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因缺氧誘導因子,一位華人做出重要貢獻

2020-12-01 騰訊網

2019年10月7日,北京時間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得者有三位:

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

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

從1901年到2018年,共頒發了109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有216人被授予該獎項,有12位是女性,包括2015年獲獎的屠呦呦。

今年,諾貝爾獎官方稱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氧氣供應:他們發現了分子機制,可以調節基因的活性以應對不同水平的氧氣。

他們的發現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壹

這項研究究竟是什麼東東?

對於獲獎理由,普通人可能難以理解:氧氣感知研究究竟是個什麼東東?能獲諾貝爾獎?

先簡單舉個例子,當我們在高海拔地區活動時,由於缺氧,人體的新陳代謝發生變化,開始生長出新的血管,製造新的紅細胞。

這幾位科學家們做的正是找出這種身體反應背後的基因表達。他們發現這個反應的「開關」是一種蛋白質,叫做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但其功能遠不止開關那麼簡單。

比如倘若能通過調控HIF-1通路,促進紅細胞的生成,就有望治療貧血。而幹擾HIF-1的降解,則能促進血管生成,治療循環不良。

另一方面,由於腫瘤的生成離不開新生血管,如果我們能降解HIF-1α或相關蛋白(如HIF-2α),就有望對抗惡性腫瘤。

總的來說,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貳

獲獎人有何來歷?

事實上,凱林、拉特克利夫和塞門扎三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不令人意外。據《衛報》報導,早在2016年,這三人就因揭示了「人與動物對氧氣含量的細胞感知機制」而獲得了素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Albert Lasker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ward)。

威廉·凱林1957年11月23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目前是哈佛醫學院教授。凱林1979年獲杜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82年獲該校醫學博士學位。他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丹納-法貝爾癌症研究所接受了內科學和腫瘤學的專業培訓,並在丹納-法貝爾癌症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2002年,凱利成為哈佛醫學院正式教授。此外,他自1998年起就一直擔任霍華德·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

威廉·凱林得知獲獎時發的自拍。截圖/自諾貝爾獎官方推特。

彼得·拉特克利夫1954年5月14日生於英國蘭開夏郡,目前是牛津大學教授。他在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學習醫學,並在牛津大學接受了腎臟病學專業培訓。拉特克利夫還是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臨床研究主任、牛津大學目標發現研究所所長、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成員。

彼得·拉特克利夫得知獲獎時正在工作。截圖/自諾貝爾獎官方推特。

格雷格·塞門扎1956年7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目前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塞門扎1978年在哈佛大學獲生物學學士學位,1984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並在杜克大學接受培訓成為一名兒科專家。塞門扎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博士後培訓,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研究小組。他於1999年成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正式教授,2003年起擔任該校細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項目的主任。

格雷格·塞門扎得知獲獎後發的自拍。截圖/自諾貝爾獎官方推特。

▏叄

一位華人做出重要貢獻

據知識分子報導,在諾獎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獻中,有一篇克隆低氧誘導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第一作者為華人學者王廣良。

王廣良,1963年10月10日出生,1983年本科畢業於杭州大學生物系,1986年畢業於中科院細胞所,1991年博士畢業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1992年-1995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Gregg L. Semenza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他在1995年克隆缺氧誘導因子(HIF)的工作,為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獲獎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礎。

2017年9月,王廣良與Gregg L. Semenza在杭州西湖。

他是Semenza教授的第一個博士後。在專訪中,他透露,前幾年,他試著通過抑制HIF的功能來治療腫瘤,比如乳腺癌。「我們的工作在貧血、腫瘤、眼科以及心血管疾病方面都極具應用價值。」

▏肆

想拿獎牌不容易,有人終生為獲獎

至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共頒發110次。

至今,尚未有一名科學家在一生中能兩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著作《夢的解析》而名揚世界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32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但終生未能獲獎。

至今,共有219名科學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只有12名女性。2015年獲獎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

截至2018年,歷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獲獎時的平均年齡是58歲。最年輕的得主是加拿大醫生弗雷德·班廷,他因發現胰島素於1923年獲獎,當時才32歲;最年長的是美國病毒學家弗朗西斯·佩頓·勞斯,他於1966年獲獎時已87歲高齡。

