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發表46篇SCI文章?

2020-12-03 誰在對面等你

作為不同學校同一專業的醫學生,也參加了一些科研工作。對於三年46篇SCI的事情,不想吹也不想黑,這樣宣傳只是在服從遊戲規則罷了。認為這是灌水也沒有錯,但不能否認這一數量可以反映出這位同學的科研能力,起碼是努力程度的事實。考慮到現行國內研究生畢業評價體系的導向,這一做法可以理解,我與他易地而處,可能也不會做的比他高尚。當然從科學價值來看,這些大量的低分文章大部分時候產生不了任何科學價值(其實對於分數稍高的期刊這一事實也沒有太多的改變)。在這裡我只想要解釋一下一些事實。

SCI雜誌的文章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文章內容差異很大,周期也完全不一樣。

Original article:屬於一般人常規意義上理解的「論文」,即用自己得到的實驗數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包括full-length和brief report(brief communication)兩種,前者長度長更嚴謹,後者較短更注重新穎性。這類文章需要經過peer review,審稿周期較長,哪怕是低分雜誌,從投稿到錄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飯。

Review:也就是綜述,是對某一主題的論文進行系統性檢索並整理論文提供的證據後,撰寫的對某一主題的研究進展或現狀的描述性文章。同上,需要經過peer review。

Meta-analysis/Systematic review:meta分析及系統性綜述,針對一個不同研究得出的結果有爭議的科學問題,利用統計學方法將這些研究(以RCT為主)的結果放在一起,得出結論的文章。這類文章工作量小,只要有好的選點,從設計到成文,兩周左右即可完成。需要經過peer review。

Case report:病例報告,是對一個或數個典型或罕見病例進行描述。需要經過peer review,但錄用周期較短。

Case series:病例系列,對多個病例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類似於original article中的回顧性研究,但對研究設計的要求較低,屬於單臂研究。需要經過peer review。

Comments/letters to the editor:評論性文章,是對於某篇文章提出自己的評論和意見,少數有原始數據,但大部分為單純的意見。不需要經過peer review,雖然較高分(IF > 10)刊物會有比較高要求,但接受率總體較高,錄用周期往往只有幾天。

到這裡情況已經很明了了,佔大部分的Comments, letters to the editor, meta-analyses工作量其實並不大,前二者嚴格來講不能算是SCI論文,也不會計入期刊的IF,近年來各大院校也不再將低分的meta分析納入畢業考評和職稱評定。

還有十幾篇original article,也是大家質疑的焦點。通常的基礎研究,不管分再低,從設計到實驗再到寫作投稿,三四個月總是要的。但也不是沒有快速刷文章的辦法,例如同一個回顧性隊列把數據拆成幾部分分開發文章等(僅舉一例,畢竟還有很多人要恰飯的)。

綜上所述,三年,不造假,發46篇SCI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如何評價實在見仁見智,我在此不想做任何評價。很多時候,這種新聞出來,我們看到的都是學生,而不是背後把他推到這個位置上的那些東西。

——————————分割線——————————

感謝大家關注,看了一些其他回答之後我覺得還有兩點事實我不得不補充:

1.唯影響因子論的片面性:IF,即impact factor,是雜誌三年以來該雜誌每一篇original article和review平均被引用次數,例如Cancer Medicine這一期刊三年來這兩種類型的文章平均被引用了3.3次,其IF就是3.3,俗稱該雜誌為3.3分,或某人發了一篇文章在這個雜誌上,就稱他發了篇3.3分的文章。從這一俗稱可以看出,IF是我們常用於評判一本期刊好壞的指標,然而唯IF論也是不可取的。期刊的IF有很多影響因素,例如雜誌相關領域近年來是否夠熱,雜誌每年發文量多少,自引率多少,雜誌發文覆蓋面大小,雜誌發表綜述的比例高低(綜述通常被引量遠高於original article)等等。因此即使在同一領域,IF也無法直接比較兩本雜誌質量的高低。而在不同領域,IF幾乎完全無法說明問題。胸外科領域頂刊的IF也很低,即使討論外科學大類,公認的外科學神刊Annals of surgery的影響因子也才9左右,與Oncotarget被移出SCI前最高的8相差無幾(笑)。而腫瘤相關的雜誌近年來影響因子暴漲,原本5.6分的超過10分比比皆是。

