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調控低氧誘導因子有望治癒癌症

2020-12-05 界面新聞

記者 | 林子人1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 Ratcliffe)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格雷戈·塞門薩(Gregg L. Semenza)共同獲得。10月29日,凱林與塞門薩在上海臨港出席第二屆頂尖科學家論壇,在論壇開幕上午發表主旨演講,與參會者分享他們的最新發現。

佔地球空氣21%的氧氣對動物的生命維持至關重要,為了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幾乎所有動物細胞中的線粒體都會利用氧氣,通過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不斷發揮作用。在過去30年的時間裡,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理解人體內氧氣的供給平衡是如何實現的,血細胞中的紅細胞如何將氧氣輸送到人體各個部分很快被發現。缺氧的關鍵生理反應是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在腎臟中的生成提升,這會促進紅細胞的生成。然而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

塞門薩和他的團隊發現低氧誘導因子-1(HIF-1)所調控的基因能夠作用於線粒體呼吸,它能夠指導細胞對缺氧狀況的特殊反應和心血管系統的變化,「隨著體內氧含量降低到6%,低氧誘導因子-1就會大量生成。在含氧量為3-6%的時候,氧含量的降低可以促成低氧誘導因子-1大量生成。所以缺氧越嚴重,低氧誘導因子-1就生成得越多。」塞門扎指出,低氧誘導因子-1有大量靶向細胞生成,大約有4000多個靶向基因受它調節,其中一些基因可以增加氧氣傳輸,降低紅細胞的生成,或實現血管生成和紅細胞生成。

血管的生成對人體來說非常關鍵。比如說腫瘤的生長就需要生成大量的血管以供應營養——腫瘤快速生長,腫瘤內部缺氧環境將誘導低氧誘導因子表達,從而促進血管生成,促進腫瘤長大。也就是說,調控低氧誘導因子是腫瘤治療的重要突破口。

凱林長期研究一種遺傳症候群馮·希佩爾·林道氏病(VHL)。這種遺傳病的發病率為1/35000,由染色體3p25VHL抑癌基因突變失去應有的抑癌功能造成。它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視網膜疾病、嗜絡細胞瘤及腎病,腎病目前在發達國家是一個重要死因。

VHL基因編碼蛋白的結合高度依賴氧氣,通過這一線索,凱林和他的團隊發現氧氣感應機制及其工作原理,進一步發現低氧誘導因子-2α的抑制是抑制腎臟腫瘤的必須充分條件。

2018年12月,全球首個利用低氧誘導因子原理開發的腎性貧血治療創新藥羅沙司他膠囊在北京上市。今年9月,利用「諾獎」發明機制而研製的藥物「羅沙司他」已在日本獲批上市,在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完成臨床試驗,即將向藥監部門提交上市申請。凱林表示,最新臨床試驗表明,低氧誘導因子-2α抑制劑對癌症治療有良好效果。

創新藥羅沙司他的成功面世再次體現了科學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主旨演講主持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評論認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壟斷基礎科學,他鼓勵年輕科學家多多參與交流合作,推進科學真理的發現,實現共贏:「有一些國家可能有一些擔憂,想要閉門造車,建立圍牆。我認為這種態度是完全錯誤的。科學是國際屬性的,科學家需要分享手頭的科研成果。」

相關焦點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出 缺氧誘導因子被發現
    他們的系列成果,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氧氣的化學式為O2,約佔地球大氣的五分之一。氧氣對動物生命至關重要,幾乎所有動物細胞中的線粒體都會利用氧氣,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193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奧託·沃伯格揭示出,這種轉換是酶促過程。在進化過程中,生命體發展了確保向組織和細胞充分供氧的機制。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Semenza),以表彰他們革命性地發現讓人們理解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的基本原理,他們主要是通過對低氧誘導因子hif水平調節機制的深入研究。他們分別是來自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來自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Peter J.
  • 2019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因缺氧誘導因子,一位華人做出重要貢獻
    2019年10月7日,北京時間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得者有三位: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 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三名科學揭開了細胞如何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並因此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獎委員會說,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中一個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的機制」,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17:30,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 Jr、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約翰斯霍普金斯的Gregg L. Semenza因揭示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機制而獲得此獎。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emenza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7日17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英的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將為抗擊貧血、癌症等疾病助力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美國醫學家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原標題: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 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率先頒出,揭秘血與氧關係,抗擊腫瘤和癌症
    2019年諾貝爾獎,昨天開始一一揭曉。 剛剛,率先頒出的是生理學\醫學獎,旨在表彰年內在生理學\醫學領域對人類貢獻最大的科學家。 2010年,三位曾一起獲得了「加拿大版小諾貝爾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基本上拿到這個獎的科學家有四分之一之後都會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六年之後,三位科學家也一同獲得了醫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美國諾貝爾獎」拉斯科基礎醫學研究獎。 因何獲獎?
  •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解釋了,為什麼沒有氧氣人就活不下去
    北京時間10月7日傍晚,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授予了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細胞對氧耐受的感應機制研究領域的貢獻。塞門扎博士是當今關於氧調控分子機制的傑出研究人員之一,他領導了發現細胞如何適應氧水平變化的這一領域。1992年因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IF1) 而成為現代低氧研究的奠基人。因為低氧及氧化應激反應是許多重要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他的工作對腫瘤學及心血管疾病等的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是美國醫學遺傳學學院的創始研究員,2008年當選為美國醫師協會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獲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在生活中有什麼用?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日前揭曉,獎項頒給了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和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扎。他們獲獎的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氧氣和適應氧氣供應,也可稱為發現了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的機理。
  • ...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三名科學揭開了細胞如何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並因此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獎委員會說,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中一個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的機制」,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這一發現也為人類開發「有望對抗貧血、癌症以及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 人活著賴著一口氧氣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新聞—科學網
  • 3名科學家奪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獲獎研究成果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三名科學家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萬美元)獎金。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2019-10-29 11:39
  • 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將助力抗擊癌症等疾病
    新京報訊(記者 謝蓮)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權威解讀丨為什麼他們獲得了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奧託·沃伯格(Otto Warburg)是193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他揭示出,這種轉換是酶促過程。在進化過程中,生命體發展了確保向組織和細胞充分供氧的機制。頸動脈作為大血管,包含專門的細胞,可以感應血液中的氧氣含量。193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發現,頸動脈體進行血氧感知後,通過與大腦直接通信來控制呼吸頻率。
  • 缺氧誘導因子-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  HIF(缺氧誘導因子)是轉錄因子,可響應細胞環境中可用氧的變化,具體而言,是對氧的減少或缺氧作出反應。 HIF信號級聯反應介導低氧(低氧濃度狀態)對細胞的影響。缺氧常使細胞不分化。然而,低氧促進血管的形成,並且對於胚胎和癌症腫瘤中的血管系統的形成是重要的。傷口中的缺氧還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遷移和上皮的恢復。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三個獲獎人有何來歷?
    全文3868字,閱讀約需7.5分鐘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 2019首個諾貝爾獎揭曉!揭秘血與氧關係,抗擊腫瘤和癌症
    導讀: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得者有三位,他們分別是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