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解決癌症復發難題

2020-11-08 餘益惠健康


腫瘤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對腫瘤的存活、增殖、轉移及復發有著重要作用。從本質上講,腫瘤幹細胞通過自我更新和無限增殖維持著腫瘤細胞群的生命力。

腫瘤幹細胞的運動和遷徙能力使腫瘤細胞的轉移成為可能,腫瘤幹細胞可以長時間處於休眠狀態並具有多種耐藥分子,從而對殺傷腫瘤細胞的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因此腫瘤往往在常規腫瘤治療方法消滅大部分普通腫瘤細胞後一段時間復發。

總的來說,腫瘤幹細胞是導致腫瘤復發、轉移和耐藥的主要原因,發展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策略是腫瘤臨床治療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納米藥物具有增強滲透滯留效應(EPR)、可修飾性、智能響應性以及多種藥物共輸送等獨特的性質,在腫瘤精準協同治療、增強療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納米材料常通過偶聯靶向分子實現抗腫瘤藥物靶向輸送,但不同腫瘤幹細胞表達不同的表面標誌物,如何將藥物高效運送到不同腫瘤幹細胞並發揮作用是目前腫瘤治療亟待解決的難題。

2019年8月23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祥良教授、甘璐教授課題組合作的題為:Tumor exosome-based nanoparticles are efficient drug carriers for chemotherapy的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構建了一種腫瘤細胞外排的外泌體仿生多孔矽納米粒(E-PSiNPs),用於腫瘤幹細胞的靶向給藥,具有良好的抗腫瘤和殺傷腫瘤幹細胞能力。

該研究表明,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具有作為藥物載體提高抗癌功效的潛力。並且,由於能夠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因此有望解決腫瘤復發、轉移和耐藥性等重大問題。

近年來,仿生納米藥物結合天然生物材料的獨特功能及人工納米材料的多功能性特點,在用於藥物遞送方面引起廣泛關注。

外泌體(exosomes),是一種包含了複雜 RNA 和蛋白質的細胞囊泡,其尺寸在納米尺度範圍內--(直徑30-150納米),多種細胞在正常及病理狀態下均可分泌外泌體。其主要來源於細胞內溶酶體微粒內陷形成的多囊泡體,經多囊泡體外膜與細胞膜融合後釋放到胞外基質中。

2013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授予了發現細胞囊泡運輸調節機制的三位科學家。外泌體參與免疫應答、凋亡、血管生成、炎症反應、凝結等重要的生物過程,還參與細胞間通訊,因此許多研究開始聚焦在使用外泌體來遞送藥物。

然而,構建外泌體仿生藥物載體,依然面臨許多困難,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產量低下導致遞送效率低。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構建了一種腫瘤細胞外排的外泌體仿生多孔矽納米粒(E-PSiNPs),用於腫瘤幹細胞的靶向給藥。

將多孔矽納米粒與腫瘤細胞孵育,發現腫瘤細胞會通過自噬促進多孔矽外排,外排的多孔矽表面覆蓋著厚約20 nm的外泌體膜結構。相比於傳統外泌體分離方式可使其產量提高34倍,且有效保留了外泌體的功能蛋白。

廣告斬妖除魔,仗劍逍遙,上線即巔峰!

E-PSiNPs具有良好的普通腫瘤細胞和腫瘤幹細胞靶向性,且來源於一種腫瘤細胞的E-PSiNPs負載抗腫瘤藥物阿黴素(DOX@E-PSiNPs)後,表現出對其他不同普通腫瘤細胞和腫瘤幹細胞的交叉攝取與有效殺傷效果,解決了靶向不同腫瘤幹細胞需要偶聯不同靶向分子的問題。

另外,DOX@E-PSiNPs具有良好的腫瘤組織靶向性、腫瘤血管滲出並穿透至腫瘤深部能力,這些作用與E-PSiNPs表面表達黏附分子CD54有關。

基於上述獨特的行為,DOX@E-PSiNPs實現了在腫瘤組織內腫瘤細胞和腫瘤幹細胞中的大量蓄積,在肝癌皮下瘤、原位乳腺癌和黑色素瘤肺轉移等多種腫瘤模型中均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和殺傷腫瘤幹細胞的能力。

