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科課題組發現腫瘤免疫抑制重要調控因子

2021-01-11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19日電 記者19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程金科課題組在腫瘤研究領域知名期刊《腫瘤研究》(CancerResearch,影響因子9.13分)上發表了題為《SUMO特異性蛋白酶1對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MDSC)發育及功能的重要性》(SUMO-Specific Protease 1 Is Critical fo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鑑定了腫瘤免疫抑制的重要調控因子SENP1,發現其通過影響MDSC的發育及功能改變腫瘤進程,並提示其在腫瘤臨床治療中的潛在價值。

  腫瘤是嚴重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免疫系統影響腫瘤的方方面面,大量靶向免疫系統的腫瘤治療方案進入臨床研究和應用。雖然現階段基於殺傷性T細胞的免疫治療方案在特定腫瘤類型中取得矚目的療效,但是免疫抑制在治療敏感性和復發等方面極大地限制其應用及推廣。MDSC是產生免疫抑制的主要細胞類型,其在腫瘤的誘導下大量擴增並通過產生系統性免疫抑制反饋性促進腫瘤發展。了解MDSC的發育及功能對解除腫瘤免疫抑制和促進腫瘤免疫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程金科課題組在腫瘤標本中發現MDSC具有極低的SENP1表達,並且腫瘤能顯著下調MDSC中SENP1的表達,提示SENP1可能參與MDSC的發育或功能。該研究通過敲除小鼠MDSC中SENP1的方式,證明SENP1缺失的MDSC具有更強的擴增,免疫抑制能力和促腫瘤能力。值得注意的是SENP1缺失並不影響其它免疫細胞的發育及功能,即SENP1對MDSC的影響具有細胞特異性。SENP1缺失的MDSC呈現高度活化的STAT3狀態,且高度活化的STAT3是其發育及功能異常的核心分子基礎。同時,該研究證明CD45是控制MDSC中STAT3活性的關鍵磷酸酶,通過調控STAT3活性參與控制MDSC的發育及功能。與此同時,SENP1通過SUMO化修飾調控CD45的磷酸酶活性從而直接影響STAT3的活性。在本研究中,腫瘤通過下調MDSC中SENP1的表達,促進MDSC中CD45-STAT3通路的激活及促腫瘤能力的獲取,因此SENP1作為腫瘤-MDSC免疫抑制環路的關鍵調控因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生黃弦,碩士生王秀芝及左勇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左勇副教授和程金科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並得到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平臺支持。