2.科研成果的影響因素:一個教授、醫生、學生能做出的科研成果受到大量因素影響,努力和能力只是其中兩個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已。基礎研究受限於經費,儀器以及運氣。臨床回顧性研究受限於數據的accessibility(很多醫院和科室只有主任級的大佬才有權處置數據,因此在這樣的單位中,一來普通醫生和教授無法獲取這些數據用於科研;二來各自為政數據分散導致無法形成大文章)。臨床前瞻性研究一來動輒需要數年乃至十幾年之功,二來門檻極高,單中心的往往需要院長級的領導牽頭才便於組織協調各科室工作,解決(恰飯)矛盾;而多中心的則需要業內屈指可數的負有盛名的大佬來牽頭才能避免引起authorship的爭端(到了這個層次才可能談得上發表於知乎er們認可的國際頂級刊物如BMJ PNAS Lancet和NEJM等上)。除了這些客觀條件的影響外,評價體系也會影響科研人員們選擇課題,很多時候會存在「我想認真做研究但是我還是學生還是先搞個短平快的課題滿足畢業要求再說」「我想認真做研究但是我還是個小主治還是先搞個短平快的課題評職稱再說」「我想認真做研究但是我只是個普通小博導學生還要畢業我還是想幾個短平快的課題把他們打發走再說」等等的尷尬。而對於絕大部分研究者來說,這樣的尷尬就是他們科研生涯從開始到結束的三個階段。

