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療新思維:靶向腫瘤衍生外泌體免疫治療

2020-12-08 醫脈通

近年來,我們在肺癌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但是肺癌仍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更深入了解肺癌病理對於早期診斷和成功治療至關重要。外泌體作為癌症的「雙刃劍」,既可以促進癌細胞不斷增殖與擴散,又可以應用於癌症的診斷與治療。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有關外泌體的一些最新研究進展。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癌症之一,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的兩種組織學亞型為NSCLC和SCLC,其中NSCLC包含80%以上的肺癌,如腺癌,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外泌體是起源於大多數細胞的小囊泡,廣泛分布於生物體液,如唾液,血漿,尿液和母乳中。外泌體能夠通過轉移其內含物,如RNA(mRNA和非編碼mRNA),DNA(mtDNA,ssDNA和dsDNA),蛋白質和脂質,實現細胞-細胞通訊。這種通訊影響受體細胞的生理學過程,並可能參與病理狀態,如癌症。

 

衍生自腫瘤細胞的外泌體稱為腫瘤衍生外泌體(TEX)。TEX是腫瘤和宿主細胞之間細胞內通訊的主要機制,並且使癌細胞能夠調節自身周圍環境,以利於腫瘤發生和進展。TEX含有多種不同的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因子,這些因子支持受體細胞的細胞重編程。TEX可能通過形成轉移前生態位以及引導擴散的腫瘤細胞至潛在的轉移部位來驅動轉移。相反,TEX還可以通過調節NK細胞上的殺傷細胞凝集素樣受體K1(KLRK1或NKG2D)的表達誘導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影響其功能。



TEX在肺癌微環境中的作用


腫瘤微環境由基於腫瘤起源,具有多種特質的不同成分組成,其中最豐富的成分為癌細胞,免疫細胞,細胞外基質和基質組織。腫瘤微環境的分子和細胞通過調節局部免疫反應,決定腫瘤良惡性。TEX含有刺激性和抑制性成分,參與調節免疫應答,上皮-間質轉化(EMT)和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的功能,並且在血管生成中起關鍵作用。

 


腫瘤衍生外泌體與免疫反應


免疫系統對癌癥結果具有重要影響。免疫系統可以摧毀癌細胞,抑制腫瘤生長,支持慢性炎症,並抑制引起腫瘤進展的抗腫瘤免疫力,在癌症中起到「雙刃劍」的作用。

 


NK細胞


肺癌細胞相關TEX含有miR-21和-29a,二者均與免疫細胞表面細胞內toll樣受體(TLR)結合,從而觸發促轉移炎性反應。

 

NK中,C型凝集素樣受體NKG2D作為活化受體,觸發表達其配體的癌細胞毒性。低氧腫瘤細胞源性TEX通過將轉化生長因子(TGF)-β1傳送至NK細胞,並隨後減少NKG2D表達來抑制NK細胞的功能。TEX衍生miR-23a可以直接靶向CD107a-一種保護NK免受顆粒降解的分子。

 

腫瘤衍生外泌體也可以下調NK上NKG2D表達,這將導致受體脫敏和內化,並降低NK細胞的活性。TEX還可能通過其他機制降低NK活性,如白細胞介素(IL)-2介導的通路下調,抑制穿孔素或細胞周期蛋白D3產生以及引發NK介導的細胞溶解失敗的 (Jak)3活化。

 

DC與MDSC


眾所周知,腫瘤微環境可以「馴化」DC以促進腫瘤發展。TEX穿梭在信號分子和腫瘤抗原中,在細胞-細胞通訊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80%分離自肺癌活檢組織的外泌體含有EGFR,EGFR可能誘導致耐受性DC和調節性T細胞,最終導致腫瘤抗原特異性CD8+細胞受抑制。TEX還可以防止DC成熟和功能。黑色素瘤和結直腸癌中,TEX促進CD14+單核細胞分化為MDSC,而不是DC。MDSC是人和小鼠骨髓細胞不成熟群體,在腫瘤中擴展,具有強烈的抑制抗腫瘤免疫應答作用。TEX與單核細胞相互作用,引起單核細胞表型,其主要特徵為共刺激分子未上調,CD14表面表達不變,人類白細胞抗原-DR表達降低。總之,TEX將單核細胞分化為DC,並促進維持不成熟的單核細胞狀態。這些細胞自發地分泌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如TGF-β和前列腺素E2(抑制T細胞增殖和抗腫瘤功能)。

