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獎獲獎得主名單將自10 月 7 日(今天)開始陸續公布,所有公告將通過官網www.nobelprize.org 實時發布。率先揭曉的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s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William G. Kaelin教授、
Peter J. Ratcliffe教授、
Gregg L. Semenza教授
獲獎理由:這三名科學家發現了對人類以及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的氧氣感知通路。
時間:
10 月 7 日(周一),最早為當地上午 11 : 30(北京時間下午 5 : 30);
地點:
卡羅林斯卡學院(The 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t)。
剛剛,宣布獲得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是:
▲William G. Kaelin教授(左)、Peter J. Ratcliffe教授(中)、以及Gregg L. Semenza教授(右)(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這三名科學家發現了對人類以及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的氧氣感知通路。
從1901年開始到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了109次,有9次由於歷史環境等因素沒有頒發,分別是在1915, 1916, 1917, 1918, 1921, 1925, 1940, 1941 ,1942年。12名女性獲得該獎項。
最年輕的獲得生理學醫學獎的是發現胰島素的Frederick G. Banting(班廷),時年32歲。
最年長的獲得生理學醫學獎的是發現誘導腫瘤的病毒的Peyton Rous,時年87歲。
附:歷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名單
表格來自:iNature;
數據來自:Facts 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9. Mon. 7 Oct 2019.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facts/facts-on-the-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
藥融圈致力於打造醫藥行業生態圈,共建、共創、共贏、共享,旨在解決生物醫藥發展過程中的共性關鍵問題(項目、資本、人才等),將平臺的協同、聯動、共享、共贏優勢最大化實現並發揮,惠及千萬企業。對大企業實現加速賦能,對中小企業實現助力孵化,形成企業服務領域新生態。藥融圈圍繞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鏈,針對生物醫藥大數據、技術和資本投資、藥融園(產業園)等開展系列系統性工作,促進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健康發展,完善產業鏈,共同面對全球合作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