公眾號:成都申友留學網

相關焦點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出 缺氧誘導因子被發現
    今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開創性發現,解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氧氣適應過程的機制。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系列成果,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氧氣的化學式為O2,約佔地球大氣的五分之一。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背後 有兩位重要華人學者
    Semenza)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領域的貢獻。據微信公號「知識分子」報導,值得一提的是,在諾獎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獻中,一篇Semenza(塞門扎)參與的關於克隆低氧誘導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第一作者為華人學者王廣良。
  • 「缺氧誘導因子」成熱搜,一文秒懂諾獎背後的故(八)事(卦)
    」的貢獻,分享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叫作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 那麼,當人體不缺氧時, 缺氧誘導因子-1α又在做什麼呢?
  • 昨天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背後,還有這位華人的重大貢獻
    他在克隆缺氧誘導因子(HIF)方面的工作,為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獲獎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礎。昨天,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發現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機制的三位科學家獲獎,其中兩位來自美國,一位來自英國。在諾獎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獻中,有一篇克隆低氧誘導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第一作者為華人學者王廣良。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原標題: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揭曉,但它似乎遺漏了一位華人科學家
    作為癌症免疫療法先驅,艾利森博士已經把生理和醫學相關的獎項幾乎拿遍,唯一缺的就是諾貝爾獎。他 2014 年獲生命科學突破獎等大獎。2015 年,他因「發現並發展了一種單克隆抗體療法,促進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據了解,他對免疫抑制分子的發現一方面拓展對免疫調控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極大革新了腫瘤免疫治療。而本庶佑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
  • 缺氧誘導因子-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  HIF(缺氧誘導因子)是轉錄因子,可響應細胞環境中可用氧的變化,具體而言,是對氧的減少或缺氧作出反應。 HIF信號級聯反應介導低氧(低氧濃度狀態)對細胞的影響。缺氧常使細胞不分化。然而,低氧促進血管的形成,並且對於胚胎和癌症腫瘤中的血管系統的形成是重要的。傷口中的缺氧還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遷移和上皮的恢復。
  • 缺氧誘導因子可調控心肌肥厚
    哈爾濱醫科大學一項研究首次證實,當機體輕度缺氧時,HIF-1α(缺氧誘導因子-1α)可以調控心肌肥厚,該誘導因子有望為生理性或病理性心肌肥厚的防治提供新的靶點和藥物幹預策略。相關研究論文已於近期在國際著名雜誌《細胞分子醫學》上發表。
  • 這個寧德古田人是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重要貢獻者!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背後,有兩位重要華人學者,其中一個是咱們福建古田人!他就是江秉華!,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領域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在諾獎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獻中,一篇Semenza(塞門扎)參與的關於克隆低氧誘導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第一作者為華人學者王廣良。論文還有一位作者,署名是JiangBH(中文名江秉華) 也就是說在這巨大成就背後,有兩位中國科學家的身影,其中一位還是我們寧德古田人,一起來認識一下他。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醫藥股將再迎風口?
    (央視財經《交易時間》)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號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三個獲獎人有何來歷?
    據介紹,這個「開關」就是一種被稱為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HIF)的蛋白質。他們發現,在正常的氧氣條件下HIF會迅速分解,但當氧氣含量下降時,HIF的含量會增加。更為重要的是,HIF還可以控制EPO的表達水平,如果將其DNA片段插入某基因旁,則該基因會被低氧條件誘導表達。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2019-10-29 11:39
  • 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因子
    , 叫作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 給相關的基因通報情況, 讓細胞趕緊做出反應。 那麼,當人體不缺氧時, 缺氧誘導因子-1α又在做什麼呢?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調控低氧誘導因子有望治癒癌症
    記者 | 林子人1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缺氧的關鍵生理反應是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在腎臟中的生成提升,這會促進紅細胞的生成。然而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塞門薩和他的團隊發現低氧誘導因子-1(HIF-1)所調控的基因能夠作用於線粒體呼吸,它能夠指導細胞對缺氧狀況的特殊反應和心血管系統的變化,「隨著體內氧含量降低到6%,低氧誘導因子-1就會大量生成。
  • 為什麼是這三名科學家,拿下了2019首個諾貝爾獎?
    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開創性發現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的機制。他們為我們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氧感機制是治療許多疾病的核心,今年的這項發現對人體生理機能具有重要貢獻,並有望對治療貧血、癌症和其他疾病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將為抗擊貧血、癌症等疾病助力
    據介紹,這個「開關」就是一種被稱為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HIF)的蛋白質。他們發現,在正常的氧氣條件下HIF會迅速分解,但當氧氣含量下降時,HIF的含量會增加。更為重要的是,HIF還可以控制EPO的表達水平,如果將其DNA片段插入某基因旁,則該基因會被低氧條件誘導表達。
  • 3名科學家奪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獲獎研究成果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三名科學家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萬美元)獎金。
  • 2019年諾獎的爭議:第二位華人現身談貢獻
    華人學者江秉華指出,他才是HIF-1基因的克隆者。2019年10月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江秉華當年的博士後導師塞門扎是三位獲獎者之一。1990年代初,塞門扎識別出一種轉錄因子,可調節依賴於氧氣的反應,並在1995年的《美國科學院院刊》 (PNAS) 上報告了對該轉錄因子的純化和克隆。「他將這種轉錄因子命名為低氧誘導因子 (HIF) ,並表明它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新穎的且對氧敏感的部分 HIF-1 α,一個是先前鑑定出來但不受氧調節的蛋白ARNT。」 諾獎官網的介紹稱。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三位醫學家獲獎,分享900萬克朗獎金
    瑞典當地時間10月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喬治·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門扎三位科學家,為表彰他們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給的成就,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653萬人民幣
  • 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面對缺氧,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才是好細胞
    , 叫作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他們發現,如果氧氣濃度太低, 缺氧誘導因子-1α就會進入細胞核, 給相關的基因通報情況, 讓細胞趕緊做出反應。那麼,當人體不缺氧時, 缺氧誘導因子-1α又在做什麼呢? 它完全不發揮作用,因為它被人體當作垃圾分解掉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