 

然而,體內總效應可能很複雜。小鼠靜脈注射TEX引起MDSC累積,炎性介質,如IL-6和VEGF產生顯著增加。另一方面,MDSC累積使免疫抑制性因子產生增加。這兩個過程均導致腫瘤進展。TEX表面上的熱休克蛋白72(HSP72)可能觸發MDSC中STAT3活化,並產生自分泌IL-6。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是腫瘤微環境中調節血管生成,侵襲,轉移以及腫瘤基質中免疫抑制性的主要調節因子。腫瘤進展期間,循環單核細胞和其它炎性淋巴細胞被募集至腫瘤組織中,並改變腫瘤微環境。單核細胞是TAM的前體,TEX在單核細胞存活和腫瘤炎性生態位內TAM生成中起關鍵作用。TEX通過傳遞功能性受體酪氨酸激酶觸發單核細胞中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進而抑制凋亡相關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TEX表面上的Hsp72和棕櫚醯化蛋白也調節TLR信號傳導和TAM的功能。因此,TEX通過TLR2,觸發NF-kB信號通路促進促炎性細胞因子分泌。TEX介導腫瘤細胞與TAM之間的串擾,TEX與TAM衍生外泌體之間相互作用維持炎性生態位內TAM存活。肺癌中,TAM與腫瘤細胞相互作用引起腫瘤進展。TAM釋放的外泌體對於癌症進展也很重要。腫瘤微環境中外泌體的不同機制強化了外泌體作為癌症進展主要參與者的作用。

 

調節性T細胞與調節性B細胞


TEX通過TGF-β和IL-10依賴性機制促進Treg和Breg增殖,從而增加它們對細胞凋亡的抗性。腫瘤衍生外泌體誘導CD4+CD25陰性T細胞轉化為CD4+CD25高FOXP3+ Treg細胞。TEX含有表面CD39和CD73,直接將膜束縛CD73傳遞至CD39+細胞,並通過產生胞外腺苷負調節T細胞功能,從而降低局部免疫力。TEX還誘導常規CD4+T (Tconv)表面上CD69丟失,導致其功能下降。調節性B細胞是介導免疫耐受的免疫抑制性B細胞亞群。Breg產生IL-10,IL-35,TGF-β,PD-L1和IL-21等分子,並誘導Treg產生,從而通過抑制促炎細胞因子預防免疫病理事件。

 

TEX在肺癌EMT中的作用


上皮-間質轉化(EMT)是上皮細胞獲取間充質細胞特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上皮細胞失去了細胞極性和粘附特性,獲取運動特性。這使得上皮細胞遷移至允許轉移和腫瘤進展的遠端部位。EMT在為癌細胞提供幹細胞方面也很重要。分離自晚期肺癌患者血清的TEX含有高水平波形蛋白,TEX可以誘導受體人支氣管上皮細胞中的EMT。肺癌中,波形蛋白通過調節VAV2–Rac1通路,修飾粘著斑激酶活性來改變癌細胞粘附作用。miR-23a介導TGF-β誘導的A549細胞EMT。

 

TEX在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血管生成對腫瘤生長和轉移至關重要,受不同機制和血管生成因子調節。外泌體在血管生成中起關鍵作用。缺氧是腫瘤微環境的標誌之一,TEX在缺氧條件下的變化使得它們能夠通過血管生成緩解腫瘤微環境的應激狀態。TEX相關miR-23a攝取能夠靶向脯氨醯羥化酶1和2(PHD1和2),導致缺氧誘導因子-1α累積以及血管生成增強。

 

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劑(TIMP)-1是強烈支持肺癌進展的因子,在PI3K/Akt/HIF-1通路控制下,TIMP-1過度表達誘導了肺腺癌細胞及其衍生外泌體中致瘤性miR-210表達。反之,這些細胞釋放的TEX下調EC中的Ephrin A3並促進血管生成。

 

