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發現調控NK細胞抗腫瘤活性關鍵分子

2021-01-10 健康一線視頻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田志剛課題組的一篇關於NK細胞的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該研究發現了調控NK細胞成熟、存活增殖已及效應功能的關鍵分子。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NK細胞的免疫作用

與T細胞不同,自然殺傷(NK)細胞屬於先天免疫細胞,可以識別、殺傷幾乎所有感染細胞或腫瘤細胞。並且其殺傷活性不受MHC限制,不依賴抗體,對腫瘤和感染的免疫防禦起到關鍵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NK細胞僅僅是免疫系統的一小部分,只佔白細胞的10%。人類到了25歲以後,隨著免疫力下降,NK細胞數量也會隨之減少。並且一旦被病毒感染或患有腫瘤,體內NK細胞的數量及活性會明顯降低。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變化,NK細胞的抗癌效果不能穩定發揮。

因此,維持體內NK細胞的動態平衡不僅有助於保持健康的免疫狀態,也為病毒感染和身患癌症的患者提供了免疫治療的有效路徑。

促炎因子抑制NK細胞的存活增殖

如何維持NK細胞的動態平衡?究竟是什麼在調控NK細胞的存活與增殖呢?科學家帶著這些疑問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探索。

來自我國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田志剛課題組的研究學者從細胞因子的信號調控出發,發現白細胞介素IL-17信號功能缺陷的小鼠體內含有更高比例和數量的終末成熟NK細胞。同時,這些小鼠由於體內NK細胞數量的變化表現出更強的抗腫瘤抗病毒的能力。

IL-17抑制NK細胞的抗腫瘤活性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帶著這一初步研究結果,他們與志同道合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展開了進一步合作。他們採取了聯體實驗、骨髓移植實驗及骨髓嵌合實驗,其研究結果發現,處於正常水平的IL-17A可對NK細胞的終末成熟產生抑制作用,更別提持續高表達的IL-17A則可更加「變本加厲」地降低體內終末成熟NK細胞的比例和數量,從而抑制免疫系統的抗病毒抗腫瘤活性。

通過IL-15調控NK細胞的抗病毒抗腫瘤活性

究竟IL-17A是如何調控NK細胞的抗病毒抗腫瘤活性呢?

研究人員通過體內外共刺激實驗發現,細胞因子IL-15是誘導NK細胞增殖「引路人」,而IL-17A就是通過抑制IL-15的信號通路來調控NK細胞的存活、成熟和增殖。

L-17負調IL-15信號抑制NK細胞成熟及功能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進一步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IL-17A對NK細胞的調控能力並不是通過下調NK細胞表面的IL-15受體而達成的,而是通過上調SOCS3抑制IL-15信號以阻礙NK細胞發育成熟。

研究者表示這一路徑的發現,一方面提示了IL-17對於NK細胞的過度活化具有約束效應,以阻止過度免疫應答或維持NK細胞免疫功能的穩態;另一方面也提示阻斷IL-17通路,有利於恢復腫瘤或病毒感染時NK細胞的功能不足,有利於基於NK細胞的免疫治療。

結語

自此,研究學者找到了有利於恢復腫瘤或病毒感染患者體內NK細胞功能不足的恢復機制,為基於NK細胞的免疫治療提供新思路和新靶點,開闢了免疫治療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IL-17 constrains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by restraining IL-15–driven cell maturation via SOCS3

