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他們分別是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獲獎理由: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
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的獎金。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最具威望的醫學研究獎項之一,其不少研究成果對於普通人來說也都是「如雷貫耳」:青黴素、試管嬰兒、生物鐘……近五年來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如下:
2018年,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與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憑藉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
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憑藉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獲獎。
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憑藉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獲獎。
2015年,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憑藉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獲獎。
2014年,擁有美國和英國國籍的科學家約翰•奧基夫以及兩位挪威科學家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憑藉他們發現大腦定位系統細胞的研究獲獎。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6年12月10日,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青黴素是誰發現的?「試管嬰兒之父」是誰?為啥老馬能識途、飛鴿可傳書?在歷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中,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答案。上百年來,該獎項獲獎人的研究領域涵蓋遺傳學、DNA和分子生物學、傳染病等,涉及多項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研究,幾乎是一部「百年醫學發展史」。每年,該獎項的獲獎名單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評定,研究成果的評估工作皆由該學院的諾貝爾委員會承擔。作為最具威望的醫學研究獎項之一,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意味著研究成果得到學界的認可。除此之外,諾獎得主在12月的頒獎典禮上,還能獲得一枚金質獎章、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被這筆巨額獎金「砸中」可不簡單。事實上,每年諾獎候選人都要經歷約一年時間「錘鍊」。從9月起,第二年的諾獎評選程序就已啟動。之後,候選人都將經過嚴格篩選、審定,以及專家審查,才能成功「晉級」。資料圖:當地時間2017年10月2日中午,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傑弗瑞·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麥可·楊(Michael W. Young)憑藉「發現控制生理節律的分子機制」榮獲該獎項。1945年,亞歷山大•弗萊明在發現青黴素17年後,與另兩名科學家獲得諾獎;2017年,傑弗裡•霍爾等3人,在發現人體「生物鐘」原理33年後才獲獎……追溯至上世紀,諾獎首次頒發後的10年,獲獎者的平均年齡僅56歲。近10年,該獎項得主的平均年齡為67歲。科學家獲諾獎所需等待的時間似乎越來越長,獲獎得主年齡也越來越大。「科學家並不會在研究獲得突破後,就立即獲獎。」諾貝爾博物館館長古斯塔夫•謝爾斯特蘭德曾指出。這是因為,通常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會嚴謹地對研究成果進行驗證,部分研究成果有時甚至需要經過數十年的評估,才能確定研究價值,這也是諾獎能延續至今的生命力所在。當然,謝爾斯特蘭德稱,科學家人數在逾一個世紀內大量增加,這也是科學家獲得諾獎所需的等待時間變長的重要原因。資料圖: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舉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領獎。自1901年以來,該獎項共頒發了109次——受諾獎評選「寧缺毋濫」的理念和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有9年未頒獎。此外,該獎項得主中迄今還未曾有人能獲獎2次或以上。這一獎項共產生了216位諾獎得主,其中包括12位女性。得獎的總人數和女性得獎人數在諾貝爾科學獎項中均「拔得頭籌」。女性得主中,還包括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她於2015年因「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獲獎。作為心理學歷史上的「宗師級」人物,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被提名該獎32次,仍未得償所願,成為了該獎項最資深的「陪跑者」之一。1936年,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甚至提名弗洛伊德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但弗洛伊德並未「跨界成功」,依然鎩羽而歸。10月7日稍晚些,2019年的諾獎即將拉開帷幕,公布各獎項的具體時間如下(均為北京時間):文學獎:不早於10月10日下午7:00(2018與2019兩年同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