肺癌轉移與TEX


轉移所需的主要步驟是形成轉移前生態位,轉移部位不是隨機的,而是在轉移開始之前,腫瘤細胞被修飾後選擇的。相反,轉移生態位在CTC到達時開始並形成。TEX在轉移前生態位形成和轉移過程中發揮重要調節作用。黑色素瘤衍生TEX在原發性腫瘤形成和肺轉移中很重要。另外,TEX還可以將癌基因MET從黑色素瘤細胞轉移至BM祖細胞,從而促進轉移。外泌體靶細胞選擇通過它們表面黏附分子確定。腫瘤衍生外泌體表面特異性整合素譜直接將它們引導至特定器官,從而驅動轉移性親器官性。骨骼是導致溶骨性病變的NSCLC的常見轉移部位。肺是許多轉移性原發腫瘤的共同靶點,這種組織特異性轉移背後的確切分子機制尚未完全了解。

 

TEX作為生物標誌物及肺癌治療


生物標誌物作為機體特定生理或生物狀態指標,可用於區分正常或致病狀態以及治療反應。生物標誌物可能是癌症進展,復發風險或治療療效的預後和預測性標誌物。大量研究表明外泌體可能是肺癌「液體活檢」的生物標誌物。

 

TEX標誌物可能較傳統活檢方法更具靈敏度和特異性。研究人員檢測了肺癌衍生外泌體的標誌物,如蛋白質和非編碼RNA。一項以276例NSCLC患者血漿外泌體膜上附著的49種蛋白質為研究對象的分析表明,某些蛋白,如NY-ESO-1可能與存活顯著相關。NSCLC患者血清外泌體miRNA微陣列分析表明,肺癌復發的患者miR-21和miR-4257顯著上調。

 

肺癌患者中兩種腫瘤抑制相關miRNA(即miR-51和miR-373)外顯子表達降低,並且這種降低與預後不良有關。另外,也有研究報導了其他可作為肺癌治療反應標誌物的外泌體miRNA,如miR-208a和miR-1246分別與p21和DR5 mRNA結合以促進腫瘤生長和對放療的抗性。CD171和CD151以及tetra-spanin 8也被認為是NSCLC的潛在診斷生物標誌物。

 

外泌體是向目標器官傳遞藥物和核酸的合適媒介,其在癌症治療中具有很大的潛力。例如,外泌體運行於腫瘤特異性抗原,也可以作為抗癌疫苗。由於TEX吸收具有親器官性,並通過整聯蛋白介導的信號傳導發揮作用,因此通過誘餌肽阻斷整聯蛋白可能是抑制外泌體融合和攝取,從而阻斷腫瘤進展的良好策略。

 

最新肺癌免疫治療方法之一依賴於阻斷T細胞活化的負調節物,如PD-1和PD-L1以及腫瘤微環境中的炎性信號。另一種方法,如阻斷外泌體釋放或抑制腫瘤微環境中外泌體介導的細胞串擾可能適合抑制有利腫瘤微環境的發展。另一方面,外泌體可以調節腫瘤微環境內的抗炎信號,這可以有效增強肺癌免疫治療療效。

 

總之,外泌體可能用於癌症診斷和治療。由於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如特異性靶向,小尺寸,穿梭信號傳導和生物分子,以及穿越生物屏障的能力;外泌體可作為診斷性生物標誌物,用於藥物傳遞以及腫瘤免疫治療。然而,仍需進一步研究來解決外泌體生物學局限性,以便將基於外泌體的技術轉化為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Fan J, Kuai B, Wu G, et al. Exosome cofactor hMTR4 competes with export adaptor ALYREF to ensure balanced nuclear RNA pools for degradation and export[J]. EMBO J, 2017.

2. Lässer C, Alikhani VS, Ekström K, et al . Human saliva, plasma and breast milk exosomes contain RNA: uptake by macrophages[J]. J Transl Med, 2011, 9:9.

