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高祥研究員團隊:靶向納米基因載體傳遞MIP-3 beta質粒抑制巨噬細胞M2極化治療腫瘤

2021-01-20 華西醫學時間

早在1980年,當時的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科劉協和教授在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發表題為「Mental-health Work in Sichuan」的論文,開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SCI論文發表之先河。2001年5月,華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更名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此後,我院SCI論文發表數量逐年增長,2018年我院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達到1504篇。2018年3月,四川大學臨床醫學學科領域首次排名進入前1‰行列,根據被引頻次排序,排名世界第411位,國內第8位。2014~2018年期間,我院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Cell、NEJM、JAMA、Lancet)和學科排名前5%期刊的論文達308篇。經過近20年的發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通過建制度、搭平臺、聚人才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創新之路。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科影響力,醫院科技部牽頭啟動「大刊論文解讀」項目。一為促進研究成果傳播、轉化與應用,提升華西研究的影響力;二為介紹研究在選題、設計、實施、分析、報告、投稿中的體會,促進全院師生提升研究能力,更多發表高水平論文;三為介紹研究團隊、學科,促進院內外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該項目首期精選了我院師生2016~2018年期間發表在學科排名前5%期刊的論文,邀請作者團隊進行解讀,同時邀請國內外同行專家進行點評,挖掘研究的背景和意義、方法的創新與特色、成果的應用和轉化價值。通過醫院門戶網站、「華西微家」、期刊社門戶網站和「華西醫學時間」公眾號發布,並在《華西醫學》雜誌開闢專欄刊載優秀論文的深度解讀。後期,還將通過組織學術沙龍、論壇等形式搭建面對面交流的平臺,促進學術交流與學科交叉融合。


希望通過以上舉措提升我院臨床創新能力,特別是臨床研究水平和加快轉化應用,推進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步伐,更好應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和人民群眾對醫療健康服務的新需要。