[2] 中國科大揭示NK細胞終末成熟調控新機制

相關焦點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2 NK細胞抗腫瘤活性 NK細胞對腫瘤細胞具有天然的殺傷作用,也是IFN-γ、TNF-α、G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主要來源。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NK細胞源自骨髓造血幹細胞,通過識別自體MHC I分子的訓練後獲得區分「敵我」的能力。2 NK細胞抗腫瘤活性NK細胞對腫瘤細胞具有天然的殺傷作用,也是IFN-γ、TNF-α、G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主要來源。
  • 提高NK細胞抗腫瘤效應研究
    近期,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朱詩國團隊在國際高水平期刊Autophagy(IF=11.1)在線發表由團隊中姚超博士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楝醯胺通過抑制自噬增強NK細胞對非小細胞肺癌細胞的殺傷效應」,顯示了傳統中醫藥提高自然殺傷細胞(以下簡稱NK細胞)抗腫瘤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目前,腫瘤的聯合免疫療法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優越性。一方面,要減少腫瘤靶向結合的非特異性,減少治療過程對正常細胞的殺傷,我們需要儘可能地將免疫系統引起的細胞毒性局限在腫瘤組織中(靶向藥物)。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解除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免疫負調控,提高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細胞毒性(免疫負調控抑制),使腫瘤殺傷單抗藥物的腫瘤殺傷作用更能發揮威力。
  • 研究發現腫瘤鈣信號通路受高甲基化調控
    DNA甲基化嚴密調控著基因的表達,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腫瘤抑制基因啟動子區往往發生DNA高甲基化,而癌基因啟動子區則呈現出低甲基化。因此,異常的DNA甲基化通常被作為腫瘤診斷、分類和治療的重要分子標記。
  • "裡"應"外"合",全面恢復T細胞抗腫瘤活性|探微知著:PD-1作用機制...
    免疫負向調節—PD-1蛋白與生俱來的「使命」  在細胞毒性T細胞相關抗原4(CTLA-4)被發現以前,科學界普遍認為,人體的免疫系統主要起正調控作用,只要加強它們的功能,就可以有效殺滅癌細胞和其他致病微生物。
  • 科學家發現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調控劑的抗腫瘤作用機制
    該抑制劑可同時靶向兩種銅伴侶蛋白Atox1和CCS,選擇性調控銅離子轉運,從而選擇性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且在多種動物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近年來,體內銅調控機制研究已經成為腫瘤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向。相對正常細胞,銅離子在腫瘤細胞中明顯富集。臨床研究發現,癌症患者血漿中銅離子的濃度與腫瘤的惡化程度以及藥物治療的反應相關。
  • 2020年治癌重大突破-北聯生物nk免疫細胞
    癌症的發生對於患者而言威脅很大,早期發現是提高癌症治療率的關鍵。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通過北聯生物nk免疫細胞治療,癌症患者的生存率與治療率都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癌症的治療現狀?  「三早」是指癌症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早期發現是提高癌症治療率的關鍵。只要早期發現,90%的癌症完全可以治療。認真做好癌症的三早工作,則癌症的死亡率可減少約三分之一。目前我國各地醫院的首診病人早期癌僅佔10%以下,90%以上都失去了戰勝癌症的寶貴時機,因此,提高癌症早期發現率刻不容緩!
  • 免疫治療癌症的成功率-北聯nk免疫細胞
    近幾年,癌症的治療牽掛是不少醫患的心,繼手術治療、放化療外,免疫治療儘管很多尚在研發階段,但無疑給腫瘤患者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那免疫治療癌症的成功率是多少呢?一起看看相關的介紹吧。
  • 山東大學孫龔萍發現兩個調控細胞重生的關鍵因子——Akt1和dCIZ1
    然而,近幾年來,多個研究小組在體外培養的哺乳動物細胞中均發現一部分在凋亡壓力下啟動了凋亡程序並激活了效應caspase分子的細胞在壓力移除後可以存活,說明效應caspase分子的激活並不是凋亡不可逆的標誌。這種細胞在凋亡壓力下激活效應caspase分子後存活的現象被稱為細胞重生。
  • CD147 CAR-NK:顯示有效抗腫瘤活性
    在9月23日發表於Nature Comm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學者發現,對於肝細胞癌,CD147-CAR修飾的免疫細胞在體外和體內具有有效的抗腫瘤活性。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先前的研究表明,CD147(basigin)過度表達可能與腫瘤細胞遷移和胞外信號調節激酶通路的激活有關。
  • 細胞免疫療法治療宮頸癌費用-北聯nk免疫細胞
    而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最關鍵一點是術後的防治工作,可以考慮北聯nk免疫細胞治療,是防止宮頸癌轉移和復發的強力手段。  症狀表現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原位癌高發年齡為30~35歲,浸潤癌為45~55歲。近幾十年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普遍應用,使宮頸癌和癌前病變得以早期發現和治療,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有明顯下降。
  • 【學術前沿】張曄/周兆才合作報導靶向脂筏的分子自組裝調控Hippo...
    Hippo信號通路在進化上高度保守,參與調控器官大小、組織再生、腫瘤發生以及免疫應答等若干重要生物學過程。YAP/TAZ作為該信號通路下遊的關鍵轉錄共激活因子,在多種人類惡性腫瘤中存在過度激活。
  • 程金科課題組發現腫瘤免疫抑制重要調控因子
    該研究鑑定了腫瘤免疫抑制的重要調控因子SENP1,發現其通過影響MDSC的發育及功能改變腫瘤進程,並提示其在腫瘤臨床治療中的潛在價值。  腫瘤是嚴重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免疫系統影響腫瘤的方方面面,大量靶向免疫系統的腫瘤治療方案進入臨床研究和應用。雖然現階段基於殺傷性T細胞的免疫治療方案在特定腫瘤類型中取得矚目的療效,但是免疫抑制在治療敏感性和復發等方面極大地限制其應用及推廣。
  • 降低細胞因子風暴、提高腫瘤抑制時效,中國科學家發展出CAR-T細胞...
    (生化與細胞所,以下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許琛琦團隊、北京大學醫學部黃超蘭團隊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惠恩夫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從T細胞信號轉導的基礎研究出發,發展了CAR-T細胞治療的新方法。 T細胞是人體內抗腫瘤的天然戰士,依靠T細胞受體(TCR)識別腫瘤抗原。但不是所有的TCR都針對腫瘤抗原,因此人們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為T細胞裝上特異性識別腫瘤抗原的嵌合型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改造後的T細胞可以精準「擊殺」體內腫瘤細胞。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RIPK3活性被抑制後CT-26的增殖能力增強,並分泌更多的PGE2。除此之外,研究者發現RIPK3缺失的腫瘤微環境中高表達COX2,其產物PGE2不僅來源於MDSC,也來源於腫瘤細胞。結合上述說明RIPK3-PGE2環路也參與調控了腫瘤細胞的增殖。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中科院在虎皮楠生物鹼全合成中獲進展,具抗腫瘤、抗病毒活性
    中科院在虎皮楠生物鹼全合成中獲進展,具抗腫瘤、抗病毒活性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017-10-20 16:25
  • AFM:原位礦化增強黑磷的抗腫瘤生物活性
    因此,研發新型具有潛在抗癌效用分子和材料的篩選和開發有著重要的科研價值和臨床應用意義。雖然各類新型納米材料在癌症治療中展現出了諸多的優勢,但是目前圍繞納米材料的腫瘤治療研究仍主要基於對其物理性能的應用,而對於納米材料在與細胞內環境相互作用時產生的生物活性則僅被認為是一種生物毒性作用而被忽視。
  • 「多面手」乳酸調控之-腫瘤免疫抑制
    腫瘤免疫過程與其微環境密切關聯,腫瘤微環境是腫瘤細胞產生和生活的內環境,其中不僅包括了腫瘤細胞本身,還有其周圍的成纖維細胞、免疫和炎性細胞以及細胞間質、微血管以及浸潤在其中的生物分子。腫瘤微環境中多種免疫細胞參與免疫應答過程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自然殺傷T(NKT)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DC)細胞和淋巴細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