總的來說,該研究為腫瘤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仿生納米藥物用於腫瘤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有望解決癌症...
    從本質上講,腫瘤幹細胞通過自我更新和無限增殖維持著腫瘤細胞群的生命力。腫瘤幹細胞的運動和遷徙能力使腫瘤細胞的轉移成為可能,腫瘤幹細胞可以長時間處於休眠狀態並具有多種耐藥分子,從而對殺傷腫瘤細胞的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因此腫瘤往往在常規腫瘤治療方法消滅大部分普通腫瘤細胞後一段時間復發。
  • 納米藥物如何有效攻克多種類型癌症?
    納米藥物是一種能有效吸附小型生物相容性顆粒的特殊藥物,其在治療一系列疾病上表現出了巨大潛力,包括癌症等;然而目前研究人員無法有效將該藥物運輸到患者體內發揮作用,僅有大約0.7%的化療納米藥物才能順利抵達患者機體患處靶向作用腫瘤細胞,剩餘的藥物全被機體其它細胞吸收了,包括肝臟、腎臟和脾臟等,當藥物在這些器官中積累時,其就會產生毒性和副作用,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Nat Nanotechnol:開發出新的抗癌納米顆粒,有望長期阻止癌症復發
    2017年5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約診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旨在讓乳腺瘤萎縮同時阻止其復發的抗癌納米顆粒。接受這種納米顆粒注射的小鼠的腫瘤大小下降了70~80%。最令人關注的是,接受這種納米顆粒治療的小鼠抵抗未來的腫瘤復發,即便在治療一個月後接觸到癌細胞,也是如此。
  • 基於人工免疫調節納米粒子技術的特異性T細胞療法
    希望之城是正在進行的NEXI-001 1/2期研究的參與臨床站點,此次合作將利用NexImmune公司正在進行的NEXI-001 1/2期臨床研究的患者樣本(同種異體幹細胞移植後復發的AML患者) 和該癌症中心原發性白血病樣本的腫瘤資源庫(世界上最大的白血病樣本庫之一),以推動研究。
  • 糜軍教授: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促進放療後腫瘤的生長和復發
    癌症復發和轉移是目前癌症治療中的主要難題,是腫瘤相關死亡(tumor-related?death)的主要原因。放射治療作為主要的腫瘤治療手段之一,推遲或降低其治療後的復發是目前腫瘤治療中的主要研究方向。
  • 深圳科研團隊研發出腫瘤免疫新療法 細胞膜可偽裝成納米顆粒
    &nbsp&nbsp&nbsp&nbsp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蔡林濤團隊構建了自然殺傷(NK)細胞膜偽裝納米顆粒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 港大塗文偉團隊發現Vδ2-T細胞外泌體治療EB病毒相關腫瘤的新方法
    EB病毒與多種人類腫瘤的發生有關,每年可導致200,000多例癌症新症,而約2%的癌症死亡病例是由EB病毒引致的惡性腫瘤所引起。與EB病毒相關的腫瘤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鼻咽癌,胃癌和移植後淋巴增生疾病等。目前針對EB病毒相關腫瘤的治療方法有限,且具有顯著的脫靶毒性,同時對復發或難治性腫瘤的療效很差。
  • JACS:流體多價仿生納米界面高效富集循環腫瘤細胞
    a.晶片外觀b.晶片中腫瘤細胞和血細胞沿DLD模型的運動路徑c.納米囊泡覆蓋的微柱界面d.生物素-鏈黴親和素反應組裝納米囊泡到晶片的原理圖B.流體多價結合在仿生膜納米界面上的工作原理圖(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 肺癌治療新思維:靶向腫瘤衍生外泌體免疫治療
    外泌體是起源於大多數細胞的小囊泡,廣泛分布於生物體液,如唾液,血漿,尿液和母乳中。外泌體能夠通過轉移其內含物,如RNA(mRNA和非編碼mRNA),DNA(mtDNA,ssDNA和dsDNA),蛋白質和脂質,實現細胞-細胞通訊。這種通訊影響受體細胞的生理學過程,並可能參與病理狀態,如癌症。 衍生自腫瘤細胞的外泌體稱為腫瘤衍生外泌體(TEX)。
  • Nature:用外泌體抑制KRAS突變 治療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種非常兇險的癌症,死亡率極高,但是又沒有有效的藥物。研究顯示超過90%的胰腺癌帶有KRAS突變,KRAS突變不僅能引發癌症,還能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令人遺憾的是,KRAS蛋白是一個「不可成藥」的靶點,許多尋找靶向藥物的嘗試都失敗了。近來RNA幹擾(RNAi)技術的發展給癌症靶向治療又帶來的新希望。
  • Cell:癌症治療,納米科技發揮大作用
    而實際上在癌症研究中,我們很多結果都是在體外對癌細胞本身進行研究得到的。這種研究方式得到的結果忽視了腫瘤微環境(如基質細胞,胞外基質成分,以及免疫細胞等)在生理環境下對腫瘤發生,惡化等的實際影響。 實踐中,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種類,密度等特性能夠影響患者的存活情況以及常規的治療手段。
  • 外泌體與腫瘤轉移、放化療失敗有關係?證據終於找到了……
