼不同
    sci和science有什麼不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sci是國際知名檢索系統,science是期刊,二者雖說是兩個概念,但並非毫無關係,science就是sci期刊,也就是被sci檢索收錄的,並且是sci一區期刊。
  • 那個連發 10 篇 SCI「令碩博汗顏」的本科生,最近飽受質疑...
    剛剛結束大學三年科研生活的她,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 10 篇 SCI 論文,總文章數 21 篇。當時,任德敏還是大三學生。圖片來源:論文標題截圖經過半年的發酵和最近一段時間媒體的炒作,任德敏重新進入大眾話題,這恐怕連她自己都始料未及。然而,與半年前低調而正面的宣傳不同,任德敏如今面臨更多的,是灌水的質疑。
  • 95後醫學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請記者交代一下這些細節
    小編一個朋友的評價是:造假造到「喪心病狂」近期,又有個小夥火了,本科畢業生發表了14篇SCI。5年本科期間,發表14篇SCI。9篇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3篇為通訊作者。如果是個博士生,我真的不怎麼懷疑,如果是個碩士研究生,我也不怎麼懷疑。
  • sci論文翻譯怎麼收費
    我國科研工作者或碩博畢業生等發表sci論文,往往會面對語言的難題,不知道每年有多少篇論文因為英文使用和表達不規範,而被sci期刊拒稿。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許多作者選擇找專業人翻譯,就是不知道收費高不高。那麼,sci論文翻譯怎麼收費?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真實與價值的體現基礎科研的價值體現就會SCI論文的影響力,浙江大學袁輝球教授用求是的真實精神和價值體現實現了重大科研突破,這也是袁輝球教授在加盟浙江大學後發表的第二篇《nature》主刊論文,十年磨一劍的基礎研究終現成果,重費米子體系具有豐富的物理內涵,是研究演生量子態和量子相變的理想材料體系,袁輝球教授團隊在未知的物理領域中抹黑前行
  • 西安交通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16篇SCI,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大體意思如下:西安交通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孫光宇,在讀碩士期間,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Phys. Rev. E等國際頂尖主流期刊發表了8篇SCI論文,加上8篇作者身份的SCI論文和4篇EI論文,被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錢學森學院院友)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 她雙非院校畢業,沒留過洋,3篇頂刊SCI,29歲成為211最年輕教授
    雙非院校本科畢業的學生,能否和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的一較高下?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可能的。無論是高考的分數還是大學階段的教育資源,雙雙落後的情況下反超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但再小的概率依然是有可能存在的。美女教授李珊告訴我們,事在人為,只要努力付出,一切皆有可能。
  • 研究生必備的科研技能|如何跟蹤領域大牛和頂級期刊?
    在科研領域中啊,我們一般評判一個期刊是不是巨人期刊,看的是期刊的影響因子,簡稱IF,它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也是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PS:這裡沒記住也沒關係昂,完全沒有影響)。我來給大家舉顆慄子。
  • 「科研福利」科研六大利器及SCI論文投稿技巧
    為了避免類似情況,請為「科研動態」設置星標(具體操作見文末動圖),文章點一下「在看」,保持互動熱度,就能及時收到每期推送啦。今天大管家繼續給各位小可愛們整點乾貨,我相信你讀完這篇推文,肯定會收穫滿滿,畢竟這可是大管家用心做的呢。本人水平有限也請各位看官批評指正!歡迎交流!
  • 發SCI論文有技巧?不同的期刊接收率不同,大數據下發SCI有捷徑?
    被拒稿後的煩躁心情攻讀研究生、評職稱,發表SCI論文似乎都躲不過,雖然2019年清華大學不再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間發表論文,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學校有總的要求,不同的學院也有不同的要求,同一學院不同教授也有不同的要求,既然攻讀了研究生,做科研如果沒有
  •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星艦SN8的亞軌道飛行有哪些看點?
    星艦SN5說到星艦SN8在15公裡測試的目標時,馬斯克曾說:星艦在飛行過程中實現「穩定、帶有空氣動力學襟翼的受控制降落」已經非常好,如果還能將推進劑從主油箱轉移到頂部和重燃將是一個重大的勝利如果可以準確地理解機身襟翼在下降過程中是如何控制俯仰、偏航和翻滾的,從而使飛船能夠很好地定位,從而重新點燃、翻轉和著陸,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