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將助力抗擊癌症等疾病

2020-12-07 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記者 謝蓮)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美國醫學家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他們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50萬元)的獎金。


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諾貝爾獎官網介紹稱,氧氣的重要性已毋庸贅言,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水平的變化則一直不為人所知。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的研究則開創性地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機制之一,幫助人們理解氧氣含量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這一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這是個啥研究?


英國《衛報》稱,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真正的生理學獎,其核心在於身體對低氧環境的反應。當人體處於缺氧狀態時,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就會增加,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紅細胞,而紅細胞則會帶來氧氣。但是,氧氣含量減少是如何觸發這種反應的?這就是今年的諾獎得主們想要回答的問題。


頒獎委員會成員、劍橋大學教授蘭德爾·詹森表示,「許多科學家經常用『教科書式發現』這個詞,但今天這個真的是教科書式發現」,三位獲獎人「發現了一種調節氧氣含量下降時細胞如何適應的分子開關」。

 

據介紹,這個「開關」就是一種被稱為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HIF)的蛋白質。他們發現,在正常的氧氣條件下HIF會迅速分解,但當氧氣含量下降時,HIF的含量會增加。更為重要的是,HIF還可以控制EPO的表達水平,如果將其DNA片段插入某基因旁,則該基因會被低氧條件誘導表達。

 

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這一研究為何重要?


這一發現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據介紹,人體對氧氣含量變化的反應涉及從運動到胚胎發育的所有過程。它還與多種疾病有關,如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由於EPO減少多患有嚴重的貧血症。


據《衛報》報導,許多生理學方面的專家對這一獎項表示歡迎,認為這是對生理學基礎研究的認可。英國生理學會主席布裡吉特·蘭姆稱,「今年的諾貝爾獎將生理學放在了首要的、核心的位置,這是對生理學家重要研究的認可。諸如此類的尖端生理學研究正在增進我們對身體運作機制的了解,而這將幫助我們保持健康」。

 

劍橋大學生理學、發展和神經科學部的安德魯·莫裡博士表示,三人的研究獲獎當之無愧。莫裡介紹稱,「氧氣是生命的基礎,它允許線粒體從所攝入的食物中提取能量」,三人的研究「揭示了細胞感知氧氣含量並響應波動的機制,從而增強了氧氣向人體組織的輸送並改變了我們的新陳代謝」。莫裡表示,自上世紀90年代首次出現關於缺氧誘導因子的報導以來,人們就意識到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缺氧是許多疾病的特徵,包括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和許多癌症。這三位科學家及其團隊的工作為更好地理解這些常見的威脅生命的疾病,和尋找治療這些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西英格蘭大學癌症生物學博士埃裡克斯·格林豪評價稱,今年諾獎對於「了解細胞如何感知和響應氧氣含量的變化至關重要」,同時這「對於血液供應受損的相關疾病具有重大意義,包括實體瘤如乳腺癌、結腸直腸癌和胰腺癌等」。

 

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獲獎人有何來歷?


事實上,凱林、拉特克利夫和塞門扎三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不令人意外。據《衛報》報導,早在2016年,這三人就因揭示了「人與動物對氧氣含量的細胞感知機制」而獲得了素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Albert Lasker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ward)。

 

威廉·凱林1957年11月23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目前是哈佛醫學院教授。凱林1979年獲杜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82年獲該校醫學博士學位。他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丹納-法貝爾癌症研究所接受了內科學和腫瘤學的專業培訓,並在丹納-法貝爾癌症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2002年,凱林成為哈佛醫學院正式教授。此外,他自1998年起就一直擔任霍華德·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

 

威廉·凱林得知獲獎時發的自拍。截圖自諾貝爾獎官方推特

 

彼得·拉特克利夫1954年5月14日生於英國蘭開夏郡,目前是牛津大學教授。他在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學習醫學,並在牛津大學接受了腎臟病學專業培訓。拉特克利夫還是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臨床研究主任、牛津大學目標發現研究所所長、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成員。

 

彼得·拉特克利夫得知獲獎時正在工作。截圖自諾貝爾獎官方推特 


格雷格·塞門扎1956年7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目前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塞門扎1978年在哈佛大學獲生物學學士學位,1984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並在杜克大學接受培訓成為一名兒科專家。塞門扎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博士後培訓,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研究小組。他於1999年成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正式教授,2003年起擔任該校細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項目的主任。

