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新調控因子

2020-12-01 BioArt

責編 | 酶美


癌症的免疫治療主要依靠細胞毒性T細胞來殺傷腫瘤細胞,已成為當前腫瘤治療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以CAR-T和免疫檢查點PD-1/L1為目標的免疫治療已經成功應用於部分癌症的治療。雖然這種療法對一部分癌症病人有效,但大部分癌症病人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同的腫瘤對免疫療法的響應不同,這主要是受腫瘤組織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途徑的影響。與T細胞不同的是,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可以不受MHC的限制而殺死對T細胞有抗性的腫瘤細胞。探索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的機理對於發展免疫治療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2020年11月27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沈晶石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PBRM1 and the 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pathway promote tumor killing mediated by MHC-unrestricted cytotoxic lymphocytes」的研究論文,對調控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的關鍵因子進行了全基因組水平上的篩選,發現並鑑定了糖磷脂醯肌醇(GPI)錨生物合成通路和PBRM1在腫瘤殺傷過程中的調控功能。



在該項研究中,科研人員首先對MHC-非限制性的TALL-104細胞毒性細胞殺傷HAP1腫瘤細胞的過程進行了多次高通量基因篩選(圖)。他們篩選出了PIGP, PIGS, PIGL 和 GPAA1等合成GPI錨定蛋白的基因。重要的是,這些基因並不參與腫瘤對T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反應。篩選中鑑定出的另一個基因是PBRM1,它編碼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的一個亞基。腫瘤細胞中的PBRM1突變在T細胞介導的殺傷中具有敏化作用。與之相反,這些PBRM1突變引起對MHC-非限制性殺傷腫瘤的抵抗。進一步的機制研究表明PBRM1和GPI合成途徑通過調節腫瘤細胞中NK細胞受體的配體來促進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的溶胞顆粒分泌。



