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不同學校同一專業的醫學生,也參加了一些科研工作。對於三年46篇SCI的事情,不想吹也不想黑,這樣宣傳只是在服從遊戲規則罷了。認為這是灌水也沒有錯,但不能否認這一數量可以反映出這位同學的科研能力,起碼是努力程度的事實。考慮到現行國內研究生畢業評價體系的導向,這一做法可以理解,我與他易地而處,可能也不會做的比他高尚。當然從科學價值來看,這些大量的低分文章大部分時候產生不了任何科學價值(其實對於分數稍高的期刊這一事實也沒有太多的改變)。在這裡我只想要解釋一下一些事實。
SCI雜誌的文章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文章內容差異很大,周期也完全不一樣。
Original article:屬於一般人常規意義上理解的「論文」,即用自己得到的實驗數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包括full-length和brief report(brief communication)兩種,前者長度長更嚴謹,後者較短更注重新穎性。這類文章需要經過peer review,審稿周期較長,哪怕是低分雜誌,從投稿到錄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飯。
Review:也就是綜述,是對某一主題的論文進行系統性檢索並整理論文提供的證據後,撰寫的對某一主題的研究進展或現狀的描述性文章。同上,需要經過peer review。
Meta-analysis/Systematic review:meta分析及系統性綜述,針對一個不同研究得出的結果有爭議的科學問題,利用統計學方法將這些研究(以RCT為主)的結果放在一起,得出結論的文章。這類文章工作量小,只要有好的選點,從設計到成文,兩周左右即可完成。需要經過peer review。
Case report:病例報告,是對一個或數個典型或罕見病例進行描述。需要經過peer review,但錄用周期較短。
Case series:病例系列,對多個病例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類似於original article中的回顧性研究,但對研究設計的要求較低,屬於單臂研究。需要經過peer review。
Comments/letters to the editor:評論性文章,是對於某篇文章提出自己的評論和意見,少數有原始數據,但大部分為單純的意見。不需要經過peer review,雖然較高分(IF > 10)刊物會有比較高要求,但接受率總體較高,錄用周期往往只有幾天。
到這裡情況已經很明了了,佔大部分的Comments, letters to the editor, meta-analyses工作量其實並不大,前二者嚴格來講不能算是SCI論文,也不會計入期刊的IF,近年來各大院校也不再將低分的meta分析納入畢業考評和職稱評定。
還有十幾篇original article,也是大家質疑的焦點。通常的基礎研究,不管分再低,從設計到實驗再到寫作投稿,三四個月總是要的。但也不是沒有快速刷文章的辦法,例如同一個回顧性隊列把數據拆成幾部分分開發文章等(僅舉一例,畢竟還有很多人要恰飯的)。
綜上所述,三年,不造假,發46篇SCI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如何評價實在見仁見智,我在此不想做任何評價。很多時候,這種新聞出來,我們看到的都是學生,而不是背後把他推到這個位置上的那些東西。
——————————分割線——————————
感謝大家關注,看了一些其他回答之後我覺得還有兩點事實我不得不補充:
1.唯影響因子論的片面性:IF,即impact factor,是雜誌三年以來該雜誌每一篇original article和review平均被引用次數,例如Cancer Medicine這一期刊三年來這兩種類型的文章平均被引用了3.3次,其IF就是3.3,俗稱該雜誌為3.3分,或某人發了一篇文章在這個雜誌上,就稱他發了篇3.3分的文章。從這一俗稱可以看出,IF是我們常用於評判一本期刊好壞的指標,然而唯IF論也是不可取的。期刊的IF有很多影響因素,例如雜誌相關領域近年來是否夠熱,雜誌每年發文量多少,自引率多少,雜誌發文覆蓋面大小,雜誌發表綜述的比例高低(綜述通常被引量遠高於original article)等等。因此即使在同一領域,IF也無法直接比較兩本雜誌質量的高低。而在不同領域,IF幾乎完全無法說明問題。胸外科領域頂刊的IF也很低,即使討論外科學大類,公認的外科學神刊Annals of surgery的影響因子也才9左右,與Oncotarget被移出SCI前最高的8相差無幾(笑)。而腫瘤相關的雜誌近年來影響因子暴漲,原本5.6分的超過10分比比皆是。
2.科研成果的影響因素:一個教授、醫生、學生能做出的科研成果受到大量因素影響,努力和能力只是其中兩個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已。基礎研究受限於經費,儀器以及運氣。臨床回顧性研究受限於數據的accessibility(很多醫院和科室只有主任級的大佬才有權處置數據,因此在這樣的單位中,一來普通醫生和教授無法獲取這些數據用於科研;二來各自為政數據分散導致無法形成大文章)。臨床前瞻性研究一來動輒需要數年乃至十幾年之功,二來門檻極高,單中心的往往需要院長級的領導牽頭才便於組織協調各科室工作,解決(恰飯)矛盾;而多中心的則需要業內屈指可數的負有盛名的大佬來牽頭才能避免引起authorship的爭端(到了這個層次才可能談得上發表於知乎er們認可的國際頂級刊物如BMJ PNAS Lancet和NEJM等上)。除了這些客觀條件的影響外,評價體系也會影響科研人員們選擇課題,很多時候會存在「我想認真做研究但是我還是學生還是先搞個短平快的課題滿足畢業要求再說」「我想認真做研究但是我還是個小主治還是先搞個短平快的課題評職稱再說」「我想認真做研究但是我只是個普通小博導學生還要畢業我還是想幾個短平快的課題把他們打發走再說」等等的尷尬。而對於絕大部分研究者來說,這樣的尷尬就是他們科研生涯從開始到結束的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