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一個屏幕上顯示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
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 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
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10月8日,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獎項頒給「有助於我們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研究成果,總計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由三位宇宙探索者分享。其中,獎金的一半頒給來自美國的吉姆·皮布爾斯,以表彰其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另一半頒給來自瑞士的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以表彰他們對於一顆圍繞太陽型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的發現。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吉姆·皮布爾斯出生於1935年,獲獎時就職於普林斯頓大學。他對物理宇宙學的見解豐富了整個研究領域,為宇宙學在過去50年中從猜想到科學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米歇爾·麥耶1942年出生,獲獎時就職於日內瓦大學。迪迪埃·奎洛茲1966年出生,獲獎時就職於日內瓦大學和劍橋大學。1995年10月,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宣布首次發現了太陽系外的一顆行星,即一顆系外行星,圍繞著我們母星系銀河系的一顆太陽型恆星運行。這一發現開啟了天文學的一場革命,此後在銀河系中已有4000多顆系外行星被發現。
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孫慶玲)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廉·凱林、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彼得·拉特克利夫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格雷格·塞門扎三人獲獎。這是為了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
動物需要氧氣才能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數個世紀前,氧氣最基本的重要性已被認識到,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不清楚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水平的變化。而這三位獲獎者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氧氣變化的可用性,並且發現了調控基因活性的分子機制,從而響應於不同水平的氧氣。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評價稱:這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做出的開創性發現,揭示了生命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的作用機制。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