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類泛素蛋白酶控缺氧誘導因子1a功能機制

2020-11-30 央視網

    新華網上海電 (仇逸、閔建穎)  11月2日出版的世界著名生物學期刊《細胞》上,刊載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程金科博士關於類泛素蛋白酶1調控缺氧誘導因子1a功能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成果因具有腫瘤診斷與防治上潛在的應用前景而備受國際醫學科學界的關注。

    類泛素蛋白酶是蛋白質類泛素修飾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調控分子。程金科博士帶領的團隊建立了類泛素蛋白酶1的基因敲除老鼠模型。從這個老鼠所出現的貧血表型中,發現了類泛素蛋白酶1在缺氧條件下調節缺氧誘導因子1a穩定與活性的分子機制。這不僅解釋了類泛素蛋白酶1突變引起貧血的發生機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調控機制的發現,為腫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標誌物和基礎信息。

    已有研究發現,腫瘤生長會伴隨發生缺氧情況,此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分泌會增加,接受到此信息後,周圍血管會「伸出援手」,血管向腫瘤中生成,從而為腫瘤細胞提供大量的養分,促進腫瘤細胞繼續大量地生長。因此,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成為腫瘤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的靶點標誌物,而缺氧誘導因子1a就是調節腫瘤血管生成的一個關鍵分子。程金科博士所發現的類泛素蛋白酶1對缺氧誘導因子1a的調控機制為抑制腫瘤尤其是實體腫瘤的血管生成找到了一個新的作用靶點,也為今後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打開了新的途徑。

    程金科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從美國安德森(M.D.Anderson)癌症中心作為領軍人才引進回國的。這項成果是安德森癌症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合作的結果。程金科博士目前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接下來,他所帶領的團隊將在最終確定類泛素修飾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責編:劉立