3. Shamila D.Alipoor1, imageEsmaeil Mortaz, imageMohammad Varahram, imageMehrnaz Movassaghi, imageAletta D. Kraneveld, imageJohan Garssen and imageIan M. Adcock. The Potential Biomarkers and Immunological Effects of Tumor-Derived Exosomes in Lung Cancer. Front. Immunol., 18 April 2018.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陸舜教授表示,肺癌並不是一個病,而是一組病,不同類型的肺癌治療南轅北轍,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放化療、靶向、免疫等療法。這些年都有了很大進展,但患者不應當跟風盲試藥物。目前,針對肺癌的診斷主要分為影像學診斷、病理學診斷、分子學分型三種診斷方式。
  • 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腫瘤專家:規範合理用藥才是關鍵
    1970年代,化療藥物開始用於肺癌治療;1990年代,第三代化療藥物的出現,使得含鉑雙藥化療地位逐漸確立;2000年代,靶向治療藥物不斷湧現;2010年代,免疫治療異軍突起;2018年,首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單抗在我國獲批……  而在免疫治療以及靶向治療出現前,晚期肺癌患者的選擇通常只有化療和局部放療,在當時,晚期肺癌患者平均總生存期只有8-10個月。
  • 肺癌免疫治療
    其次,靶向治療的廣泛運用已接近20年的時間,尤其最近幾年跟隨全球癌症「精準治療」的理念,患者願意去尋求總體副作用更小的靶向治療。問題是靶向治療基本都有前提條件,就是患者本身具備藥物治療的「靶點」。其實這就是給這種治療方式設定了「門檻」,符合的比例根據不同的腫瘤不同的靶點並不一樣。有些藥物符合的患者不足1-2%,比如肺癌的NRTK融合藥物。
  • ...藥劑科主任李玫:晚期肺癌,該選擇化療、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
    藥師有話說|吉林省腫瘤醫院藥劑科主任李玫:晚期肺癌,該選擇化療、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晚期肺癌主要有三種藥物治療方式:一是化學治療,也就是常說的化療,老百姓通常會覺得其副作用比較大,治療過程痛苦。但實際上,化療依然是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二是靶向治療,它是定點靶向的治療方式,副作用較小,但是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只有確定特定基因靶點後才可以選擇針對該基因的靶向藥物。三是近兩年討論較多相對熱門的免疫治療。
  • 抗腫瘤兩員大將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厲害?
    近兩年,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這兩大類新型抗腫瘤療法,可謂風頭正盛、後勁十足,已經多次改變臨床實踐,成為目前多癌種的主流治療方案。臨床上,也有很多患者問,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好?我該選哪個呢?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厲害?
  • 肺癌的免疫治療
    肺  癌免疫治療抗癌「神藥」,療效持久       近幾年在晚期肺癌的治療方面已由傳統化療時代發展到精準分子靶向治療時代,繼而發展到了免疫治療時代。相較於之前的放化療和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雖然有效率不高,但對於有效的患者,其療效持久,能達到五年、十年不復發、不進展、長期生存,實現臨床治癒,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肺癌的免疫治療,特別是近幾年才出現的PD-1抑制劑。
  • 肺癌的免疫調節比治療腫瘤本身更重要嗎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腫瘤臨床診斷和治療技術有了很大進步。臨床上越來越多的腫瘤被早期診斷,並通過手術、化療、放療、生物靶向治療以及它們之間的聯合治療而被治癒或控制。 但是,對於大多數腫瘤患者來說,這些治療手段常常使腫瘤暫時縮小或消失。
  • 晚期肺癌並不可怕!腫瘤免疫治療讓肺癌慢病化成為可能
    「在晚期肺癌中,我們從過去的化療到靶向治療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療,已經完全改變了肺癌的治療格局。」作為此次中國肺癌患者關愛行動的支持方,禮來中國抗腫瘤事業部副總裁錢江表示,今後將積極尋求不同方式以期為患者送去人文的關懷和精神的慰藉,幫助他們增強抗癌的信心和勇氣,提升生活質量。 腫瘤免疫治療讓肺癌慢病化成為可能 肺癌是我國及世界範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
  • 吳一龍:腫瘤免疫治療時代,晚期肺癌患者活10年不稀奇
    2018年是肺癌治療激動人心的一年,多個重磅研究結果顯示分子靶向治療、腫瘤免疫治療可以顯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讓肺癌治療「變了天」,有望讓不治之症轉變為和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靶向治療相比放化療,能精準抑制腫瘤,副作用小,患者生存期顯著延長,生活質量提高。但分子靶向藥治療後會出現耐藥問題,因此,靶向藥物不斷更新,針對耐藥靶點的二代、三代靶向藥物相繼進入中國,使國內肺癌患者的生命不斷延長,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患者甚至有望跨越五年、甚至十年的生存期。