  文章連結: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9/06/11/0008-5472.CAN-18-3497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基礎醫學院程金科課題組發現腫瘤免疫抑制重要調控因子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程金科課題組在腫瘤研究領域知名期刊《腫瘤研究》(Cancer Research,影響因子9.13分)上發表了題為《SUMO特異性蛋白酶1對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MDSC)發育及功能的重要性》(SUMO-Specific Protease 1 Is Critical fo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重要成果 2020-07-0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多面手」乳酸調控之-腫瘤免疫抑制
    下面我們就乳酸在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抑制功能做一個整體的回顧。研究顯示,腫瘤微環境中的乳酸能夠影響樹突狀細胞,阻止其分化並使它們具有耐受性。與此同時,乳酸也能促進一種有效的免疫抑制細胞因子IL-10的產生增加,進而促進腫瘤進程。
  • 我國發現類泛素蛋白酶控缺氧誘導因子1a功能機制
    新華網上海電 (仇逸、閔建穎)  11月2日出版的世界著名生物學期刊《細胞》上,刊載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程金科博士關於類泛素蛋白酶1調控缺氧誘導因子1a功能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成果因具有腫瘤診斷與防治上潛在的應用前景而備受國際醫學科學界的關注。
  • 中科大發現調控NK細胞抗腫瘤活性關鍵分子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田志剛課題組的一篇關於NK細胞的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該研究發現了調控NK細胞成熟、存活增殖已及效應功能的關鍵分子。
  • 腫瘤和免疫,逃離和調控,如何發生去往何處?
    科學發現,在很多種類的癌細胞表面,都會有一類蛋白叫做PD-L1,當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與免疫T細胞表面的PD-1結合後,T細胞將減少增殖或失去活性,從而失去了識別和打擊腫瘤細胞的能力,腫瘤細胞得以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而像PD-L1這種可以抑制免疫細胞功能的關鍵靶點則被稱之為免疫檢查點,通過抑制這些靶點從而重新啟動激活免疫功能的藥物就是被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了。
  • 發現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新調控因子
    與T細胞不同的是,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可以不受MHC的限制而殺死對T細胞有抗性的腫瘤細胞。探索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的機理對於發展免疫治療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 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
    模式識別受體(PPRs)在腸道上皮的各類細胞中廣泛表達,識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啟動一系列的信號級聯反應,進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複製並清除被感染的細胞,修復受損的腸道上皮。鍾波團隊先前的研究結果表明USP25通過調控Toll樣受體(TLR)或RIG-I樣受體(RLR)信號通路,促進抗病毒天然免疫同時抑制TLR介導的炎症反應。PRR介導的信號通路在腸道感染免疫中發揮了重要功能。
  • 【盤點】腫瘤抑制因子p53亮點研究一覽
    p53是迄今為止細胞中最為重要的腫瘤抑制因子之一,人類50%以上的腫瘤細胞中都發現有它的缺失或突變,他們發現一種TP53剪接體能夠通過正向調控SOX2,OCT3/4以及NANOG等多能幹性關鍵因子,增強腫瘤幹細胞多能幹性,增加了癌症復發的潛在風險。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雖然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相比於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微環境使得肝癌患者長期處於免疫低應答狀態,容易形成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抵抗性。因此,研究如何打破肝癌的免疫耐受,促進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應答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 《Nature》報導T細胞功能調控的關鍵轉錄因子
    , 參與宿主防禦, 但是遇到自身抗原或者在慢性感染和腫瘤微環境中, 它們會發生命運改變, 進入功能失能命運, 但是調控T細胞功能失能的分子機制會不清楚。本研究通過轉錄組及表觀組學手段,發現功能缺陷的T細胞 [Dysfunctional T cell], 包括免疫耐受T細胞 [Tolerant T cell] 和慢性感染和腫瘤微環境導致的耗竭T細胞 [Exhausted T cell], 都特異性穩定高表達轉錄因子NR4A1。NR4A1對於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免疫都起著關鍵負調控作用。
  • 腫瘤細胞固有PD-1是一種腫瘤抑制因子--免疫治療方法的潛在生物...
    免疫細胞表面上的程序性細胞死亡1(PD-1)受體是介導腫瘤細胞免疫逃逸的免疫檢查點分子。PD-1的兩個配體,PD-L1和PD-L2由腫瘤細胞表達,從而導致免疫耐受。在正常情況下,PD-1通過與其配體PD-L1、PD-L2結合抑制T淋巴細胞的功能,從而抑制自身免疫應答。然而,當PD-1在腫瘤細胞上表達的潛在影響仍然未知。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如何遏制這些免疫抑制細胞的功能,改善腫瘤免疫微環境,抑制免疫耐受,是提高免疫治療療效的重要突破點。RIPK3作為細胞程序性壞死的關鍵調控分子,在炎症和腫瘤中都發揮重要作用【3,4】。其可以促進炎症性腸病(IBD)腸道黏膜的修復,抑制炎症相關性結直腸癌的形成【5】。RIPK3與腸癌分期負相關,是結腸癌的重要預後因子。然而,RIPK3如何調控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仍是待解之謎。
  • 深圳先進院腫瘤免疫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蛋白與細胞藥物研究中心研究員萬曉春及其研究團隊在腫瘤免疫抑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腫瘤微環境中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存在是形成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的主要因素和減弱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關鍵機制。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是一群異質性細胞,來源於骨髓祖細胞和未成熟髓系細胞,是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和粒細胞的前體。
  • Sci Adv丨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調控因子
    以CAR-T和免疫檢查點PD-1/L1為目標的免疫治療已經成功應用於部分癌症的治療。雖然這種療法對一部分癌症病人有效,但大部分癌症病人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同的腫瘤對免疫療法的響應不同,這主要是受腫瘤組織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途徑的影響。與T細胞不同的是,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可以不受MHC的限制而殺死對T細胞有抗性的腫瘤細胞。
  • TGF-β抑制腫瘤的2型免疫
    腫瘤細胞破壞的免疫學機制已被闡明,但免疫介導的癌細胞抑制能否被誘導尚不清楚。癌症源於自身細胞的惡性轉化,受自身耐受免疫機制的影響,包括FOXP3+T調節(Treg)細胞,共同抑制受體PD-1和CTLA-4,和調節細胞因子TGF-細胞因子(TGF-)介導的細胞惡性轉化,這些細胞不適應於抑制癌症免疫。
  • 生命學院胡穎課題組在腫瘤細胞調控氧化應激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我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穎教授研究團隊在腫瘤細胞調控氧化應激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放射治療以及很多化療藥物均可通過促進ROS過度累積的方式發揮其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而腫瘤細胞一旦啟動抑制ROS過度積累的機制,則導致耐藥。可見,細胞內ROS水平對細胞命運具有決定性作用,明確ROS的分子調控機制對揭示腫瘤的發生機制和腫瘤的耐藥機制都具有重要意義,是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食管鱗狀細胞癌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圖景
    與其他癌種相比,發現ESCC屬於浸潤性T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較多,浸潤性B細胞較少的腫瘤類型(i)。(5)應用單細胞調控網絡推斷和聚類(SCENIC)方法來探索可能調控單核細胞M1和M2發育的轉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