綜上,該研究通過高通量基因篩選發現了參與調控MHC-非限制性殺傷腫瘤細胞的因子並探討了它們調控腫瘤殺傷的作用機理。這些調節因子有可能作為癌症免疫治療的新靶點。


原文連結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6/48/eabc3243


製版人:琪醬

相關焦點

  • Sci Adv丨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調控因子
    不同的腫瘤對免疫療法的響應不同,這主要是受腫瘤組織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途徑的影響。與T細胞不同的是,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可以不受MHC的限制而殺死對T細胞有抗性的腫瘤細胞。探索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的機理對於發展免疫治療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作用和研究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又稱殺傷性T淋巴細胞,是正常人體細胞免疫的主要效應細胞,也是腫瘤免疫過繼療法主要效應細胞之一,專門分泌各種細胞因子參與免疫作用。對某些病毒、腫瘤細胞等抗原物質具有殺傷作用,與自然殺傷細胞構成機體抗病毒、抗腫瘤免疫的重要防線。
  • NK細胞免疫是如何殺傷癌細胞的?
    70年代初NIC的研究人員在研究T細胞對靶細胞的特異殺傷時發現,正常對照小鼠的脾細胞可以像免疫小鼠的脾細胞一樣殺傷某些腫瘤細胞,繼而發現正常人體外周血淋巴細胞也可以天然殺傷某些癌細胞。其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後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如穿孔素、顆粒酶和TNFa(腫瘤壞死因子)等。 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器官、組織等。它具有廣譜抗瘤作用,特別是對淋巴瘤和白血病細胞作用更為明顯。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目前,腫瘤的聯合免疫療法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優越性。一方面,要減少腫瘤靶向結合的非特異性,減少治療過程對正常細胞的殺傷,我們需要儘可能地將免疫系統引起的細胞毒性局限在腫瘤組織中(靶向藥物)。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解除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免疫負調控,提高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細胞毒性(免疫負調控抑制),使腫瘤殺傷單抗藥物的腫瘤殺傷作用更能發揮威力。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在靶細胞中引發細胞焦亡...
    然而,這些早期的研究是在細胞凋亡被認為是唯一的或主要的程序性細胞死亡形式的時候開展的。確定細胞凋亡的測定方法並不特別準確,而且是在體外針對有限類型的靶細胞進行的。確實,已有零星的報告指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可誘導非凋亡性細胞死亡。比如,當遭受NK細胞靶向攻擊時,K562和CHP134細胞會經歷壞死,Jurkat細胞表現出混合的細胞死亡形式。在某些環境下,CTL也會誘導非凋亡性細胞死亡。
  • Science|來自毒性淋巴細胞的顆粒酶A通過切割GSDMB誘發靶細胞焦亡
    GSDMB+靶細胞,該過程由淋巴細胞來源的顆粒酶A切割GSDMB實現。切割後的GSDMB通過成孔活性誘發細胞焦亡。IFN-g可促進GSDMB的表達,從而促進焦亡。小鼠腫瘤細胞中引入GSDMB可促進腫瘤清除。因此,該研究解析了GSDMB介導的細胞焦亡在毒性淋巴細胞殺傷機理,為增強抗腫瘤免疫提供了思路。
  • 「多面手」乳酸調控之-腫瘤免疫抑制
    細胞毒性T細胞是抗腫瘤的主要免疫效應細胞,其糖酵解產生的乳酸可通過單羧酸轉運子排出細胞外,而腫瘤細胞外微環境的高濃度乳酸抑制該過程發生,進而減少細胞毒性T細胞95%的細胞因子、穿孔素及粒酶B的產生,抑制其細胞毒性。同時,腫瘤來源的乳酸降低 CD8 +T細胞的數量和活性。
  • 中科大發現調控NK細胞抗腫瘤活性關鍵分子
    與T細胞不同,自然殺傷(NK)細胞屬於先天免疫細胞,可以識別、殺傷幾乎所有感染細胞或腫瘤細胞。並且其殺傷活性不受MHC限制,不依賴抗體,對腫瘤和感染的免疫防禦起到關鍵作用。促炎因子抑制NK細胞的存活增殖如何維持NK細胞的動態平衡?究竟是什麼在調控NK細胞的存活與增殖呢?科學家帶著這些疑問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探索。來自我國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田志剛課題組的研究學者從細胞因子的信號調控出發,發現白細胞介素IL-17信號功能缺陷的小鼠體內含有更高比例和數量的終末成熟NK細胞。
  • 漲姿勢:腫瘤生物治療|特異性|腫瘤|細胞|疫苗|-健康界
    LAK細胞對正常細胞沒有殺傷效應,對腫瘤細胞的殺傷表現為MHC非限制性、廣譜性、非特異性。由於LAK殺傷力不強,擴增能力有限,因此,在臨床上應用LAK時需大量輸注,且在輸注的同時須大劑量應用IL-2。CIK細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 CIK)是在CD3 AK基礎上製備的一類新的具有腫瘤殺傷效應的細胞,它是以CD3 +和CD56 +細胞為主的抑制細胞群。CIK能溶解多種腫瘤細胞,表現為非MHC限制性殺傷,對化療藥物敏感的耐藥的腫瘤細胞均有較好的殺傷作用。CIK的殺傷活性劑治療效果優於LAK和CD3 AK。
  • 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區別