相關焦點

  • 川大華西醫學院博士畢業生一作發46篇SCI引熱議,你怎麼看?
    導讀:近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榮譽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在網上引起熱議,其中討論的焦點在於如何在讀博期間發這麼多的SCI?近日,知乎上一則「如何看待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熱議。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去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熱議,在過去近一年之後,近日,這個話題再度被提起。小編發現,當事人鄧漢宇博士,目前已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胸外組)醫師,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八年制本科生導師。擔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多個SCI雜誌審稿人。
  • 開掛的人生源於開掛的態度 華西畢業生發表46篇SCI文章的背後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榮譽畢業生發表 46 篇SCI文章的新聞驚爆了眾多醫學生的眼球,也引發了大家關於這樣的人才是「學霸還是水貨」的熱烈討論。根據網絡上的資料顯示,該生系華西臨床醫學院八年制本碩博連讀專業學生,2011年入學,2019年畢業。
  • 華西博士3年發表46篇SCI排第一16篇論著,這怎麼做到的?
    四川大學華西的科研氛圍我是見識過的,但是遇到這樣的神人還是要感嘆一下,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當無數人都憋不出1篇論文的時候,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鄧博士在3年時間裡累積發表了46篇SCI !
  • 46篇SCI畢業生,科研大牛還是灌水強人?外行和內行看法完全不同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最近一位畢業生非常「火」,原因在於他從2011年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本碩博連讀期間,累計發表SCI共46篇!這位鄧同學學的是臨床醫學,他在2016年至今,不到3年的時間內,發表了46篇SCI論文,平均每月1篇多。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高顏值交大醫學院學霸女神,4篇一作SCI論文,自編出版口袋書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是國內著名的頂級醫學院,在這裡有著非常多的學霸,但是蓓蓓姐是一位高顏值的學霸,她是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周澄蓓,也是「視病人如親人」的小周醫生。周澄蓓周澄蓓,上海交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曾經榮獲過2019屆上海市優秀畢業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榜樣的力量」畢業生年度人物。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與危重急救研究室周誠團隊:吸入麻醉藥異氟烷通過抑制瞬時性和持續性鈉離子通道電流調控海馬CA1錐體神經元興奮性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與危重急救研究室周誠副研究員團隊於2019年7月在 Anesthesiology(影響因子:6.424)發表文章 「Isoflurane Modulates Hippocampal Cornu Ammonis Pyramidal Neuron Excitability by Inhibition of Both Transient
  • 985名校四川大學及王牌專業
    原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技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中國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併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
  •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田衛東教授當選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
    近日,在舉行的第11次世界生物材料大會開幕式上,華西口腔醫學院田衛東教授當選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授予的「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FBSE, Fellow of Bio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華西醫院再次排名中國第一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從其官方網站獲悉,在2018年度全球醫療機構排行榜中,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WCSM / WCH)排名全球第56名,中國醫療機構第1名,論文計數(AC)49篇,分數式計量得分(FC)11.84。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了解到,該榜單的統計時間範圍為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 川北醫學院畢業生平均月薪4676元/月 呈逐年增長趨勢
    四川在線 張雨瑄四川在線1月6日從川北醫學院獲悉,學校發布了《2020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川北醫學院2020屆畢業生3788人。專科畢業生113人,本科畢業生3391人,碩士畢業生284人。
  • 12月,這些華西醫院專家來內江坐診
    >魏欣( 醫學博士 副教授 )2004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獲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於2006年獲臨床醫學博士學位,後至華西醫院心內科工作至今2019年以訪問學者身份赴德國巴德諾伊斯塔特心臟中心學習。長期從事一線臨床工作,在心臟危重症、心衰、高血壓、冠心病等領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國內外各級期刊發表多篇文章,其中包括歐洲頂級心臟病學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並擔任《西部醫學》雜誌審稿專家。作為主要研究者參與心衰、高血壓、心律失常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2項,國內多中心臨床試驗1項。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與危重急救研究室柯博文團隊:小鼠模型中硝基還原酶的實時生物發光成像
    早在1980年,當時的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科劉協和教授在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發表題為「Mental-health Work in Sichuan」的論文,開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SCI論文發表之先河。2001年5月,華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更名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 學院直通車 | 歡迎報考江蘇大學醫學院研究生
    江蘇大學醫學院前身是鎮江醫學院,源於1934年創建的江蘇省立醫政學院。目前共有在院學生4000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700餘人,本科生2800餘人,留學生500餘人。學院以醫學檢驗為特色的人才培養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2015年當選全國高等院校醫學檢驗校際協作理事會理事長單位。隨著「健康中國2030」的實施,醫學院醫學高層次人才培養進入了新時代。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高祥研究員團隊:靶向納米基因載體傳遞MIP-3 beta質粒抑制巨噬細胞M2極化治療腫瘤
    早在1980年,當時的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科劉協和教授在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發表題為「Mental-health Work in Sichuan」的論文,開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SCI論文發表之先河。2001年5月,華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更名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 臨床醫學專業,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和中南大學怎麼選?
    筆者在中南大學求學10餘年,定居在長沙河西的湘雅附三旁邊,鄰居和朋友中有不少都是醫學院的朋友,就來簡單的嘮一下題主的幾個學校的臨床醫學。武漢大學醫學部(原湖北醫科大學)、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原中山醫科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原華西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湖南醫科大學)基本都屬於2000年左右綜合性大學和醫科院校合併。臨床醫學屬於醫學(門類代碼10)下屬的一級學科,有幾個關鍵的信息得留意。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生物治療研究室魏於全、鞏長暘和姚少華團隊:人工病毒遞送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用於小鼠體內基因編輯
    早在1980年,當時的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科劉協和教授在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發表題為「Mental-health Work in Sichuan」的論文,開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SCI論文發表之先河。2001年5月,華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更名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 全國最好的七所醫學院校,華西和湘雅醫學院在裡面!
    北京大學醫學部很多年前在與當時的上海醫科大學被稱為「南北醫科雙雄」,是除協和之外中國最好的醫科學院,屠呦呦,吳階平等知名人物就是在這裡培養出來的。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前身為德國醫師寶隆博士於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2000年與華中理工大學等學校合併,組建成華中科技大學。2000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成立並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