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有新發現,新納米粒子或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

2020-11-23 騰訊網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有新發現,新納米粒子可減少內源性氧消耗,或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

近十年來,我國農村惡性腫瘤死亡率逐年增多,據我國統計局數據披露,2018年我國農村惡性腫瘤粗死亡率高達158.61%。城市惡性腫瘤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比重高達25.98%。

且不說別的,就說小編身邊的因癌症去世的親戚朋友吧。2008年,從小把小編帶大的爺爺因肝癌去世。去年,小編年僅25歲的表弟,因癌症去世。現在的社會環境,患癌的機率也大幅度提高了,除去家族遺傳的基因外,不健康的飲食、不規律的生活等等。都有致癌的可能。

目前大多數晚期胃癌癌患者的治癒率很低。在以往的研究得知,腫瘤乏氧微環境在抑制藥效、阻斷免疫細胞浸潤、促進腫瘤復發轉移等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通過改變腫瘤內部乏氧微環境,提高抗腫瘤藥物療效,抑制腫瘤復發轉移,是臨床上的一個研究熱點。

據新聞報導,南京大學管文賢教授團隊近期在國際期刊《生物材料》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說的是南京大學管文賢教授團隊研究成功地製備了P-P-I-M納米粒子,並證實其能夠有效抑制腫瘤乏氧微環境,進一步發揮抗腫瘤作用。

管文賢教授介紹,該項研究成功地製備了P-P-I-M納米粒子,並證實其能夠有效改善腫瘤乏氧微環境,進一步發揮抗腫瘤作用。重要的是,隨著二甲雙胍的引入,線粒體呼吸被抑制,導致內源性耗氧量減少。通過ROS/乏氧顯像、HIF-1α檢測等,證實抑制細胞呼吸有助於克服腫瘤乏氧。此外,P-P-I-M具有良好的體內外生物安全性,在癌症的診斷治療一體化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這種減少內源性氧消耗的策略或可為抑制腫瘤乏氧微環境提供新的治療思路與途徑。

研究人員將一種新型光敏劑(IR780)和二甲雙胍(MET)包裝在PEG-PCL脂質體中,製備出PEG-PCL-IR780-MET(P-P-I-M)納米粒子。PEG-PCL作為納米載體,具有極高的穩定性與高通透性,利用滯留效應(EPR)靶向腫瘤組織。一旦納米顆粒在腫瘤組織中積聚,808nm雷射照射可進一步釋放二甲雙胍和IR780。二甲雙胍可直接抑制線粒體電子傳遞鏈中NADH脫氫酶的活性,從而實現對細胞呼吸的有效抑制,改變腫瘤乏氧微環境。光敏劑IR780迅速產生活性氧並產熱,發揮光動力治療(PDT)和光熱治療(PTT)的協同治療效果。另外,基於IR780的光聲(PA)和近紅外(NIR)雙模態成像特性,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近紅外/光聲雙模成像監測PDT-PTT的協同作用,發現微小腫瘤灶。

那麼我們應該怎么正確對待癌症呢?

像乳腺癌中常見的基因:BRCA1、BRCA2,如果家族有這方面遺傳史的女性,可以提前去做一個相關的檢查,做好預防的準備。

美國著名女星安吉麗娜·朱莉,2013年5月14日,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確定帶遺傳缺陷基因BRCA1,醫生估測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機率頗高,分別為87%和50%,朱莉選擇雙側乳腺切除術保留乳房,降低患癌風險。2015年3月24日,安吉麗娜·朱莉宣布,由於擔心罹患卵巢癌,她已經切除了卵巢和輸卵管。