    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B細胞是通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裡。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B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較短,僅數天至數周,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2 NK細胞抗腫瘤活性 NK細胞對腫瘤細胞具有天然的殺傷作用,也是IFN-γ、TNF-α、G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主要來源。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通常,它們被區別出來從其大小,以及含有穿孔素和顆粒酶的細胞質顆粒,這是NK細胞殺傷活性的重要效應。NK細胞根據CD56的表達水平被進一步區分:dim和bright。CD56dim是一種完全成熟的NK細胞,佔外周血NK細胞的90%,主要起介導細胞毒性的作用;另一方面,CD56 Bright是一種不成熟的細胞因子產生的細胞。
  • 《PNAS》:超百歲老人長壽原因大揭秘——細胞毒性T細胞是關鍵!
    點擊查看 近日,來自日本理研綜合醫學中心(IMS)和慶應義塾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利用單細胞RNA分析發現,超百歲人(即110歲以上的人)普遍存在細胞毒性CD4T細胞的免疫細胞過剩現象,進一步為衰老的免疫學說提供了佐證。相關文章已發表在《PNAS》雜誌上。
  • 結合了NK細胞和CTL細胞的NKT細胞,為腫瘤治療帶來新思路
    但在1986年,科學家發現存在第四種淋巴細胞—NKT細胞。這是一群細胞表面既有T細胞受體TCR,又有NK細胞受體的特殊T細胞亞群。即便科學家發現了NKT細胞,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KT的細胞都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關注。直到2004年Nature Rev. Immunol.才有一篇綜述《NKT cells: what's in a name?》
  • 第四章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第一節 細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點
    80年代以來,由於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研究的飛速發展,不僅克隆了早先發現的生物活性肽的cDNA,而且發現了許多新的細胞因子,並對各種細胞因子產生來源、分了子結構和基因、相應的受體、生物學功能以及與臨床的關係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成為當今基礎免疫學和臨床免疫學研究中一個活躍的領域。
  • 人人都能學懂CAR-T(二)——主流細胞療法「大比拼」
    早在1985年, 有學者就發現體內注射 IL-2和 LAK 細胞可以使某些轉移性黑素瘤維持長久地消退,提示有特異性的T細胞擴增。但由於全身性的毒性反應及Treg的擴增導致療效不佳,最終無法全身使用IL-2進行腫瘤治療[2]。進一步的體外實驗發現,從黑素瘤中提取出來的淋巴細胞 (TILs) 含有能識別自身腫瘤的特異性細胞。隨後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自身TILs可以介導轉移性黑素瘤的客觀消退[3]。
  • NK細胞:我殺死癌症的時候,連我自己都害怕!|NK細胞|靶細胞|癌症|...
    循環的NK細胞通常處於休眠狀態,一旦被激活,它們會滲透到組織中,分泌穿孔素及腫瘤壞死因子,攻擊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NK細胞是人體抵抗癌細胞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可非特異性直接殺傷腫瘤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除了具有強大的殺傷功能外,還具有很強的免疫調節功能,與機體其他多種免疫細胞相互作用,調節機體的免疫狀態和免疫功能。
  • 細胞因子風暴和COVID-19致死——2020年細胞因子市場分析
    對於COVID-19,中科院周琪院士曾表示,新冠肺炎感染者身體內會出現「炎症風暴」的現象,該現象是新冠肺炎感染者從輕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轉換的關鍵點。「炎症風暴」學術名稱為細胞因子風暴,是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由於細胞因子的過度反應,導致人體免疫系統對外界病毒和感染的過度反應,表現為免疫系統不分敵我地殺傷,最終對機體造成損傷。事實上,「細胞因子風暴」是導致COVID-19死亡的主要原因。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翻譯因子調控腫瘤細胞能量代謝的新機制
    6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秦燕課題組與楊福愉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Human Elongation Factor 4 Regulates Cancer Bioenergetics by Acting as a Mitochondrial Translation Switch,揭示了線粒體翻譯因子調控
  • 生命學院胡穎課題組在腫瘤細胞調控氧化應激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研究成果於10月12日以長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於腫瘤學頂級專業期刊《腫瘤細胞》(Cancer Cell)(Cell子刊,影響因子:27.407),論文題目為《iASPP作為一種抗氧化因子通過與Nrf2競爭結合Keap1的方式促進腫瘤細胞生長和耐藥》,文章通訊作者為胡穎,該團隊博士生葛文杰和趙坤明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王星文、碩士生李華一等完成了該項目的部分實驗內容,我校為第一通訊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