    外泌體有多種生物成分,包括 mRNAs、lncRNAs、miRNAs、cirRNAs、siRNAs、DNA、蛋白、脂質等,可經鄰近細胞攝取以傳遞預期的「信息」,從而實現細胞與細胞間的交流。在乳腺癌發生發展過程中,外泌體會對腫瘤周圍新生血管的生成產生影響,加速腫瘤細胞的增殖,促進腫瘤的發生。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該納米粒不僅能夠克服缺氧相關的輻射抗性,還可以改善腫瘤微環境,協同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納米粒增強放療後,可產生較強的體內免疫刺激作用。 納米粒與白細胞分化抗原CTLA4阻斷劑聯用後能夠完全消除原發腫瘤並抑制轉移,延長全身擴散腫瘤小鼠的生存期,誘導強烈的免疫記憶,抑制癌症復發。
  • 發現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新調控因子
    責編 | 酶美癌症的免疫治療主要依靠細胞毒性T細胞來殺傷腫瘤細胞,已成為當前腫瘤治療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以CAR-T和免疫檢查點PD-1/L1為目標的免疫治療已經成功應用於部分癌症的治療。雖然這種療法對一部分癌症病人有效,但大部分癌症病人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 科學家開發出光誘導的納米顆粒有效治療轉移性癌症!
    2018年2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光誘發的納米顆粒或能有效治療轉移性癌症;研究者表示,發射光作為傳統癌症成像技術的一部分,其能夠有效定位轉移性腫瘤,並且誘發光敏性藥物發揮作用,當這樣的藥物被包裹到納米顆粒中時其就能「
  • 外泌體可能是癌症播散的種子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外泌體不僅是細胞向外排放代謝產物的一種載體,而且,不同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在不同人體環境下表現出豐富的特徵,與多種疾病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是在腫瘤方面。腫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攜帶一系列具有腫瘤細胞特性的成分,包括癌基因病毒源性分子、致病性遺傳物質以及蛋白成分等。
  • Sci Adv丨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調控因子
    T細胞來殺傷腫瘤細胞,已成為當前腫瘤治療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以CAR-T和免疫檢查點PD-1/L1為目標的免疫治療已經成功應用於部分癌症的治療。雖然這種療法對一部分癌症病人有效,但大部分癌症病人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同的腫瘤對免疫療法的響應不同,這主要是受腫瘤組織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途徑的影響。與T細胞不同的是,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可以不受MHC的限制而殺死對T細胞有抗性的腫瘤細胞。
  • 抗腫瘤納米藥物: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他們也在竭盡全力研究為什麼納米藥物對某些病人和腫瘤有效,對另一些卻無效。在擺脫了這個領域不切實際的空想之後,納米藥物研究人員現在希望研發出一種名副其實的更有效的靶向治療方法。Saltzman希望設計一種可以靶向膠質瘤幹細胞的納米藥物,因為在傳統的化療或放療過程中,膠質瘤幹細胞由於藏身於大腦深處而躲過一劫,並最終導致腫瘤復發,因此讓藥物到達大腦深部對治療惡性膠質瘤至關重要。然而將藥物輸送到大腦非常困難。
  • Nano Letters:外泌體驅動的對接納米粒子推動原位乳腺癌特異性化療治療肺轉移
    最近,以納米技術為基礎的醫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有望徹底改變無數重要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如預期的那樣具有較低的毒性作用,通過歸巢轉移具有更高效力。許多納米顆粒(NPs)被開發用於保護Pt免受血漿清除並促進其細胞溶質轉運.
  • 中國科學家開發抗體納米顆粒破解腫瘤免疫耐受難題!
    為了迎接這一挑戰,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SIMM)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用於癌症免疫治療的腫瘤酶微環境活化的抗體納米顆粒。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抗體納米顆粒可以在血液循環並保持惰性,從而保護αPDL1不與正常組織相互作用。一旦通過增強滲透性和保留(EPR)效應累積在腫瘤部位,抗體納米粒子被腫瘤特異性的微環境激活,釋放αPDL1 來抑制PD-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