相關焦點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出 缺氧誘導因子被發現
    今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開創性發現,解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氧氣適應過程的機制。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系列成果,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氧氣的化學式為O2,約佔地球大氣的五分之一。
  • 缺氧誘導因子可調控心肌肥厚
    哈爾濱醫科大學一項研究首次證實,當機體輕度缺氧時,HIF-1α(缺氧誘導因子-1α)可以調控心肌肥厚,該誘導因子有望為生理性或病理性心肌肥厚的防治提供新的靶點和藥物幹預策略。相關研究論文已於近期在國際著名雜誌《細胞分子醫學》上發表。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2019-03-18 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綜上,該研究揭示了K48-Ub4泛素鏈結合對於蛋白酶體的變構調節作用,發現了泛素鏈與完整蛋白酶體獨特的結合模式,並提出了新的泛素傳遞機制,進而揭示了泛素鏈結合在引發蛋白酶體底物降解過程中的調節機制,並為探索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缺陷而引起疾病的診療手段提供理論基礎
  • 缺氧誘導因子-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  HIF(缺氧誘導因子)是轉錄因子,可響應細胞環境中可用氧的變化,具體而言,是對氧的減少或缺氧作出反應。 HIF信號級聯反應介導低氧(低氧濃度狀態)對細胞的影響。缺氧常使細胞不分化。然而,低氧促進血管的形成,並且對於胚胎和癌症腫瘤中的血管系統的形成是重要的。傷口中的缺氧還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遷移和上皮的恢復。
  • miR-17-5p調控低氧誘導因子1α介導脂肪細胞分化及血管生成的分子機制
    文題釋義:miRNA:是在真核生物中發現的一類長度為低氧誘導因子1α:普遍存在於人和哺乳動物細胞內,常氧情況下低表達,在缺氧條件下則穩定表達,在常氧情況下低氧誘導因子1蛋白很快被細胞內氧依賴性泛素蛋白酶降解途徑降解。背景:miR-17-5p能夠調控脂肪細胞分化,但其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 PNAS:缺氧誘導因子介導乳腺癌細胞RhoA-ROCK1表達
    2013年12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家發現,腫瘤細胞處於低氧條件下,足以引發分子事件鏈,將乳腺癌細胞從「僵化」狀態轉化到移動和入侵狀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PNAS雜誌上,強調了缺氧誘導因子在促進乳腺癌轉移的重要性。
  • 201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開創性發現:破解氧氣感應機制謎題
    缺氧誘導因子被發現  除了對低氧水平(低氧)進行頸動脈體控制的快速適應外,還有其他一些基本的生理適應性。對缺氧的關鍵生理反應是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激素水平的升高,這會導致紅血球產量的增加(促紅細胞生成)。激素控制紅細胞生成的重要性在20世紀初就已為人所知,但是這種過程如何由氧本身控制仍然是個謎。
  • 美國科學家重新定義缺氧誘導因子在腎癌中的特性
    美國科學家重新定義缺氧誘導因子在腎癌中的特性 2020-09-21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張令強:HECT類泛素連接酶Smurf1的激活、滅活機制及其疾病相關性研究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的張令強研究員參加了此次大會,並做了題為"HECT類泛素連接酶Smurf1的激活、滅活機制及其疾病相關性研究"的精彩報告。蛋白質泛素化華修飾講解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異常與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骨質疏鬆症等關係密切。泛素連接酶在這一修飾體系中負責底物識別功能,其底物鑑定、活性調控及靶向性藥物篩選均受到關注。
  • 「缺氧誘導因子」成熱搜,一文秒懂諾獎背後的故(八)事(卦)
    , 這是因為在人體細胞中, 有一種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因子, 叫作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 他們發現,如果氧氣濃度太低, 缺氧誘導因子-1α就會進入細胞核,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原標題: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 醫學諾獎剛花落缺氧誘導機制,默沙東(MRK.US)早押注22億美元,還有...
    要聞 醫學諾獎剛花落缺氧誘導機制,默沙東(MRK.US)早押注22億美元,還有10個可投標的在這裡 2019年10月9日 06:33:43 晨哨併購
  • 2019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因缺氧誘導因子,一位華人做出重要貢獻
    今年,諾貝爾獎官方稱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氧氣供應:他們發現了分子機制,可以調節基因的活性以應對不同水平的氧氣。他們的發現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壹這項研究究竟是什麼東東?
  • 脂肪細胞缺氧誘導因子2α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脂肪細胞缺氧誘導因子2α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6:27:55 近日,北京大學姜長濤(Changtao Jiang)及其研究團隊發現,脂肪細胞低氧誘導因子2α(HIF-2α)通過促進脂肪神經醯胺分解代謝來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 轉錄因子HIF1α研究新進展
    缺氧將激發腫瘤血管新生、增加耐藥性、增強轉移能力等系列適應性應答反應;轉錄因子HIF1α 在其中發揮中心作用,並因此成為備受關注的潛在抗癌靶點。已確定70個以上與血管生成、腫瘤耐藥及侵襲轉移等惡性行為相關的基因受HIF1α 調控,而環境氧濃度則靈敏地調節其氧依賴性降解(ODD)結構域的泛素化、進而決定HIF1α 經蛋白酶體降解的速度和程度。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2019-10-29 11:39
  • 轉錄因子HIF-1α與口腔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
    缺氧微環境在免疫炎性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性備受關注。有證據指出,缺氧微環境下OLP可能的發病機制主要包括抗原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機制。抗原特異性機制包括T細胞活化後,引發基底角質細胞的抗原表達和凋亡,而非特異性機制有基質金屬蛋白酶過度表達。
  • 默沙東缺氧誘導因子(HIF-2a)抑制劑MK-6482治療透明細胞...
    在大多數(約90%)ccRCC患者中,一種名為Von Hippel-Lindau(VHL)的抑癌蛋白不起作用,導致缺氧誘導因子(HIF)蛋白在癌細胞內積聚並激活,錯誤地發出缺氧的信號,這會激活血管形成,刺激腫瘤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