相關焦點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生物治療研究室鞏長暘團隊:多功能「核-殼」結構納米基因遞送系統應用於惡性黑色素瘤治療研究
    基因遞送系統是基因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因載體負載基因形成的基因複合物需要克服諸多生物屏障才能實現體內的靶向高效傳遞。近年來,化學、生物學、醫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大大促進了非病毒基因載體材料的發展。構建新型高效安全的非病毒基因載體是目前基因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病毒樣顆粒(以及近些年受到日益關注的鐵蛋白)等納米顆粒載體對於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抗體應答的效果早就得到廣泛重視和認可。但是其免疫學機制並不十分清楚,長期以來停留在淋巴結靶向遞送、理想抗原展示密度等傳統認知,以及鐵蛋白顆粒載體的三聚體構象抗原展示等方面,限制了這一類疫苗改進優化的思路。
  • 中山大學程度副教授團隊在多功能基因編輯納米載體研究取得進展
    基因編輯技術是新興的基因治療策略,具有簡便易行和低成本的優勢,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上都展現出非凡的前景。目前,採用病毒載體傳輸基因編輯元件(編碼CRISPR-Cas9/sgRNA的DNA或mRNA序列)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仍面臨如何提高基因編輯特異性和多功能性的挑戰。
  • 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鞏長暘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鞏長暘研究員團隊在材料領域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6.836)上發表了題為「Multistage Sensitive NanoCRISPR Enable Efficient Intracellular Disruption of Immune Checkpoints for Robust Innate and Adaptive
  •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有新發現,新納米粒子或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有新發現,新納米粒子可減少內源性氧消耗,或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 在以往的研究得知,腫瘤乏氧微環境在抑制藥效、阻斷免疫細胞浸潤、促進腫瘤復發轉移等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通過改變腫瘤內部乏氧微環境,提高抗腫瘤藥物療效,抑制腫瘤復發轉移,是臨床上的一個研究熱點。 據新聞報導,南京大學管文賢教授團隊近期在國際期刊《生物材料》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鄧洪新教授簡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鄧洪新教授,作為2018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研討會的演講嘉賓,將在研討會上帶來行業內的獨特視角,深度剖析基因治療在國內外的現狀,指明臨床應用的方向。演講題目:基因治療發展現狀和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歡迎各位老師報名到會場聆聽精彩演講報名。
  • 專訪中科院聶廣軍研究員:如何清除腫瘤微環境中的血小板?他與團隊...
    利用納米載體靶向遞藥的特性,我們嘗試靶向清除腫瘤局部的血小板,這樣既可以增加抗癌藥物在腫瘤部位的通透性,又能確保不影響其他組織中的血小板,大大提高了抗血小板靶向治療的安全性。」 聶廣軍研究員解釋道。在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血小板具有維持腫瘤血管完整性的重要功能。
  • 中山大學崔雋/黃軍就聯合團隊揭示USP19通過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抑制...
    在應對不同的組織微環境時,巨噬細胞通過極化為不同的表型(M1和M2型巨噬細胞)發揮功能:M1型巨噬細胞參與促炎症因子的表達,在宿主防禦細菌和病毒感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M2型巨噬細胞主要參與抗炎反應,促進組織重構和傷口癒合。過度激活的M1型巨噬細胞促進炎症因子風暴,加劇病理損傷;而紊亂的M2型巨噬細胞則會促進腫瘤的發生和轉移。因此,精確調控巨噬細胞的極化對保持機體的健康具有重大意義。
  • 四川大學錢志勇Biomaterials:具有深度滲透能力的雙載系統用於協同腫瘤光動力免疫療法
    有鑑於此,四川大學錢志勇等人報導了一種多功能納米系統(HPR@CCP),結合光動力學和免疫治療,以增強對原發性腫瘤和遠處轉移的治療效果。 基因的CRISPR-Cas9系統(Cas9-Ptpn2)和靶向線粒體的改性chlorin e6 (TPP-PEI-Ce6)組成。
  • iPSC來源的CAR-巨噬細胞(CAR-iMac)用於新型免疫細胞治療
    責編 | 兮  近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浙江省良渚實驗室張進團隊與浙江大學藥學院翁勤潔團隊以及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河團隊聯合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位於安亭的上海市精準醫療與健康服務集聚區內,醫院周邊是別墅區、嘉北郊野公園,距離不到一公裡處是肝膽外科領域著名的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安亭分院)。身處長三角腹地的醫院,未來將輻射全國,為各地患者服務。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於2016年啟動建設,2019年底建成,2020年3月21日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今年5月初開始試運行。
  • 納米粒子助力CRISPR敲除致癌基因 顯著增加腫瘤傳遞
    近日,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創新的方法,使用編輯系統CRISPR敲除基因,這一方法在小鼠模型中顯示出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強大潛力。迄今為止,由於缺乏有效的CRISPR傳遞系統,將CRISRP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疾病治療受到了限制。
  • 限制蛋白飲食重編碼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並增強免疫治療
    巨噬細胞有兩種表型:免疫激活(即M1樣)與免疫抑制(即M2樣),其表型在很大程度上受腫瘤微環境(TME)或局部釋放的腫瘤衍生因子影響。從一種功能狀態到另一種功能狀態的轉變被稱為「極化」,同一巨噬細胞群體具有獨特的可塑性,以適應並應對炎症環境。巨噬細胞的極化和功能又受各種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的影響。mTOR通路與細胞營養敏感性密切相關,其激活可誘導巨噬細胞向M2亞型極化,促進腫瘤進展和免疫抑制。
  • 功能神外| 華西醫院王偉:繼發性肌張力障礙的神經調控治療
    在本次會議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偉教授以《繼發性肌張力障礙的神經調控治療》主題做學術報告。目前大家的普遍觀點認為,腦深部電刺激(DBS)療法對原發性的肌張力障礙效果比較好,繼發性肌張力障礙的效果不如原發性的。
  • 帕金森病可控 華西醫院專家:治療是關鍵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30日訊(記者 胡旭陽 實習生 聶鎣 攝影報導)聚焦大腦,內外科強強聯合。7月30日,華西醫院神經外科開展了DBS手術大揭秘暨帕金森病患者關愛義診活動。  活動現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商慧芳教授首先講解了帕金森病的相關信息,隨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李鵬副教授,對治療帕金森病的DBS手術相關問題做出了全面解答。現場的帕金森病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也對教授們提出了關於疾病的問題。最後,教授們在活動現場開展義診活動,和病患面對面普及知識,解疑答惑。  什麼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症有哪些?
  • 巨噬細胞療法 向著實體瘤出發
    此外,M1巨噬細胞還能上調參與抗原處理和呈遞的基因,增強T細胞的應答。M2巨噬細胞在正常免疫功能和穩態中具有關鍵作用,如刺激Th2細胞反應、消除寄生蟲、免疫調節、傷口癒合和組織再生等,但某些M2巨噬細胞亞群在促進腫瘤進展中也起著關鍵作用。腫瘤能將循環單核細胞和組織常駐巨噬細胞招募到TME,並使其極化為M2表型,再通過各種可溶性和機械因子形成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應用介孔氧化矽納米粒(MSNs)作為亞單位疫苗的遞送載體和佐劑,發現通過調節MSNs介孔的孔徑即可調節疫苗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的強度。學校華西藥學院博士研究生洪小玉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華西藥學院孫遜教授和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凌副研究員。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該納米粒不僅能夠克服缺氧相關的輻射抗性,還可以改善腫瘤微環境,協同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納米粒增強放療後,可產生較強的體內免疫刺激作用。 納米粒與白細胞分化抗原CTLA4阻斷劑聯用後能夠完全消除原發腫瘤並抑制轉移,延長全身擴散腫瘤小鼠的生存期,誘導強烈的免疫記憶,抑制癌症復發。
  • 四川大學林雲鋒等《AFM》:「蜜蜂毒液」實現主動靶向治療
    憑藉核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器件結構精準性,DNA納米技術為物質遞送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平臺。在這些DNA結構中,框架核酸(FNA)結構具有製備簡單、產率高的特點,至今基於FNA結構的載體研究也已發展了多年。
  • 深圳先進院腫瘤免疫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蛋白與細胞藥物研究中心研究員萬曉春及其研究團隊在腫瘤免疫抑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論文第一作者是助理研究員鄢德洪。 腫瘤微環境中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存在是形成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的主要因素和減弱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關鍵機制。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是一群異質性細胞,來源於骨髓祖細胞和未成熟髓系細胞,是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和粒細胞的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