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
時間:2018-10-02 07:44 來源:文匯網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 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剛剛在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揭曉。美國得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學系主任、腫瘤免疫治療平臺主任詹姆斯艾利森教授和日本免疫學家、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因在人類腫瘤免疫治療
原標題: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
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剛剛在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揭曉。美國得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學系主任、腫瘤免疫治療平臺主任詹姆斯·艾利森教授和日本免疫學家、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因在人類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而獲獎。
癌症每年導致數百萬人死亡,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健康挑戰之一。通過激發我們免疫系統的固有能力來攻擊腫瘤細胞,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癌症治療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方法。
詹姆斯·艾利森研究了一種已知的蛋白質,可以在免疫系統內起到剎車的作用。他發現,鬆開這種「剎車」,可以讓我們的免疫細胞來攻擊腫瘤。然後,他將這一概念發展成一種治療患者的全新方法。
與此同時,本庶佑在免疫細胞上發現了一種蛋白質,經過仔細探索其功能,最終發現它也可以作為制動器,但具有不同的作用機制。基於他的發現的療法被證明在抗擊癌症方面非常有效。
艾利森和本庶佑展示了如何將不同的抑制免疫的制動策略用於治療癌症。兩位獲獎者的開創性發現是我們抗擊癌症的一個裡程碑。
詹姆斯·艾利森(左)與本庶佑(右)
詹姆斯·艾利森(1948年8月7日生),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學系主任、腫瘤免疫治療平臺主任。198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免疫學教授和腫瘤研究實驗室主任;2004年轉到紐約市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擔任Ludwig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2012入選HHMI研究員;2012年轉到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學會和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成員,此前還擔任過美國免疫學會主席。已獲得過的大獎包括:生命科學突破獎(2014)、唐獎(2014與本庶佑合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復旦-中植科學獎(2016與本庶佑合得)、沃爾夫醫學獎(2017)等。
據介紹,詹姆斯·艾利森11歲時,母親因為罹患淋巴瘤去世,他的兄弟在2005年死於前列腺癌。
詹姆斯·艾利森對腫瘤免疫的貢獻主要是:
第一,率先提出了免疫檢查點(immune checkpoint)的概念;
第二,最早在小鼠實驗中證明CTLA-4抗體可以增強免疫抑制腫瘤的發生發展。
本庶佑的主要貢獻是首次發現免疫檢查點PD-1是激活T淋巴細胞的誘導基因,其後續研究揭示了PD-1是免疫反應的負調節因子。
本庶佑1966年在京都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M.D.),並於1975年獲得了醫學化學博士學位(PhD)。 1971年-1974年,他曾擔任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胚胎學系和國立衛生研究院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的訪問學者。回到日本後,他於1974年至1979年在東京大學醫學院擔任助理教授,並於1979年至1984年間擔任大阪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教授和主任。自1984年以來,他一直是京都大學的教授,2017年成為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KUIAS)的副總幹事和傑出教授。本庶佑2001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qingjuwang.com.cn