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在生活中有什麼用?

2020-12-04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日前揭曉,獎項頒給了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和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扎。

他們獲獎的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氧氣和適應氧氣供應,也可稱為發現了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的機理。

顯而易見,「細胞感知氧氣和適應氧氣供應」是一個基礎研究的成果,但相信大眾更想知道,這個成果有什麼實用價值,能給我們人類帶來什麼改變?的確,雖然這是一個基礎研究的成果,而且只是初步發現和論證,但在健康、生命和疾病防治上有著很多實用意義。

利用低氧誘導因子治療貧血

說到「細胞感知氧氣和適應氧氣供應」,就要了解下三位科學家發現的低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HIF)。低氧誘導因子廣泛存在於慢性缺氧細胞中,它的水平受到氧氣含量的影響,在高氧狀態下,低氧誘導因子被修飾,從而降解;在低氧狀態下,低氧誘導因子不被修飾,不會降解。

概括來講,低氧誘導因子在「細胞感知氧氣和適應氧氣供應」中如同一個開關,它的降解與不降解有不同的結果。在低氧條件下不降解的低氧誘導因子能通過轉錄調節引起一些低氧相關基因表達,其中典型的就是促紅細胞生成素基因表達,這使得促紅素生成增加,從而誘導血管內皮細胞生成因子增加,進而促進血管生成和紅細胞生成。

低氧誘導因子的發現帶來了巨大的實用價值,目前在治療貧血和腫瘤方面已經獲得重大進展並進入實用階段。

舉個例子。大家都熟悉的「貧血」是一種既普通又嚴重的疾病,是指人體外周紅細胞容量減少,低於正常範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疾病,通常以血紅蛋白(Hb)的濃度來判斷。根據中國的標準,在海平面地區,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婦Hb<100g/L就屬於貧血。

貧血有多種原因和類型,但無論是哪一種,都可以利用低氧誘導因子來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並產生較多的紅細胞來糾正貧血或改善貧血狀況。

有望對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

近些年,基於低氧誘導因子可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功能,國際上有藥企研發了一些治療貧血的藥物。這些藥物並非只是對原發性和其他類型的貧血有作用,還可以與癌症治療聯繫起來,讓患者獲益。

許多癌症患者都不得不接受化療,但很多化療藥物會抑制骨髓紅細胞的生成。臨床觀察發現,30%至90%接受化療的患者會出現貧血,這被稱為化療誘導性貧血(CIA)。

可以說,CIA是癌症治療的一種嚴重但又無聲的副作用。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後非常容易出現疲勞的症狀,這是貧血的表現形式之一,時間長了,還會使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呼吸困難和抑鬱。這些症狀會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因此一些患者選擇停止或延遲化療,延誤了癌症的治療。

如果未來有基於低氧誘導因子的藥物能夠防治CIA,就能讓癌症患者更為舒適地接受化療治療。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對低氧誘導因子機制的深入認識,將會研發出更多治療多種類型貧血的藥物。

探索「餓死」癌細胞之法

瘋狂生長的腫瘤就是癌症。失去控制的腫瘤細胞會形成細胞團,細胞團的內部是缺氧的。此時,低氧誘導因子起的卻不是好作用。它可以啟動應對缺氧的環境,誘導血管內皮細胞生成因子增加,再促進血管生成。生成的毛細血管能進入腫瘤內部,也就給癌細胞提供了養料,使得癌症能得以發展和惡化,甚至迅速奪去患者的生命。

因此,如果能夠阻斷低氧誘導因子的功能,不讓新生的毛細血管生成和進入腫瘤細胞團,癌細胞就會因為缺少營養而餓死或壞死。根據這個機理,現在研究者主要是針對血管內皮細胞生成因子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來研製藥物。已上市的藥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單克隆抗體,另一類是小分子VEGFRs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在單克隆抗體藥物中,貝伐珠單抗是較早的藥物,於2010年獲批在中國上市(國內藥名為安維汀)。貝伐珠單抗是一種人源化的人免疫球蛋白G1型單克隆抗體,能與血管內皮細胞生成因子特異性結合,從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臨床治療表明,這種藥物可以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宮頸癌、卵巢癌、轉移性乳腺癌和惡性膠質瘤。

與單克隆抗體藥物不同,小分子VEGFRs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瞄準的是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這類藥物包括索拉非尼、阿西替尼、阿帕替尼等,目前都是在中國批准上市使用的抗癌藥。

不過,無論是針對血管內皮細胞生成因子,還是針對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的藥物,並非對所有癌症都有效。因為還有一些生長因子也能促進血管的生成,當血管內皮細胞生成因子被抑制的時候,其他幾個生長因子的表達就會增加。

總的來說,從理論上講,如果以前文提到的低氧誘導因子為靶點,被它調控的下遊所有生長因子都會被抑制,也就是發揮「總開關」的作用。科學家認為低氧誘導因子的應用範圍更廣,據此研發的藥物會更多,療效也會更好,只是這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驗證。