相關焦點

  • 樊嘉院士團隊獲新突破: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
    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球一半以上,其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居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二位。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 可消滅實體腫瘤細胞!985高校專家提出納米抗癌新策略,成果已公開發表!
    作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天津大學始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今年以來,學校在腫瘤研究領域不斷取得新成果,為人民生命健康貢獻"天大"力量。天大設計新型納米武器精準打擊癌細胞傳統癌症化療在靶向性、耐藥性、副作用、轉移復發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
  • 多篇突破性研究直擊抗癌藥物新發現
    【2】Nature:癌症抗藥新發現 防止腫瘤復發有新招doi:10.1038/nature14336近日,著名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癌症靶向治療藥物會引起癌細胞產生分泌信號方面的變化,改變癌細胞生存微環境,最終導致腫瘤復發。
  • 深圳科研團隊研發出腫瘤免疫新療法 細胞膜可偽裝成納米顆粒
    &nbsp&nbsp&nbsp&nbsp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蔡林濤團隊構建了自然殺傷(NK)細胞膜偽裝納米顆粒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癌症轉移研究新進展!
    近日,來自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治療性納米顆粒治療平臺,該方法可以平衡細胞表面受體特異性結合親和力,同時保持與血液和腫瘤組織成分(稱為"DART"納米顆粒)的最小相互作用,從而改善血液循環時間、生物分布和腫瘤細胞特異性攝取。
  • 樊嘉院士團隊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
    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 神預測癌症復發、轉移?「腫瘤捕手」究竟是啥?
    靈魂拷問:腫瘤患者最怕的是什麼?  當然是復發轉移了!  腫瘤患者常常糾結:需要預防性治療,防止復發轉移嗎?萬一本來不會復發,豈不是白白受罪?化療的罪,誰受誰知道!但不進行預防性治療,一旦發現復發轉移,是不是錯過了最佳時間?
  • 朱濤: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
    在2014腫瘤轉化醫學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朱濤教授分享了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朱教授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長期從事腫瘤分子病理及分子靶向治療的研究,發表SCI論文近60篇,篇均影響因子>5,論文他引總數超過2000次,H-index=24,朱教授此會議視頻已上傳至行雲學院以供交流學習。
  • 研究發現黃金納米粒子可防腫瘤擴散
    穆斯塔法·賽義德博士在開羅專門召開的國家科研中心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試驗表明,利用黃金納米粒子可有效防止惡性腫瘤擴散。賽義德表示,他們藉助雷射將黃金納米粒子送入腫瘤所在位置,成功遏制了癌細胞的生長。而且他指出,這只會對病變細胞產生影響,對健康細胞沒有任何損害。目前科學家正在進行動物臨床試驗,如果可以充分證明這一方法沒有副作用,那麼將開始對患者進行試驗。
  • 中南大學在納米粒子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然而,腫瘤易產生復發和轉移,嚴重限制了抗癌治療效率。近年來,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開展抗腫瘤免疫治療,為抑制腫瘤復發和轉移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單獨免疫治療的效果較差,其主要原因在於腫瘤處於免疫抑制狀態,並存在免疫逃逸機制,抑制了體內抗腫瘤免疫的產生。
  • 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解決癌症復發難題
    ),對腫瘤的存活、增殖、轉移及復發有著重要作用。2019年8月23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祥良教授、甘璐教授課題組合作的題為:Tumor exosome-based nanoparticles are efficient drug carriers for chemotherapy的研究論文
  • Cancer research:攜帶siRNA納米顆粒抑制三陰性乳腺癌轉移
    ,轉移和復發,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疾病復發,轉移以及對藥物的抵抗導致正常的化療手段對於三陰性乳腺癌治療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 之前有研究表明β3整合素與上皮細胞間充質轉化和癌症轉移具有緊密聯繫,因此研究人員提出利用納米顆粒攜帶針對β3整合素設計的siRNA,以β3整合素為靶向目標進行三陰性乳腺癌治療。
  • 又一新突破!上海專家團隊揭示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提升...
    樊嘉院士團隊在肝癌研究領域又一新突破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 重磅級文章聚焦癌症轉移研究新成果!
    一種新型抗體分子有望明顯抑制癌症轉移doi:10.15252/emmm.201911164排列在血管內部的細胞層表面的受體或能刺激腫瘤中新血管的形成並加速癌症轉移,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一種特殊抗體成功阻斷了該受體的功能,從而就能有效抑制乳腺癌或肺癌小鼠機體中癌症的轉移性生長
  • 【盤點】腫瘤抑制因子p53亮點研究一覽
    有時候,在p53存在的情況下,癌基因也會設法啟動腫瘤發展,但即使是這樣,腫瘤抑制因子p53仍不放棄,轉而專注於努力限制腫瘤的轉移和入侵能力。近日,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雜誌上刊登的一項研究揭示了p53防止癌細胞侵襲行為的一種方式。新加坡國立大學Keiko Kawauchi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已被RAS轉換成癌細胞的細胞,RAS是人類癌症中最常見的癌基因。
  • 研究找到納米材料與腫瘤轉移相關的信號通路—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供圖   碳納米管(CNT)是重要的一維納米材料,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使用對健康的影響也引發關注,但關注材料對機體的系統性影響的研究寥寥,關注對腫瘤轉移影響的研究就更少了。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陳春英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朱濤課題組展開合作,特別關注CNT的生物學效應及其機制。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廈門大學劉剛教授團隊在仿生納米藥物系統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分子疫苗學和分子診斷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影像暨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劉剛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gnetic nanocages for cancer magneto-catalytic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該納米粒不僅能夠克服缺氧相關的輻射抗性,還可以改善腫瘤微環境,協同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納米粒增強放療後,可產生較強的體內免疫刺激作用。 納米粒與白細胞分化抗原CTLA4阻斷劑聯用後能夠完全消除原發腫瘤並抑制轉移,延長全身擴散腫瘤小鼠的生存期,誘導強烈的免疫記憶,抑制癌症復發。
  • 重磅級文章解讀癌症轉移研究新進展
    .181534511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萊斯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發現一種較小的蛋白--- JAG1---似乎在癌症幹細胞如何發生分化和轉移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在之前的研究中,他們已發現激活這種信號通路的配體是如何發生差錯從而讓遷移性的癌細胞保持在一起並幫助它們附著到身體新部位的結締組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