  • 靶向還是免疫?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引子:肺癌診療發展迅速,靶向免疫如何選擇?肺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由於肺癌患者眾多,疾病負擔巨大,針對肺癌的新藥研發也始終是國內外腫瘤領域的關注重點,最近幾十年來肺癌治療水平不斷提升,治療模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 ...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1987年,科學家首次確定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對非小細胞肺癌的生長和擴散的重要作用。雖然科利毒素因受制於不良反應、療效等原因沒能發展到今天,但不可否認,科利的研究打開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篇章。經過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沉寂,20世紀50年代末期,澳大利亞免疫學家伯內特(Macfarlane Burnet)等人提出了「免疫監視理論」,該理論認為免疫系統具有完備的監視功能,能區分「自己」和「非己」,腫瘤中存在腫瘤抗原,能夠被淋巴細胞視為「非己」而清除,這為腫瘤免疫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 藥師有話說|內蒙古自治區腫瘤醫院藥劑部主任白在先:肺癌免疫治療...
    藥師有話說|內蒙古自治區腫瘤醫院藥劑部主任白在先:肺癌免疫治療更改肺癌治療格局 2020-10-15 1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得益於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晚期肺癌5年生存期不再奢談
    腫瘤的治療已經進入精準治療時代,對於驅動基因陽性的肺腺癌,靶向治療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肺鱗癌一直沒有找到明確的驅動基因,肺鱗癌患者的治療仍然停滯於化療時代,以吉西他濱或紫杉醇等細胞毒類藥物聯合鉑類的雙藥化療方案為主,有效率較低,僅有30%左右,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僅4-5個月,中位總生存時間僅1年左右。
  • 頂級期刊不用愁,外泌體最火熱研發方向深度解讀
    隨後的研究發現,這些外泌體可以在實驗動物模型以及人體臨床試驗中誘導抗腫瘤免疫力,包括結腸直腸癌、轉移性皮膚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在小鼠中,腫瘤來源的外泌體可以作為抗原遞送系統,並可以以CD4 +和CD8 + T細胞依賴性方式阻止自體腫瘤的發展。在I期臨床試驗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用樹突細胞衍生的外來體接種顯示出抗腫瘤免疫應答和腫瘤消退。
  • 人類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
    靶向藥物又被稱作生物飛彈,藥物進入體內會特意地選擇致癌位點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1987年,科學家首次確定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對非小細胞肺癌的生長和擴散的重要作用。
  • 免疫治療,肺癌診治新方法
    2020年11月是全球肺癌關注月,目的是呼籲世界各國重視肺癌的預防,提高人們對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識,普及肺癌的規範化診療知識。 知道嗎?肺癌的治療方法除了手術、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外,還有一種原理獨特的治療方法--免疫治療。
  • 腫瘤免疫治療持續創新 肺癌慢病化可期
    11月正值「世界肺癌宣傳月」。日前,中國首部關注肺癌患者生存狀態搖滾音樂舞臺劇——《愛是免疫力》在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召開之際,在廣州上演。作為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的官方指定節目,《愛是免疫力》為來自全國各康復會的會長代表、腫瘤領域內的專家、醫生以及來自廣東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復協會的癌症會員、媒體等共計350人進行了公演。
  • 專訪| 姜豔芳:哪些人可以用免疫治療?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大盤點
    如果有人問腫瘤治療領域什麼最火,答案非「免疫治療」無疑。但哪些人群可以從免疫治療中獲益,又有哪些可以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標誌物/檢測方法。「2019肺癌免疫先鋒論壇(長春站)」期間,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基因診斷中心、吉大一院檢驗檢測司法鑑定中心主任姜豔芳教授接受了MED24醫學傳媒的專訪,並就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進行了盤點。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一線治療方案之一,標誌物的選擇非常重要。PD-L1是最早被大家認可的一個標誌物,其次是TMB(腫瘤突變負荷)、MSI(微衛星不穩定),這三個指標都是臨床和專家共識已經認可接受的標誌物。
  • 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諸多臨床研究已證實腫瘤免疫治療可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後
  • 淺談結直腸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
    靶向治療的費用與靶向藥物的價格有關,價格從每月幾千到幾萬不等,由於目前靶向治療已成為結直腸癌治療的主要手段,很多常規靶向藥物已納入醫保。5、靶向治療耐藥後怎麼辦?目前衡量患者出現耐藥的主要考慮因素為患者是否出現與疾病相關的症狀、腫瘤標誌物的升高、病灶的擴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