可以預想的是,隨著科學家對低氧誘導因子的認知進一步深入,除了有助於研發更多抗癌和治療貧血的藥物外,人類還會獲得對生命機理更深的認識,並研發出針對眼部、精神類疾病的藥物。

來源 健康明白人微信公眾號

作者 張田勘

編輯 汪丹

監製 黃玉迎 侯莎莎

流程編輯 王夢瑩

相關焦點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凱林(William G.截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10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2015年,憑藉在青蒿素方面所做的貢獻,藥學家屠呦呦成為第一位摘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來源:網易新聞 / 中國醫學論壇報▍整理:賽柏藍器械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女性。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揭示了生命中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之一的機制。他們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防治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 數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除戰爭之外,正如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中所描述的那樣:如果所有被提名者的成就都未達到獲獎標準,那獎金將保留到下一年。如果下一年依然沒有符合獲獎標準的成就,那麼獎金將會存入基金會儲備資金中。一對「父子兵」: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一對「父子兵」——1959年獲獎的阿瑟·科恩伯格和2006年獲獎的羅傑·科恩伯格。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來了!三位科學家獲此殊榮!
    每年一到這個時候,除了國慶長假讓我們按耐不住,我們這些科(吃)研(瓜)人(群)員(眾)更操心的是——今年又是哪位科學家「喜提」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呢?
  • 3名科學家奪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獲獎研究成果
    這是10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拍攝的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他們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中一個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的機制」,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評獎委員會強調,今年的獲獎成果為人類開發出「有望對抗貧血、癌症以及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人物    三人曾同獲頒拉斯克醫學獎據悉,獲獎的3人在2016年曾同獲頒拉斯克醫學獎,表揚他們有關細胞如何適應不同氧氣環境的研究。
  • 2019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是:William G.
  • 剛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三個獲獎人有何來歷?
    全文3868字,閱讀約需7.5分鐘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
    1968年,瑞典銀行(瑞典中央銀行)為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了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即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7日新鮮「出爐」,所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百年歷史中,有人過世3天獲殊榮,有人陪跑32載終成空。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弗洛伊德32次獲提名但終生未得獎
    除戰爭之外,正如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中所描述的那樣:如果所有被提名者的成就都未達到獲獎標準,那獎金將保留到下一年。如果下一年依然沒有符合獲獎標準的成就,那麼獎金將會存入基金會儲備資金中。一對「父子兵」: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一對「父子兵」——1959年獲獎的阿瑟·科恩伯格和2006年獲獎的羅傑·科恩伯格。
  • 三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是誰?
    除戰爭之外,正如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中所描述的那樣:如果所有被提名者的成就都未達到獲獎標準,那獎金將保留到下一年。如果下一年依然沒有符合獲獎標準的成就,那麼獎金將會存入基金會儲備資金中。一對「父子兵」: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一對「父子兵」——1959年獲獎的阿瑟·科恩伯格和2006年獲獎的羅傑·科恩伯格。
  • 三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是誰?
    除戰爭之外,正如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中所描述的那樣:如果所有被提名者的成就都未達到獲獎標準,那獎金將保留到下一年。如果下一年依然沒有符合獲獎標準的成就,那麼獎金將會存入基金會儲備資金中。一對「父子兵」: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一對「父子兵」——1959年獲獎的阿瑟·科恩伯格和2006年獲獎的羅傑·科恩伯格。
  • 新聞背景:數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除戰爭之外,正如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中所描述的那樣:如果所有被提名者的成就都未達到獲獎標準,那獎金將保留到下一年。如果下一年依然沒有符合獲獎標準的成就,那麼獎金將會存入基金會儲備資金中。 一對「父子兵」: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一對「父子兵」——1959年獲獎的阿瑟·科恩伯格和2006年獲獎的羅傑·科恩伯格。
  • 新聞背景:數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除戰爭之外,正如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中所描述的那樣:如果所有被提名者的成就都未達到獲獎標準,那獎金將保留到下一年。如果下一年依然沒有符合獲獎標準的成就,那麼獎金將會存入基金會儲備資金中。一對「父子兵」: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一對「父子兵」——1959年獲獎的阿瑟·科恩伯格和2006年獲獎的羅傑·科恩伯格。
  • 美英科學家共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5日17時32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該獎項每年頒發一次,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 諾貝爾「開獎周」來了!因發現C肝病毒 3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   麥可·Sofia共同獲得了2016年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   歷史看點一覽:   最年輕得主僅32歲屠呦呦曾獲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今年首個揭曉的諾貝爾獎,備受各界關注。
  • 諾貝爾「開獎周」來了!因發現C肝病毒,3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成為今年首個諾貝爾獎。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霍頓1972年獲東英吉利大學學士學位,並於1977年獲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然後,他在白金漢郡塞爾研究實驗室工作,在1982年成為希龍公司的非甲非B型肝炎部主管。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麥可·霍頓 (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新聞—科學網
    1895年11月27日,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籤署了他的遺囑
  • 三名科學家分享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們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中一個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的機制」,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評獎委員會強調,今年的獲獎成果為人類開發出「有望對抗貧血、癌症以及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