 

格雷格·塞門扎得知獲獎後發的自拍。截圖自諾貝爾獎官方推特


近五年獲獎者


2018年,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與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憑藉「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獲獎。


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憑藉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獲獎。

 

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憑藉「發現細胞自噬的機制」獲獎。

 

2015年,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憑藉「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發現治療絲蟲寄生蟲的新療法」獲獎。


2014年,擁有美國和英國國籍的科學家約翰·奧基夫以及兩位挪威科學家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憑藉「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獲獎。


背景:數字中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負責評選,1901年首次頒發,至今已頒發110次。其中,一戰、二戰期間的1915-1918、1921、1925、1940-1942這9年未頒獎。

 

截至目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有219人獲獎,其中僅有12名為女性,佔比不到5.5%。最近一位女性獲獎人是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她於2015年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最年輕的獲獎人為32歲的加拿大生理學家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他於1923年因發現胰島素獲獎。最年長的獲獎人為87歲的美國生物學家裴頓·勞斯,他於1966年因發現前列腺癌的激素療法獲獎。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楊許麗

相關焦點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將為抗擊貧血、癌症等疾病助力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美國醫學家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
  • 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
    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時間:2018-10-02 07:44   來源:文匯網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 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剛剛在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揭曉。
  • 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 該獎項為何不單獨設立?
    (原標題: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人因這一發現獲獎)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2019諾貝爾獎揭曉》專題報導中新網10月7日電(李弘宇)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名單率先被揭曉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10月8日,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一個屏幕上顯示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10月8日,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獎項頒給「有助於我們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研究成果,總計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由三位宇宙探索者分享。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來源:網易新聞 / 中國醫學論壇報▍整理:賽柏藍器械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防治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三個獲獎人有何來歷?
    全文3868字,閱讀約需7.5分鐘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emenza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7日17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英的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5日11:30,北京時間10月5日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哈維·阿爾特 (Harvey J.Semenza2019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有三位,他們分別是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
  • 1901-2019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總結
    年到2019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獲得者崇高榮譽和艱辛科研之路,他們是我們時代的醫學高峰的攀登者,醫學高峰的領跑者,醫學歷史的見證者,醫學的桂冠,醫學時代楷模。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獲獎理由是發展了一些療法,這對一些最具毀滅性的寄生蟲疾病的治療具有革命性的作用,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未來我們要把青蒿素研發做透,把論文變成藥,讓藥治得了病,讓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類。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黃雲迪 甄翔】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7日報導,當地時間10月7日午時,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英國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格雷格
  • 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10月1日下午5點30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科學家James Allison以及來自日本的Tasuku Honjo獲得了此項殊榮,他們的獲獎理由是「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同時他們將獲得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695萬。
  • 2019首個諾貝爾獎揭曉!揭秘血與氧關係,抗擊腫瘤和癌症
    導讀: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得者有三位,他們分別是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 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率先頒出,揭秘血與氧關係,抗擊腫瘤和癌症
    2019年諾貝爾獎,昨天開始一一揭曉。 剛剛,率先頒出的是生理學\醫學獎,旨在表彰年內在生理學\醫學領域對人類貢獻最大的科學家。 而且他們的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該發現背後的具體原理,諾獎官網也發出了新聞稿,中文版翻譯如下: 找到調控基因 眾所周知,包括人類在內,絕大多數的動物離不開氧氣。但我們對於氧氣的需求,卻又必須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
  • 2019諾貝爾生理、物理學獎公布,獲獎科學家的背景是?
    當地時間7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癌症學家威廉·凱林(右)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此外,他們還發現氧氣含量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身體機能,為治療貧血、癌症和其他疾病起到關鍵作用。三位獲獎者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650.5萬元人民幣)的獎金,獎金金額與上屆相同。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名單率先被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步履不停,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   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亦未停下「戰鬥」。
  • 剛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人因這一發現獲獎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名單率先被揭曉: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以及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獲得這一獎項。獲獎理由為「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步履不停,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 步履不停,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 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亦未停下「戰鬥」。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凱林(William G.他們的發現對生理學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性,並為有望為對抗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氧氣對細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細胞如何應對外界環境氧氣變化的機制仍不清楚,三位研究者發現了一種關鍵的分子,從而能夠幫我們了解多細胞動物體如何應對氧氣的變化。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